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复苏之年,网约车司机体验:工作不易,但自由无价

2024-06-03
来源:网络整理

新年伊始,万物复苏。2023年的复苏意义与以往不同。《中国新闻周刊》派出11位记者,去体验和记录一些常见的职业。我们认为,在普通人的工作中,在街头的烟火中,在生活的无常与平凡中,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和可以期待的改变。希望这组体验式的报道能带给你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春节。

我是一名网约车司机。

开了两天的车,身体最大的压力已经不是腰部和脖子了。

它是膀胱。

开网约车不容易,我有这个心理准备。

无非就是堵车造成的焦虑,不能按时吃饭,长时间坐着造成的腰颈酸痛等。

但我不用坐在办公室里,也没有同事和领导,至少我可以自由地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工作累了,把车停好就可以了。

从媒体角度来说,车内封闭的空间创造了极好的采访环境,源源不断的订单让我无需筛选、搜索,就能获得独特的采访对象,从不同的人身上收集故事。

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有15年以上驾龄的资深司机来说,在北京开车两天不是什么大事。

就这样,我开始接受订单。

56 位女士/先生

从1月10日早上7点开始驾驶,到1月11日晚上8点还车,我一共接到56位客户40个订单,走遍了城市东、南、西、北、北四个方向。

出于安全考虑,滴滴网约车平台不会向我提供这56名乘客的全名,我手机里只剩下了他们电话号码的后4位数字。

正如《无间道》里陈永仁的代号“”一样。

由于特殊时期,我和乘客们都戴着口罩,大部分乘客都选择坐在后排。

平台反复语音提醒我不要询问客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所以我基本上只是看了一眼后视镜,然后踩下油门驶向目的地。

不知道对方的名字,看不清对方的脸,几天之内,这些旅程的记忆就会从彼此的记忆中消失。

只是一个过路的访客,仅此而已。

我曾经想过带着单位配备的高科技录音机,静静地打开,把路上的声音和记忆都录下来,但最终没有这么做。

多年前,在我刚开始从事演说事业的时候,我的师父就曾对我说过:“需要用录音机才能记住的故事,肯定不是一个好故事。如果你自己都记不住,那还讲给你的读者听呢?”

事实上,仅仅几天之后,就有很多乘客我完全记不住,我不得不检查司机的后端并利用这些行程来帮助我回忆。

但还是有一些数字小姐/数字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574号乘客是我接的第一个乘客,他是一位去医院就医的老人,我开车后,他是第一个开口说话的人。

“那小子是杨先生吗?”

“哦,是杨过,现在满大街都是‘杨过’。”我看了一眼后视镜,发现9574先生裹得很严实,还戴着护目镜。

“有没有麻木的感觉?早上起床之后,手脚有没有麻木的感觉?”9574继续问。

“不是麻木,就是咳嗽了好久,最近才有的。”

“我这两天感觉手脚发麻,身体不舒服,想去医院。”

“手脚麻木确实需要注意,心血管供氧不足、颈腰椎神经受压、痛风、糖尿病等并发症都有可能导致手脚麻木。”我用自己有限的医学知识去应对。

“嘿,年轻人,你觉得我应该哪门课不及格?” 9574 问道。

“如果我能弄清楚你哪门科目不及格,你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就不会这么做了。”说完,我们都笑了。

在两天的行车过程中,前往医院就医和从医院回家的乘客约占全部乘客量的五分之一。

他们大多因为担心,或康复后仍感到身体不适,所以选择去医院寻求内心的平静。

新年将至,平安是一种福气,我懂。

第二天早上第一个乘客是3911,一个医生。路途遥远,路很堵。我们一开始没有说话,她坐在后座,不停地翻看短视频,大部分都是关于儿童教育的短视频。

短片的声音从后排隐隐传来,依稀能听到“如果你不陪你的儿女,就别让你儿女老了陪你……”声音凝重而激昂。

因为北京早高峰太堵,3911有些着急,“师傅,八点前能到吗?”

我看了看目的地是二环内的一家医院,又看了看实时路况,我无奈地说,没法改变路线,又不能避开这条路。

我主动问:“你是去医院看病还是拿药啊?”

3911明显有些尴尬,“我去看病人,我是医生,8点就要看病人,要是迟到了,排队的病人会投诉的。”

当我听到是医生时,我警觉了起来,立刻就得了职业病。

“我们有那种叫P之类的药吗?”

“是啊,但是打不开,我不敢打开。”3911回答我。

她不等我反应过来,又接着说道:“那个东西现在信息太少,药又太贵,病人用药的标准是什么?总不能抗原阳性就随便开药吧?”3911说了半天。

“这两天看病的人这么多,肯定很累吧?”

