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荭教授翻译新作猫的私人词典,带你走进猫的世界

2024-06-09
来源:网络整理

黄宏,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巴黎第三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你也许不熟悉黄宏教授,但你也许读过她的一部译作。比如知乎上极力推荐的《小王子》、《梦》、《外面的世界2》、《玫瑰的回忆》、《人类的地球》、《花事》、《然而》、《解读杜拉斯》、《战斗的海狸》等。近日,黄宏教授的新译作《猫的私人词典》发布,敬请关注。

爱猫人士的笔记

“猫喜欢吃鱼,但它们不想把爪子弄湿。”

这是一句10世纪的法国谚语,当刘殿推荐我翻译一本700多页的《猫的私人词典》时,我立刻在微信上分享了这句谚语。

但我还是忍不住湿了手。这本书让我着迷,外表学术理性,内心温柔缠绵。我还拉上三个爱猫的学生,一起在深浅不一的文字中摸索,抓到了鱼。

南大荒

这本书有一种矛盾的美感。用作者弗雷德里克·维杜的话来说:“一方面是字母排列的严谨和单调,另一方面是深爱中徜徉的自由,一方面是零碎有序的短篇笔记和讨论中体现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是这个话题必然导致的感性和主观性。”是人驯服了猫,还是猫驯服了人?谁是谁的主人?有人说,喜欢猫是因为想爱一个人,更喜欢狗是因为渴望被爱。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爱猫的人通常爱得太多了,爱得太多了,“就会偏心,就会片面,甚至会不公平或过度,这是很自然的。”所以我们爱猫,往往是没有原则,没有道理的。

从古猫到木乃伊猫再到克隆猫,从童话里的猫到画中的猫再到诗人笔下的猫,从埃塞俄比亚猫到查特猫再到阴沟猫……这本厚如砖头的《猫咪私人词典》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走进作者弗雷德里克生活的猫咪:神秘的“祖先”法戈奈特、“一号猫”莫舍特、忠诚的尼斯、与菲茨杰拉德妻子同名的泽尔达。那些深情的文字也让我陷入了记忆的长河中,勾起了一些如水流过青苔般柔软湿润的思绪。

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总以为自己是猫年出生的。说起这话,我会摇摇头,张开手指抚摸着看不见的胡须,一副很自豪的样子。大人们觉得很好笑,从不向我指出这一点。他们会捂着嘴笑,有时还会伸手摸我的头,就像在抚摸一只无所畏惧的小猫。

后来有一天,一个非常严肃、博学的幼儿园小朋友告诉我,十二生肖里没有猫,我既不是虎也不是兔,既不是龙也不是蛇,既不是马也不是羊,既不是猴也不是鸡,既不是狗也不是猪也不是牛。我是……一只鼠!不幸的是,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我的傲气瞬间被浇灭了。这大概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遭受沉重的打击。

但我还是喜欢猫。

黄宏教授与南京大学大黄医学研究所

那时,父亲刚开始在家里教我画画,用的是毛笔和水墨,我最拿手的画就是猫。为什么画猫呢?我们家没有猫。原因可能是餐桌上总放着一个猫形的茶壶,我口渴的时候,就会捧着它,喝着壶嘴里的水。茶壶是龙泉青瓷的,猫端坐着,一只爪子伸出来当壶嘴,翘起的尾巴当壶柄。至于其他画的什么,我几乎没有印象。但每次画完,脸上、手上、袖子上难免会沾上不少墨迹,就像一只小猫咪。

我的画居然在县城的幼儿园里得了奖,还被选中和另外四个小朋友一起参加丽水地区少儿绘画比赛。比赛是在礼堂里举行的,有很多课桌,有人甚至把纸铺在地上画。我的画很潦草,或者说得好听点,是写意画,几笔就画完了。我抬头一看,很多小朋友还没有铺纸,还没有动笔。说实话,我那天的画确实不太好,我可以选择重画,但我没有,只是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庸。

带五个孩子去丽水的老师是蔡老师,一位音乐老师。她很年轻,眼睛很小,头发很短,笑容很灿烂。比赛结束后,蔡老师带我们去万象山公园和儿童游乐场坐“飞机”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飞机”开始起飞的时候,孩子们拼命地尖叫。那种晕眩的快乐和不肯松手的恐惧,我始终记得。之后,我们在公园里拍了合影。回到县城后,蔡老师把照片冲洗出来,给每个孩子一张。一张是合影,一张是她的单人照,侧着身子,一只手扶着柳枝,扭头微笑,笑容端庄。公园里的灌木很矮,湖水和对岸的凉亭一览无余。十多年后,我们一家从县城搬到了丽水。周末,我们经常带着侄女去万象山公园。 我们也在几乎相同的位置拍照,只是公园里的树已经长高了,浓密的绿色中只能隐约看到亭子露出的一角。

