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监管政策解读:法律法规规定、发展趋势与监管对策

2024-06-07
来源:网络整理

核心内容:我国对第三方支付监管有哪些法律法规?我国法律法规对第三方支付是如何规定的?未来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目前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有哪些对策?接下来,法制快报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国内第三方支付监管政策

从国务院107号文件、银监会5号文件,到银监会叫停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再到暂停新增银行卡收单业务的79号文件,再到近期银监会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10号文件,在我国第三方支付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第三方支付首次受到如此循序渐进的监管。下文将重新梳理监管部门的各项文件和监管措施,以期对监管措施有所领悟,理清框架和顺序。

2014年1月13日,国务院发布107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人民银行负责金融机构跨市场理财和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监督协调,明确了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机构和职责。

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发布关于暂停支付宝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的函。

3月14日,一份原本在内部小圈子讨论的《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被泄露,引发人们对支付转账限额管理的热议。

3月22日,建设银行迅速下调快捷支付限额。此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四大银行均纷纷收紧快捷支付限额。其中,工行还统一了快捷支付界面。

4月10日,银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业务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14]10号),从保障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的角度,对客户身份认证、信息安全、交易限额、交易通知、赔偿责任、第三方支付机构资质和行为、银行相关风险管理等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

第三方支付监管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随着第三方支付的不断创新和爆发式增长,无论是规模还是业务,第三方支付都已经从银行的辅助、补充走向与银行对接的阶段,部分业务甚至呈现出“银行化”的趋势。

其次,监管央行将第三方支付定位为“小额、便捷、对银行业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但从第三方支付的规模和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第三方支付已不再仅仅是小额的便捷支付,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2014年虽然监管文件较多,但此前监管的大方向没有改变,在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前提下,促进相关业务合规化,并从规范行业发展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进行一些监管。

四是监管部门正在按照银行标准对支付公司进行监管,第三方支付的管理办法已从最初的征求意见稿进入到细则阶段。

第三方支付监管_三方监管支付工作总结_三方监管支付是什么

第三方支付监管对策

1.建立系统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监管体系。

[页]

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被定位为“非金融机构”,在此基础上,可以借鉴美国的具体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现有的联网跨行清算系统,将第三方支付纳入央行跨行清算体系,并成立“专营资产管理公司”负责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日常监管。

(二)加强第三方支付和虚拟货币的统计监测和风险评估。

应明确电子货币定义和发行主体,加强对电子货币发行的监管和调整,将第三方支付、虚拟货币对支付体系的影响纳入货币政策制定和研究,通过关注存量资金、完善货币统计监测等方式,充分考虑第三方支付对实体经济和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三)实行原则性监管,建立完善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当前,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处于成长期,不确定因素较多,必须采取动态的监管方式,制定灵活的政策,在发展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求发展。

第一,要有权威的行业协会和系统的行业规则。这就需要行业协会根据监管部门的原则性要求,制定详细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支付体系内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具备较强的自律和内控能力,保证能够自觉遵守行业规范。

第三,要有高效的问​​题查处机制。有些问题的查处可能比较困难,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提供充分的依据。

可以看出,未来防范第三方支付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方向是加强第三方支付的宏观审慎监管,将第三方支付监管纳入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