“没办法,只能在现有的手段和方法下,尽力安抚病人,给他们安排检查。以前我一个上午能看60个病人,现在只能看30个,因为大家都需要尽量多说话,缓解焦虑。”说着,他便到了目的地。

在我按照站台要求说完“请带好您的物品,并确保下车处后面没有车辆驶来……”的话之前,她就跑进了医院门口。

我查看了手机上的订单记录,发现还有4620、8211和0053也去医院就诊,但是都没有跟我说话。

在王府井,我接了2795和她的同学,她们在北京旅游,在车上她们详细地问我豆汁怎么喝,卤煮好喝吗。

我记得他们曾问我:“我们可以去护国寺小吃店吃红烧肉和包子吗?”

我一脸不解的说道:“姑娘,护国寺小吃店是清真的,红烧肉和烤包子肯定不能吃。”

3114是我接待过最远的客户,他一家四口决定去海南过年,男的坐在副驾驶,女的和孩子在后面,从昌平到大兴机场,男的一路都在处理客户的需求。

“张先生,您说的没问题,我几分钟就能帮您办好……”

“李老师,你的数据有问题,可以再发给我一份吗?”

“赵姐,电脑在我这儿呢,不耽误你办事了。”

直到上了机场高速,男主才陷入了沉睡,只剩下手机上的微信通知音还在响。

大部分乘客其实都是每天早晚在城市里上下班的上班族,他们行色匆匆,戴着耳机,或闭眼休息,或处理工作,这些乘客几乎不跟我交流。

遇到这样的乘客,我就会很委婉的闭上嘴巴,虽然很想说些什么来化解车厢里尴尬、无聊的气氛。

但我知道我无法帮助他们,所以也许给他们一个安静的空间会更好。

未走过的路和被拒绝的小费

除了不同的客人,更让我感动的是一些我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从来没有走过的路。

跑滴滴手机_跑滴滴用手机比较好_跑滴滴怎么都用两个手机

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还有很多地方我没去过。

包括西北地区的规划路、友谊路,靠近唐家岭,连接着很多大型工厂。

出门第一天早上,我大部分时间都被“困”在这个区域,订单太多,根本没法喘息。

虽然订单很多,但是乘客的状态都很类似,我总结为这几点:年轻、疲惫、充满希望。

我见到了迅讯、小米、滴滴、百度、亿达等公司的年轻人,他们大多买了回家的火车票,选择在1月19日左右离开北京。

他们大多租住的是工作地点周边五公里以内的旧房子,和所在公司的金碧辉煌的建筑相比,那些旧房子看起来不像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当然,它们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

他们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像普通打工者一样,担心早高峰堵车无法打卡,因为他们的上下班时间往往不固定,所以老板不会要求年轻人早上必须在某个时间到公司。

“既然没时间下班,那为什么上班的时候还要让我们这么做呢?”3031号乘客对我说。

由于通勤集中,该区域道路十分拥堵,因此3031指引我走规划路。

严格来说,我多次经过的那条路叫做“规划路”,是一条狭窄的道路,路边停放着很多汽车,从路况来看,完全看不出有规划的痕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

和规划路交叉的那条路叫友谊路,那条路看上去比规划路好看多了,至少是规划好了的。

但由于早高峰车流量较大,极易发生拥堵或者事故,短短半天时间,我在友谊路就见到了四起车祸。

其中一次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亲眼看到两辆车相撞,后车的乘客先下车,并没有确认事故发生,而是径直走到路边的一辆共享单车前,扫码骑车离开。

当时和我同车的乘客是8692号,他看着那个骑着自行车远去的年轻人,对我说:“他肯定也在大工厂上班。”然后对我无奈地笑了笑。

8692是一名手机开发工程师,他亲口告诉我这个,因为他一上车就拿出了5部不同的手机,而且都响了。

我开玩笑说:“我怎么感觉你比我更像网约车司机呢?”