我真正养过的猫(或者说我养过)是李露。那是2003年,当时我在巴黎第三大学做博士论文,周末和节假日一般都寄宿在郊区的一位法国朋友家。那年秋天,朋友在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读书的儿子说,他同学家的一只母猫生了一窝,希望B妈妈能领养一只。“有漂亮的,有聪明的,有活泼的,还有温情的……”“那就领养温情的吧!”我带回家的时候,这只猫已经两个月大了。B给它起名叫“露”,说听起来很中国味。我说,李是中国的一个大姓,露的读音是“露”,梅花上的露珠确实很有东方特色。

黄宏教授、李鲁教授

李璐很快就跟我熟悉起来了,晚上会跳到我的被子上,在我的脚边酣睡。有时候我会因为她太热而把她踢开,她会骄傲地假装口渴,跑到客厅的花瓶边喝水,然后若无其事地回来,再次跳到我的床上,继续心满意足地在我脚边酣睡。

小猫总是活泼好动,所以B给它买了好多玩具,有一只黄色的毛绒小鸡,一只灰色的布老鼠,还有一堆五颜六色的大理石大小的纸球。它最喜欢的就是把纸球踢得满屋子都是,然后从角落里一个个找出来,像一堆宝藏一样藏在自己的角落里。而它的深情,是在一个周末我回来的时候,刚开门换上家里的拖鞋,突然发现所有的小纸球都塞在了我的鞋子里。这是李璐想念我的一种方式。

爬树是猫的天性。客厅里有一盆大盆栽,我们不让李璐爬上去,但李璐一看到机会就会在下面跑来跑去。没过几个星期,树就摇摇欲坠了。最后,我们只好把吸尘器拿出来,放在树旁边。李璐无奈地放弃了,因为在家里她最怕的就是吸尘器的噪音怪兽。只要B在家里插上电源吸地,她就会一秒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还小,B从来不让李璐出去玩,在小区长满青草的院子里跑来跑去,但外面的世界看上去那么美好,白墙黑瓦映衬着绿树红花。李璐经常坐在阳台栏杆上向外看,一动不动,不是完全静止,只有尾巴尖在微微摆动,证明她在思考。当人类思考的时候,上帝会笑。当小猫思考的时候,黑鸟会傻傻地笑。 黑鸟是一种长相和乌鸦很相似的鸟,但嘴巴是黄色的,叫声悠扬多变,性格鲁莽好斗。冬天,阳台栏杆就成了它和小猫对峙的地方。黑鸟漫不经心地飞过来,啄食着B在栏杆上撒的黄油和面包屑。小猫平静地看着闯入它领地的入侵者,慢慢弓起背,瞪大眼睛。黑鸟实在觉得小猫的姿势太长太做作,于是就冲过去,用“呀呀呀呀呀”的叫声挑衅它。小猫吓了一跳,往后退了几步,不料一个趔趄,失去了平衡,从二楼摔了下去。一直透过落地窗看着这一幕的我和B哈哈大笑起来,冲到阳台往下看,李璐正躺在楼下邻居家的花园里。 我们又担心又好笑的跑到楼下,把猫抱出了花园。它似乎有些发呆,我们看它一点都没受伤,忍不住又笑了起来。李璐为自己刚才的糟糕表现感到羞愧,生气我们这些平时宠着它的人竟然会如此肆无忌惮地嘲笑它。于是它就装作很弱的样子,让我们把她抱上楼。之后它整天闷闷不乐地待在家里,不发一语,甚至不看窗外的风景和……得意洋洋的黑鸟。

黄宏教授画的李璐

属兔起个微信名_属兔微信名字起什么发财好_微信名字属兔的

有一次,B家度假了,我留在家里写论文,照顾小猫。论文写得无聊,我就出门去超市。也许是怕我抛弃她,只要我走到门口,李璐就会跑过来在门口喵喵叫,我就给她戴上项圈,放进购物篮里抱出去了。第一次出门,她很好奇,胆子也小,赶紧爬到我身上,要我抱她。我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她就站在我的肩膀上。在巴黎西郊小镇的超市里,一个中国女孩扛着一只虎斑猫去买牛油果法棍和希腊酸奶,一定是很特别的景象。

