人民币国际化十年进展与常见现象解析

2024-06-03
来源:网络整理

自2009年9月我国开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来,十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进步。

1.什么是人民币国际化?

简单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可以在其他国家使用,目前公认的实现国际化的货币有美元、欧元、日元。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人民币国际化将经历从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向价值尺度、储藏手段逐步演变的过程。

一国货币国际化通常伴随着国内资产价格的上涨,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支撑,资产价格泡沫最终会破裂,资产价格反复波动将是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必然伴随着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推进和外汇管制的逐步取消,而每一次外汇管制的取消,都会伴随境外热钱流出的增加。

2、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综合国力增长的需要,也是中国富强得到世界认可的体现,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显著提高我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促进我国投资贸易的发展,有效规避美元汇率风险。

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最重要的好处还体现在铸币税上,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客观上就相当于我国向使用人民币的地区征收铸币税。

美国之所以强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元霸权给世界带来了铸币税,也正是因为美元这种隐形的铸币税,才使得美国人在拥有高收入的同时,可以享受到非常低的物价水平。

所谓铸币税,就是发行货币所得的收入,又称“货币税”。是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发行货币并吸收黄金等等价财富后,货币贬值,导致持有者的财富减少,发行者的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对于发行货币的国家来说,只要本国货币能在全球市场上被接受,就可以通过印钞不断从其他国家获取财富。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人民币国际化将经历三个阶段,从贸易到投资,从金融市场交易到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自然的过程。

2009年,人民币结算金额不足36亿元,到2018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已达5.11万亿元,增长1418倍;其中跨境货物贸易3.66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1.45万亿元。

中国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支付总额中的占比为2.07%,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储备货币。

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_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系统_跨境人民币服务

1. 货币互换

截至2018年末,我国已与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4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互换总额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

虽然货币互换只是一种备用安排,实际业务量并不大,但如此规模的货币互换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也具有深远意义。

2.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2018年,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3.66万亿元人民币、1.45万亿元人民币、8048.1亿元人民币、1.86万亿元人民币。2018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为5.11万亿元人民币,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为2.66万亿元人民币。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跨境使用也快速增长,2019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跨境使用已超过14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在所有跨境使用中,人民币占比已超过30%,其中资本项目使用占比超过70%。

3.人民币金融市场业务

目前,境外人民币清算银行约有25家,均为五大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已覆盖162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18年6月底,CIPS直接参与者由推出时的19家增至31家,间接参与者由176家增至738家,覆盖六大洲87个国家和地区,CIPS实际业务覆盖155个国家和地区的2395家法人金融机构。

今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将QFII额度由1500亿美元提高至3000亿美元,截至2019年8月底,共批准292家QFII机构投资1113.76亿美元,体系由中国香港拓展至20个国家和地区,总投资额度6933.02亿元人民币,共批准222家机构投资6933.02亿元人民币。

201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批准人民币加入SDR,这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的重要里程碑。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一起成为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

其他国家央行可以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等方式“囤积”人民币,持有人民币资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2176.4亿美元,在总体已分配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升至1.97%,为2016年IMF报告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这一占比还将快速上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