8692说,这些手机都是公司发的,辞职就得退。他告诉我,技术岗位和互联网服务公司不一样,压力是在前期的开发调试,不会在产品上线后频繁出问题、修正,所以他的发际线还在。

“听说你要造一辆车?什么时候可以开?”我又问。

“据说是2024年,但我还没看到,那东西比手机难造多了。”8692说。

6437是调度单,我去拿的,距离我有4.5公里,开车过去要20分钟,但是她迟到了,所以我又等了15分钟。

上车后,她向我道了歉,然后开始和我聊天。

6437来自东北吉林,去年10月从上海来到北京,从事教育培训行业已有8年。

“教育培训行业不是完蛋了吗?你们还做这个干什么?”我很纳闷。

“主要是几年没回家了,爸妈担心我,他们觉得北京比上海离家近,所以坚持让我来,我就来了。”6437说。

“教育培训行业确实不好过,但也不是不能活。我现在的公司主要负责课程包装,就是把老师的课程打包起来,然后卖给有需要的企业或者学校。”

“学校为什么要有课程包?学校不是有自己的老师吗?”我还是有些疑惑。

“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优秀教师还是供不应求的。一些名校的老师会把自己的教学内容打包成课程包,落后地区的学校会购买。这也算是为教育资源均等化提供服务。”6437说。

“线下教学培训现在都做不到了,去年我的一个学生因为不想上课,就举报了我和单位。我教了八年书,现在不用教了,我还挺适应的。”6437说。

6437因为对不起迟到,非要给我小费,我拒绝了:“我们都是打工仔,别给小费,谁赚钱都不容易。”

6437 坚持说:“我在上海的时候总会给小费。”

“但这是北京,北京欢迎你,请带上你的物品……”

剪断我的中年并延伸到他们

有一位诗人叫陈念熙,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我叫他“念熙哥”,他习惯叫我“胡记者”。

他曾经是一名爆破手,写过一首诗叫《爆炸纪事》,其中有一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卑亲远在上山脚下,多病多尘,我越剪断自己的中年,他们的晚年就能越延长……”

开了两天网约车之后,我开始明白他诗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网约车司机这份工作几乎没有门槛,只要有驾照、会开车、有车,就可以上路接单,接单就意味着收入。

但这个收入和车子在路上的时长息息相关,和大多数行业不同,网约车行业的收入不是来自于司机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而是来自于车子在路上的时长,只要车子在路上的时间够长,就一定能赚到钱。

在路上走得越久,我就越累。我以为我会累,但没想到会这么累。

身体的疲惫是看得见的,脖子、腰、屁股、大腿、脚踝,没有一个部位不疼,先是酸疼,然后又疼,然后就麻木了,这种疲劳的积累,我连两天都恢复不了,不知道再开一个月车,身体会有什么隐患。

相比于这些身体部位,膀胱的负担更重,因为我根本无法预测下一次订单会在哪儿、有多远,路上会不会堵车。所以我多久上一次厕所、去哪里上厕所、上厕所会不会被开罚单,都成了我巨大的心理负担。

除了身体上的疲劳之外,更严重的问题是精神上的疲劳和焦虑。

由于手机的存在,大部分乘客并不需要和司机聊天来消磨时间,因此车内大部分时间都很安静。

很无聊,很无趣,难免会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家里的孩子们怎么样了?他们在捣乱吗?老婆还在咳嗽吗?父母家坏掉的马桶修好了吗?在无聊的过程中,这些问题无法得到解答,却不断浮现。

另外,平台上显示的订单数和今日成交额也是刺激,明明你很努力很认真,成交额却少得可怜,有一单被封了40分钟,你却只能赚到11.58元。

连续几个小时,人们不下车,车也不停,但收入却微薄。

在那种状态下,人就会觉得很委屈。

但没有别的办法,想要看到理想的水流效果,就只能不停地踩油门,让车子不停地往前开。

我粗略算了一下,对于司机来说,一天当中开网约车最经济的时间其实就是晚上,那个时间段补贴更高,路况也更顺畅。不过,如果接受这个设定,你就要接受日夜倒车的生活了。

两天时间,我总共接了40单,行驶了575公里,除去油费和餐费,两天的收入大概有900元。

送完最后一名乘客后,晚高峰时分,我被困在东三环,停下车的原因是真的不想开车了,听到“停止接单”三个字,我心里才松了一口气。

但我心里清楚,我买车只是出于爱好,不靠这份工作养家糊口,所以辞职了也不会买。但那些真正靠这份工作谋生的中年人怎么办?他们别无选择。

故事讲到这里,我想起了4671号乘客,她正赶着去参加一个工作会议,她要向客户展示行业复苏的状况,并试图说服他们,她的公司今年的业绩一定能有所突破。

她工作的地方离我中学很近,我路过母校门口就堵住了。

我在红绿灯前停下脚步,对她说:“你可以跟你的客户说,我因为堵车而迟到了,堵车意味着城市在复苏,气氛回来了,这是一个信号,你有什么理由相信业绩不会好呢?”

“靠,就按你说的做,师父,你是新手吗?”4671对我说。

“你怎么知道的?”我反问道。

“你话太多了,真正的网约车司机是不说话的。”

记者:胡克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