春天到了,丽璐快一岁了,B决定让她出去探险。于是,白天我们看到丽璐在屋前屋后的树木和草丛中快乐地玩耍。第一次抓到老鼠,她兴奋地把老鼠拿到楼上的门垫上炫耀。被我们骂了好几次之后,她经常会在楼下喊我们,让我们看她抓到的青蛙、小鸟和……刚出生的绿色刺猬!每次看到她那无辜的残忍和猎物半死不活的绝望样子,我都会狠狠地训斥她。她一脸无辜地看着我。很显然,小猫只是在炫耀自己的狩猎技巧,博得我的几声称赞,因为她并不吃掉猎物,只是用各种手段玩弄、折磨,冷酷无情,带着与生俱来的优雅。

李璐最爱吃的就是我做的红烧鱿鱼,她不会生吃。自从被放出来之后,李璐每天早上都会出去玩,一直玩到天黑才回来,有时候天黑才回来。B会拽着我在小区里转一圈,然后喊她,就像喊一个玩多了忘了回家的孩子一样。但每天早上我从菜市场买来鱿鱼,在厨房水龙头下洗干净的时候,李璐都会偷偷跑回来看看,喝几口水龙头里的水,还谄媚地对我喵喵叫,好像在提醒我煮好后给她留一份。然后她会假装再次检查,闻闻那只看起来像白色橡皮的生鱿鱼的味道,最后再离开皇宫去玩。B说,李璐从来没有走远过,她一直从房子周围的灌木丛里注视着屋内(当然还有屋外)发生的一切。 确实,有时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在一棵树上、一只耳朵上或者一条突然摇摆的尾巴上发现她的身影。

后来母猫李璐开始发情,晚上哭得惨不忍睹,B就带着她去看兽医。手术很顺利,但李璐明显很受惊吓,疼痛难忍。手术当天我在学校,晚上B打电话问我明天没课的话能不能过来。李璐从兽医那里回来后,蜷缩在那里一动不动,不吃不喝也不理她,很担心自己永远都恢复不了,甚至担心自己会死掉。第二天早上我出发去郊区,李璐看到我,终于虚弱地喵喵叫了几声。我喂她吃她最爱吃的食物,给她送水,等她稍微有点力气后,她喵喵叫着,向我诉说着自己的经历,诉说着自己所遭受的无耻和彻底的背叛。最后,她在我温柔的爱抚下睡着了,慢慢地开始发出轻柔的鼾声。

它是一只大方的猫,它很快就原谅了人类的错误,忘记了噩梦,重新找到了自信和快乐。后来因为儿子高中毕业,B来到中国与被公司派往国外的丈夫F团聚。李璐被送给了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有意思的是,她和科莱特的母亲西多夫人同名,西多夫人是F小时候的钢琴老师。据说李璐在老太太的训练下,逐渐变成了一只沙龙猫,优雅而高贵。只有一次它离家出走,被路上的车辆吓坏了,爬上树不肯下来,是老太太打电话叫消防员来救它。它又装晕倒了吗?不过这次,它看起来像18世纪宫廷里的贵妇人?

让我对李璐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国内教了六个月书后,去了巴黎继续写论文。B开车来地铁站接我。我们把车停在小区门口。我拖着行李箱,和B一边说话,一边在小路上走回家。突然,一只虎斑猫像疯了一样从草丛里跑出来,扑到我身上,抱住我的腿,喵喵叫。李璐没有忘记我!

事实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件事。

大黄,又名黄主任,是南京大学乃至全国高校最受欢迎的猫咪,在蓝鲸大学仙林校区广阔的校园里,他每天宠爱三妻四妾,照顾一群孩子,按时收到南京大学生的美食和表扬,生活安稳,日子过得清静无比。

据称,在2015年网上发布的高校人气排行榜中,大黄代表南京大学,“击败了武汉大学的珞珈山野猪、浙江大学的秋实鸡、重庆大学的学霸鹅、西北工业大学的三哥、中山大学的猫头鹰、北京大学的学术猫、厦门大学的屌丝鹅、北京师范大学的乌鸦、同济大学的孔雀、西北农林大学的克隆羊等强劲对手,以南京大学的气势、九州风雷的气势,夺得了中国校园神兽榜,引发了数千万人、数百家媒体的疯狂崇拜。”近日,听说蓝鲸大学的学生推出了大黄专属毕业纪念册和笔记本、印有大黄头像的校徽、大黄系列文化衫……

