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门口的早餐店,老板娘总会反复问顾客两个问题,一个是“你们是想在这里吃还是外带?”,另一个是“微信还是支付宝?”这两大问题的背后,恰恰是中国两大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外卖和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在中国正迎来“黄金时代”。过去四年,中国移动支付年交易额从1.3万亿元增长至35.33万亿元,增长逾30倍。2017年,整体交易额预计保持100%的增速,达到75万亿,全年订单量超过VISA。其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占据了全国90%的移动支付份额。这两家公司几乎凭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无现金社会”的早日到来。然而,无现金社会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推手,那就是聚合支付。
聚合支付类似于刷卡时代的银联POS机,通过刷卡工具统一各大银行的卡交易。聚合支付工具的出现,相当于聚合了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支付工具,形成统一的渠道。市面上的收钱吧、乐惠、多啦宝等都是主流参与者。当早餐店的老板娘不再问顾客“微信还是支付宝”的问题时,很有可能她已经用过这些聚合支付工具。
但在移动支付的“黄金时代”,聚合支付的发展之路却远非平坦。
2017年春节期间,央行总行发布《关于开展非法“聚合支付”服务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禁止无牌照机构进行聚合支付的清算和获取用户敏感信息。其原因在于聚合支付工具作为商户管理不同的支付渠道,帮助第三方支付扩大场景覆盖,核心是把握交易通道,C端流量和B端场景双重资源被“第四方”渠道掌控。央行对聚合工具的监管,宣告聚合支付工具“野蛮发展”阶段结束。
规定实施半年后,包括收钱吧、乐惠、多拉宝等竞争对手陆续退出或转型,千方号近期宣布转型开放型移动支付平台,几大平台订单量增长缓慢,聚合支付“下半场”之争已经到来。
2017第三方支付报告:国内主要聚合支付公司
新兴的聚合支付一下子进入“下半场”,底层逻辑是,不打“二次清结算”和“敏感信息”擦边球的聚合支付已经丧失了核心商业模式。但从业务空间上看,一个掌控万亿交易的渠道,为数千万商户带来的增值服务远大于支付本身。助力微信、支付宝“下山下乡”的聚合支付工具,自有场景意义,在支付大战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从市场来看,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只有5亿,信用卡移动支付占比仅为5%,移动支付在整体支付中的占比还比较小,也就是说,移动支付还有很大的市场没有开发。而从聚合支付的市场来看,下半场还远未到来,与其说聚合支付的“上半场”已经结束,不如说是聚合支付的“巨额利润时代”已经结束。
事实是,聚合支付工具依然过于依赖“支付服务费”的收入。“96费改”后,第三方支付收单利润直线下降,聚合支付工具的服务费更是微薄。除了支付之外,聚合支付工具的支付+管理、支付+广告、支付+金融的故事也远不能令人信服。
因此,对于占据商户场景和宝贵用户流量的聚合支付,拓展管理、广告、金融等增值服务迫在眉睫;而对于巨大人口红利下的移动支付,“下山下乡”下沉场景还有很大的工作要做。
流量与场景,两不相失
相较于银行卡时代的“银联POS”、“拉卡拉”刷卡机,移动支付时代的聚合支付最核心的优势在于“数据化”,包括用户流量、商户交易数据等,在合规的框架内拓展和利用这些数据,是聚合支付最核心的商业模式。
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流量,聚合支付的小额、高频交易数据可以充分完成用户画像,这些交易画像是广告、营销、金融的天然资源。
比如平台知道你什么时候、在哪里买什么,基本上确定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可以帮助商家自己和第三方商家进行营销推广。一个喜欢去全家的用户,可能也会喜欢7-11或者罗森的会员券。一个喜欢吃沙县小吃的用户,可能也会接受饿了么、美团外包的红包券。这就是流量本身的价值。通过这个流量,聚合支付工具还可以做电商、消费金融等等。
场景的意义在于,聚合支付工具成为一个大渠道,成为第三方商户或者支付工具落地的一个场景,在第三方支付“双寡头”的竞争中,微信、支付宝补贴用户的利益需要通过聚合支付来实现,而产业链对商户价值的覆盖也需要通过场景来实现。
以收钱吧为例,公司的“商贷”和供应链对接服务主要围绕商户进行价值挖掘,线下商户规模接近80万,覆盖全国500个城市,相当于一家大型O2O公司的覆盖能力。
聚合支付已经成为一个大的门户,门户能产生的流量价值取决于自身的变现能力。对于商户来说,聚合支付赋予了商户强大的赋能,服务商户成为聚合支付另一大价值。
聚合支付“支付+”
聚合支付公司一直在努力摆脱“支付服务费”这一主要盈利方式,支付以外的业务被称为“支付+”,聚合支付可以衍生出支付+营销、支付+增值服务、支付+电商等衍生业务。
营销是C端流量的变现,增值服务则包括智能支付硬件、门店管理软件、金融、商户营销等增值服务,每个细分的增值服务都是一个垂直品类。
比如在金融方面,手钱吧推出的经营贷需要对商铺的人身和经营状况进行风控,再将授信对接给第三方金融机构。这需要很强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打磨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客户属性的把握。根据手钱吧50%的餐饮用户来看,用户的经营风险并非自身可控。当然,相比蓝领现金贷,这部分用户已经是优质群体了。
电商是聚合支付平台中最贴近用户消费习惯的,聚合支付平台了解用户的交易和购买习惯,推出类似的产品,理论上可以实现一定的用户转化,关键还是在于用户粘性。
根据手钱吧的数据,支付服务费已降至公司收入的一半,而营销、金融服务、供应链和工具占比超过 50%。该公司在 2016 年 10 月实现盈利。据 36 氪报道,手钱吧在 2017 年初完成了 12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由迪士尼的 Boat 领投。该公司的月交易额也超过 2 亿。当然,虽然有不少聚合工具获得了融资,但大多数支付工具仍然没有盈利。
这也表明,一些支付工具的“支付+”收入正逐步成为聚合支付的主要收入,盈亏平衡率在逐步提高。
收钱
对于微信和支付宝来说,“下山下乡”
某种程度上,聚合支付承担了第三方支付公司“下乡”的使命。随着一线城市移动支付进入存量时代,中国广大小微商户是新的战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线下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即便单凭微信、支付宝的实力,也难以快速渗透。聚合支付是移动支付场景下沉的重要角色之一。
随着中国银联的推出,聚合支付在场景下沉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中国银联将比包括百度钱包、京东、在内的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领头羊微信、支付宝的市场扩张之路将更加紧迫,聚合支付是第三方支付市场扩张的“必争之地”。
收钱吧创始人陈浩曾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中国移动支付还有四到五倍的增长空间。“确切地说,聚合支付的上半场甚至还没有结束,这是一些已经退出的玩家表达的观点。”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该也认同这个观点。继中国银联之后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加剧了移动支付上半场的竞争。
线下业务的复杂性也让支付巨头难以兼顾。场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支付宝、微信这样的大机构很难做出一款包治百病的产品。相反,像聚合支付这样的小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定制不同的细分产品,满足店铺的业务需求。这也是聚合支付的战略价值之一。
一边是即将上线的上一代支付工具拉卡拉,一边是处于转型节点的移动聚合支付工具。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移动支付“黄金时代”的聚合支付的商业价值远比银行卡时代的传统收单机构更有吸引力。这场支付的流量和场景价值挖掘之路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