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 80 年代:支付结算电子化之路的开启者

2024-06-07
来源:网络整理

20 世纪 80 年代的信用卡:电子支付和结算的开端

事物承载着情感,事物蕴含着真理。

物品和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商业,更在于情怀,寄托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更是承载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巨大变化的载体。

各类物品在将人们的生活从黑白变为彩色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刻而有意义的改革话题。

没有住房制度的突破,就没有第一栋商品住宅楼;没有消费模式的创新,就没有中国第一张信用卡的诞生;没有民营经济的春天,就没有联想电脑、TCL等品牌;没有对外开放,就不会有皮尔卡丹、松下、IBM进入中国……

从今天开始,新京报推出大型专题《改革故事》,将讲述具有改革意义的事物、品牌的故事,展示它们在整个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改革历程,以及未来的改革路径。

1986年北京分行首批长城卡持卡人申请表。

中国银行20世纪80年代发行的信用卡。

邓志雄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办理第一张信用卡的细节。“上世纪80年代,我交了1000元押金,办了一张金卡。那时候,我最自豪的是在酒店、餐厅消费的机会很多,掏出卡来付钱也很有格调。但那时候的信用卡概念和今天不一样,我还不习惯用欠银行的钱来还款。”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信用卡发源于改革前沿的广东。信用卡作为消费金融支付工具开始进入中国,同时开启了非现金交易支付结算的时代。1985年,响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银行率先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

此后,在40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的支付方式不断更新。从代办信用卡业务,到国内第一张信用卡,再到移动支付,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信用卡在金融科技和跨界合作的助力下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2017年底,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7.9亿张。

看到事物

20 世纪 80 年代的信用卡要求预先存入准备金

中国第一张信用卡的诞生,源于一位中国银行员工去香港探亲的经历。1984年,在香港的很多商场,只要向商户出示信用卡,就可以轻松购物。你甚至不用去银行,只要在机器上操作卡就可以提取现金。

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人民币信用卡——中银卡。该卡分为金卡、普通卡两种,可用于取现和刷卡消费,允许透支。该卡仅限珠海地区使用,发行对象为珠海居民和珠海市内工作人员。试运行一个月后,珠海分行发展特约商户22家,发卡454张。

“‘中银卡’是一张用今天的眼光很难理解的卡,它就像今天的借记卡,需要存款,又像今天的信用卡,可以透支。我们还习惯把它当成信用卡来对待,后来才叫‘准信用卡’。”信用卡专家董正说,20世纪80年代,国家还不允许个人贷款,中国也没有个人信用记录,所以持卡人必须开立专门的存款账户,存入足够的准备金后才能使用。

继珠海试发行“中银卡”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于1986年6月1日推出全国第一张长城信用卡——长城卡,并在北京首次试发行。该信用卡以外汇券为结算货币,主要发行对象为长期驻华外国机构和个人、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人、国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短期来华的外国旅客、港澳台同胞以及国内机构或个人。

申请信用卡除了需要开立专门存款账户、存入足够的准备金外,还有其他门槛。

“早期信用卡对申请人的审核要求比较严格,申请人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经过审核才能成为持卡人。”北京居民蔡振兰先生回忆说,自己用信用卡支付住宿、机票等费用时,总会遭遇异样的眼光,“大家都觉得很新鲜,羡慕不已。”

蔡先生于1987年办理了第一张信用卡,目前已有10多张信用卡。“有一次我去广州出差,包被小偷剪了一个大洞,虽然没丢什么,但我还是下定决心要办一张信用卡。早期的信用卡可以在异地刷卡取现,这样我出差再也不用担心钱的安全了。”

陈女士的父亲也是信用卡的早期使用者。“我父亲第一次用信用卡是在北京友谊商店,他当时还挺惊讶的。后来他去上海出差,在上海第一百货也能用。那时候,信用卡就有种‘一卡在手,走遍天下’的感觉。”

勘探

从信用卡代理业务到“发卡7.9亿张”

事实上,在我国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之前,我国银行业就已经有了外国信用卡的代理业务。

一网通支付银行卡怎么取消绑定_一网通支付和一网通账户的区别_一网通银行卡支付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伴随外商的还有国际金融结算和支付方式。20世纪70年代,Visa和Card已更名,国际信用卡业已完成升级换代,准备迎来新的腾飞。然而,国外普遍使用的信用卡支付方式却无法在中国使用。

1979年,中国银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代理东亚信用卡业务,并在广交会上办理信用卡受理业务。1980年起,中国银行又陆续与外国银行、信用卡组织签订合同,代理在华经营信用卡业务。

1982年7月,中国银行开始与一批特约商户建立特约商户关系。“这使得国外的信用卡可以在中国直接消费,信用卡业务由此形成了‘银行—商户—持卡人’完整的初级产业链,中国信用卡产业初具规模。”董正说。

