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上,我总能看到孩子们拿着手机刷着QQ空间,耳朵里总是戴着耳机听音乐,即使音量很大,我也能跟着哼唱。他们抬头时,眼神总是呆滞的。每次看到这种场景,我都会叹息一声,然后低下头继续看手机。
其实高科技产品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数好处,我们再也不用扔溜溜球、滚铁环、抓蟋蟀去参加比赛了。因为一部智能手机可以给你带来一切,但是俗话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坏处,其中之一就是孩子成绩的下滑。今天,我们就放下手机,听学而思网校吴征老师详细说说。
孩子为何会对手机产生依赖?
搜索
其实,我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是不同的。第一种是社交依赖,即手机通讯录里有200个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300个好友,各类QQ群里有4000多个好友。如此强大的关系网络,让孩子很难割舍。
第二种是游戏依赖。孩子的手机里有大量的游戏,都是《连线》、《魂斗罗》、《超级马里奥》等大型网游。长期战斗所积累的功勋和经验让孩子舍不得离开,更愿意战死沙场,披着马皮受死。
第三种是娱乐型依赖。手机上没有太多的朋友和游戏,只有电影、音乐和电子书。电影往往是励志大片,比如还珠格格,还有动辄几百集的电视剧。歌曲从黄家驹的新歌到中世纪的法国民歌再到大悲咒。电子书往往不是世界经典,而是一些校园小说,比如《我是校花,我怕谁?我是坏学生,又怎么样?》那么依赖手机。所以如果孩子特别依赖手机,我们要分析一下是属于哪一类,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家长用什么方法来控制孩子使用手机?
搜索
我这十年来看法制晚报,了解到一些关于管理儿童使用手机的新闻,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比如武汉某中学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老师发现后,立即用锤子把手机砸烂,还设立了“手机尸体展示架”。再比如,看到上高一的女儿沉迷于玩智能手机,急得不行的妈妈把价值3000多元的新手机砸了。等等。也可以看出,这些办法其实都是无效的,把孩子的手机砸了,等她回心转意后,很有可能再给她买一部。这真是妻离子散,军心不稳。
根据我多年的实地调研和随机猜测,我总结出家长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四种方式,由弱到强排列如下:
第一种:随便玩——家长给孩子买智能手机,不限制孩子使用,只要孩子不闯红灯玩游戏,家长就任由孩子想玩就玩,什么都不做。
第二种:随意管理——给孩子买一部智能手机,根据场合、使用时间等因素随意管理。你认为该管就管,认为没必要就不管。比如,听说王二毛的邻居因为玩手机成绩下降,你就回家没收他的手机。后来,你听说王二毛离家出走,你就赶紧把手机还给孩子。
第三种:软隔离——给孩子买一部智能手机,但限制使用时间。时间到了,手机会被没收,或者不给孩子钱买流量包。非娱乐时间,孩子手机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唯一的功能就是看时间。唯一的游戏贪吃蛇也被强制卸载。
第四种:硬隔离——不给孩子买手机,或者买1982年的黑白手机,比如原价199元,优惠到195元的诺基亚大屏老年机,就是为了能随时随地联系孩子。
我觉得如果能一直保持在第四阶段的话,肯定会很有效,但其实很多家长都是四个阶段都经历了,基本上都是从第一阶段走到了第四阶段。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为何父母管教的有效性越来越差?
搜索
0-3岁,家长为孩子能玩电子产品而开心,当我们看到宝宝切水果的速度比我们还快,而同龄的孩子还大小便失禁、不能自理时,我们觉得孩子终于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这时候我们不仅不禁止,还会教孩子一些一刀切多个水果的技巧。
等到3-6岁的时候,家长就会嫌孩子没时间陪玩,就任由孩子玩手机,反正孩子也没事干,至少玩手机不会哭闹,这时候孩子已经可以排兵布阵,用几个豌豆射手就能扫荡一群丧尸了,家长们在群里忙着抢红包,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
6岁到12岁,家长会有条件控制。我们会觉得孩子那么辛苦,学习完就去玩玩就好了。人最要紧的是开心,只要开心就好。偶尔在网上看到有的孩子玩手机丢了财,心里会有些担心,但看到孩子那么听话,心里就放心了。人最要紧的是开心。
12-18岁,高条件控制开始。因为此时已经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孩子看到手机眼睛睁得大大的,眼里的光比手机屏幕还要亮。孩子在和父母说话时越来越没有耐心,但却愿意为了一台基本没用的设备,耐心地闪十几个小时。此时,事情已经失控了。有些家长放弃了,拿起自己的手机,刷刷朋友圈解闷。
所以你看,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我们常常等到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才想着从源头上去解决。这时候,源头已经不存在了。换句话说,我们一开始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等到我们有时间或精力去处理它的时候,已经太晚了。那么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那么该怎么办?
搜索
为了使我的建议更有针对性,我先去国外网站看看国外家长和学校是怎么做的。到了南非,发现人们根本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孩子没有手机。于是我就去了发达国家。西班牙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严重沉迷于手机的人,身体会出现莫名的疼痛,社交能力也会大大减弱。这些症状和很多地方吸毒或赌博造成的心理症状有重叠。网瘾被列入“精神疾病”的范畴,以提高公众对此事的认识。在韩国,孩子们入学前有手机存放区,放学后必须放下手机,收起来。在日本,学校会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让孩子们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比如跳高、跳远、马舞等。
但这些需要全社会、全学校的支持才能做到,现在在中国很难做到,除非在座的各位中有一个教育部长。对于我们每个家庭来说,家长能做什么呢?我们来总结一下。
1. 尽量晚让孩子接触、玩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
上学前尽量不要让孩子过多玩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等孩子上学,有了一定的自制力后,再慢慢培养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特别是两三岁以下的孩子,一定不能让他们玩,因为屏幕的刺激对眼睛的发育影响很大。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抵抗力就像磁铁负极对正极的抵抗力,基本不存在。所以不要以为孩子玩电子产品是在培养智力。我觉得,用泥巴做球,比切水果要好。
2. 尽量把电子产品藏在家里,不要让你的孩子知道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把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告诉孩子这些电子产品是用来工作,不是用来玩的。那么孩子的第一兴趣就会减少很多,他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孩子对什么事情都有浓厚的兴趣,只要你把手机收起来,他自然就会找到另一个他感兴趣的东西,比如iPad等。当然,iPad也要收起来。
3. 父母应做好表率,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游戏。
家长要做好表率,不管多喜欢玩游戏,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玩,想玩就自己一个人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玩。从法律上讲,你靠近红就红,靠近黑就黑。我们成为手机的奴隶没问题,但不能影响到孩子。我见过一些家长向孩子炫耀自己新买的手机的众多游戏功能,这不是教唆犯罪吗?
4. 孩子调皮时,不要用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作为奖励
这是很多家长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只要孩子不听话或者不吃饭,就会给孩子电子产品玩,以换取孩子吃饭或者听话。如果经常这样,孩子一旦想玩,就会大吵大闹,不肯吃饭,不肯做任何事,还会对你发脾气。到了这一步,估计很多家长都放弃了。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建议一开始就把握好这个阶段,不要让孩子养成这个坏习惯。其实就像有的人听说喝酒有害健康,于是花了十年时间,最后用抽烟代替了喝酒,这有什么用呢?
5、给孩子多看有趣的书或者带他们去户外或参加集体活动。
一旦孩子沉迷,不要着急,要慢慢帮孩子戒掉。可以试着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给孩子很多有趣的书,陪他读故事,或者带他去户外交朋友,慢慢培养他的兴趣。这样,他玩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兴趣就会逐渐减少。有家长跟我抱怨,作为书香世家的孩子,自己一点也不喜欢家里的书,一本也不看。我问家长家里有什么书?家长说不知道。所以你看,只有家长真正热爱阅读、热爱分享,孩子才会慢慢喜欢。
6. 在学校需要使用时,控制时间和内容,避免游戏的诱惑
孩子上学之后,出于学习的需要,会或多或少地使用这些电子产品,比如小猿搜题、猿题库、家长帮、百度作业帮、有道词典等等。此时手机、iPad尽量不要安装游戏等容易上瘾的应用,尽量多安装学习工具或者学习相关的学习软件。同时控制孩子使用的时间,每次尽量不超过1小时。我见过一些家长的手机里装着各种吃喝玩乐的软件,而唯一的学习软件就是有道词典,从来没装过。这样的手机如果落到孩子手里,会对他们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7. 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共同培养他们的兴趣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玩游戏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比如当父母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用游戏来消磨时间。久而久之,就会对游戏产生依赖。如果父母能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看书学习,在孩子面前做一个严格自律的人,孩子肯定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
8. 为孩子制定三条规则,依法管理家庭
有些孩子对手机产生了难以消除的依赖,没有手机,他们会处于生不如死的状态。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如果我们拿枪指着孩子,狠心地把手机收起来锁进保险柜,还把保险柜的钥匙也锁在保险柜里,这样可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他们可能会在愤怒之下做出极端的行为。这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定下三条规则:每天可以玩半个小时,但必须是在全部作业完成后,如果玩的时间超过了半个小时,那么下次玩的时间要相应减少。
9. 让孩子自己争取玩手机的时间
首先应该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但对于那些确实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摆脱手机的孩子来说,这实在是无奈之举。有的孩子对自己的游戏账号管理得十分用心,已经做到了在游戏世界里说了算的地步。如果他离开了,国家怎么办?这种爱国精神让孩子舍不得离开。还有的孩子专业运营QQ空间几年,认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北非的好朋友。如果他们瞬间消失,那么这些跨越国界、跨越肤色的友情又将何去何从?所以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制定奖励措施,如果每天作业完成得好,准确率高,就赢得半小时的游戏时间,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
10.让孩子认识到玩手机的危害,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有些孩子从来就不认为玩手机有什么危害,如果考试考得不好,他们可能就认为自己没考好,跟玩手机没关系,班里的尖子生也是边打游戏边复习。所以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到玩手机的危害,我们要想办法跟孩子沟通,最好让他们体会一下沉迷手机这几年自己身上的一些变化,比如耐心变小、体重增加、成绩变差、朋友变少等等,帮助他们加强自控能力,比如向班里自控能力强的同学学习,自己制定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和每周的学习目标等等。
当然,方法有很多种,孩子的特点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需要用什么方法来管教孩子,还得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