三年后的1985年,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诞生。1986年,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发行中国长城卡。1988年,中国银行推出全国第一张外汇卡——外汇长城卡。20世纪90年代,中国银行在新加坡发行了我国第一张海外信用卡——新加坡龙卡。从此,中国信用卡的发行开始走出国门。

在中国银行的影​​响下,其他银行也纷纷加入发卡队伍,中国逐步进入“信用卡时代”。

1987年,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卡”;1990年,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发行万事达信用卡;1992年,中国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太平洋卡”。

各家银行推出信用卡之后,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各家银行的信用卡只能刷指定银行的卡,不能跨行使用,这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制约了国内信用卡行业的发展。

1993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以发展我国电子货币为目标、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卡基应用系统项目“金卡工程”。

进入21世纪,《2001年银行卡联网联动工作实施意见》出台,从2004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跨银行、跨地区使用的人民币银行卡必须加盖“银联”标识,进一步提高了银行卡的资源利用效率。

金卡工程等一系列举措推动了银行发行和推广信用卡,申请和使用信用卡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电子化、网络化的实现,信用卡可以跨银行、跨地区,甚至跨出国门使用。我记得2002年左右,银联成立后,信用卡可以在北京较大的商场使用。而在此之前,我只能在友谊商店等定点场所刷卡消费。”北京市民蔡先生说。

在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银行卡部负责人的印象中,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消费需求的旺盛和使用信用卡的日益便捷,2000年以来信用卡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信用卡早已不再是一个“新鲜事”。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卡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7.9亿张,当年新发卡量1.6亿张,同比增长25.9%。

信用卡将“电子货币”的雏形引入中国,规模扩大后减少了货币供应量,降低了资金流通成本,同时丰富了中国的金融工具种类,中国银行体系向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开武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信用卡生态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在金融科技和跨界合作的推动下,创新支付方式不断涌现,市​​场需求更加精细化、多元化,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银行业务表现依然突出,蕴含着诸多发展机遇。

1996年,中国银行率先建立网上银行服务,1998年,招商银行推出“一站式网上支付”业务,此后电子银行业务迅速发展,如今以支付宝、微信支付、招商银行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成为主流。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最具互联网基因和创新能力的业务板块,发展信用卡业务需要将互联网思维真正融入到整个信用卡流程生态中。

作为国内首家发行信用卡的银行,中国银行从未停下改革创新的步伐,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引领、转型驱动”战略,以大数据挖掘与应用为基础,以客户价值与体验为核心,以移动互联网营销工具为支撑,大力拓展外部引流入口,将传统信用卡获客触角从线下厅堂、企业、学校延伸到更广泛的线上消费用卡场景,从而增强银行获客内生动力,实现拓展客户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

在北京,中行北京分行积极探索线下场景创新,在国内首创银行场景金融新模式——“微智银行·中银会员店”,将金融属性嵌入生活服务,发展多元化业态。同时,针对北京居民消费升级、消费转型步伐加快的特点,针对子女留学、在职教育、住房衍生品、私人定制、出境旅游等领域大额消费,推出一系列信用卡分期金融产品。

在服务商户方面,中行北京市分行始终把科技放在首位,1979年就率先为北京商户提供银行卡收单服务,在随后近40年的业务发展中,陆续为北京乃至全国的银行收单业务提供了众多优秀案例,如今已打造出以聚合支付、一机多用为特色的“中银智付”品牌,逐步形成顺应市场发展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格局。目前,在北京前30家百货商场中,中行已与其中半数以上开展收单业务合作,高端酒店基本实现全覆盖。已与百余家互联网商户合作开通B2C、移动支付、快捷支付等支付服务;其中,与银联无卡业务合作的商户占全国商业银行体系70%以上,占据主导地位。

纵观较早开展信用卡业务的四大银行,截至2017年末,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合计发卡量近4亿张。

股份制银行作为后来者,整体基数较小,不少银行信用卡新发卡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增幅超过50%。其中,民生银行2017年新发卡1040.22万张,同比增长119.37%,平安银行新发卡量同比增长80.0%,中信银行新发卡量同比增长74.02%。

近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银行发布的2018年半年报显示,四大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分别为1.56亿张、9332.74万张、17.7万张、1万张。

央行公布的总体数据,可以让我们一窥2017年中国银行业信用卡的总体情况。根据央行发布的《2017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17年信用卡在用量达5.88亿张,同比增长26.35%,信用卡交易额也有望突破3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信用卡贷款总额突破10万亿元,达12.48万亿元,信贷应付总额达5.56万亿元。

四十年来,我国信用卡行业走过了代理信用卡业务的历程,在学习国际信用卡业务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卡之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支付方式。未来,我们期待信用卡能带来更多新的尝试和改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