这只曾经坐在教育超市门口扑闪着大眼睛靠卖萌发财的小猫,如今已经肥硕强壮,子嗣无数。有一次,我们一群人在图书馆门口遇见了它,忍不住一个个把它抱起来合影。大黄在我怀里重重地滑落,我笑得很灿烂,它却一脸嫌弃,对表扬和批评都泰然自若。

不过不公平的是,去年南京大学首届猫王大赛,大黄一家并没有参赛,报名参赛的猫都是主人自己养的。 近两百只娇生惯养、营养均衡的萌猫霸占了南京大学师生校友的屏幕,从教育学院王云来教授的呆萌“咪咪”,到法语系外教薛法兰嘴角有红娘痣的“水娇”,从哲学系张逸斌教授爱看报纸的“妞妞”,到文学院杨柳老师救下的流浪猫“佐罗”(据说这个智商极高的“黑老大”被成功收养,过着听音乐、赏龟的神仙生活,我只想问一句:“你问过龟龟什么感觉吗?”)……虎斑猫、波斯猫、加菲猫、英国短毛猫、美国短毛猫、缅因猫、中国虎斑猫、中国田园猫……11年级德语系的一位同学为自家的猫拉票:“我的这只猫名叫“MIGI”,是一只很酷的喜马拉雅老处女猫。她可以可爱、可以耍酷、可以捣蛋、可以装傻、可以乖巧、可以打人。她陪伴我和我的家人已经 15 年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和爱。我的整个学生时代都和她在一起。”你能忍住不投票吗?

热闹是别人的,大黄一家在校园里依然生机勃勃,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三五成群出现在草地、湖边,高兴的时候,就跑过去揉揉“孩子”的裤腿,享受人性的抚摸。当大黄站在图书馆高高的台阶上俯视众人时,眼神慵懒却不失霸气:“别妄自尊大,我是南大的黄主任!”

文人爱猫、养猫,仅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看,我们就能列出一长串名单,而且个个都有图为证:吉卜林、叶芝、萧伯纳、黑塞、纪德、艾略特、福克纳、丘吉尔、海明威、加缪、萨特、贝克特、帕特里克·怀特、布罗茨基、南丁格尔·戈迪默、辛波丝卡、奈保尔、帕慕克、莱辛……写过《猫故事集》的莫言也应该算其中之一。

《猫的私人词典》里自然也讲到了很多作家的猫和他们笔下的猫,让我忍不住八卦了一下。

1904年夏日午后,梅雨刚过,一只刚出生的小猫迷路后闯进了夏目漱石的家中。次年1月出版的小说《我是猫》就是以这只小猫为原型创作的,成为这位相对年轻作家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部明治维新之后的作品,充满了知识分子在新旧世界之间徘徊的迷茫。一群穷困潦倒的文人整天在开玩笑、玩世不恭,他们嘲笑、戏弄别人,却又被命运和时代戏弄、嘲笑。自称“我们家”的猫对人类做出了非常酸溜溜的观察和讽刺:“人们那么努力,真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别的不说,他们有四条腿,却只用两条,太浪费了!如果用四条腿走路,该有多方便啊!可人们总是只用两条腿凑合,另外两条就像两条作为礼物的鳕鱼干,悬在半空中。真是无聊透顶。” 口是心非,是人最大的弱点:“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快要被压垮了,却还喊‘苦啊苦啊’,就像点燃了熊熊烈火,却还喊‘热啊热啊’。”我很喜欢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于雷译本,他的文字透露出东北人独有的情趣和坚韧,就像他在译文前言中对东北大雪的描述,“总是那么高大、那么淳朴,却又那么沉重、那么醉意。”

每次看到日语系的师生在微信上晒夏目漱石旧居、墙上的猫雕像、岩波书店旧封面和插画的照片,我都觉得很着迷。其实,我心里一直有两个疑问:夏目漱石在写《我是猫》之前,是否读过霍夫曼的《汤姆·摩尔的人生观》?鲁迅在写《狗猫老鼠》时,是否想到了自己曾经痴迷的那本在日本报纸上连载的《我是猫》?

每只猫都有魔力,都很特别。我一直想读多丽丝·莱辛的《特别的猫》,在网上书店找遍了也没找到,只有孔夫子网有,而且价格好像虚高了。最后我请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编辑阿华在仓库里找了一本。从非洲到英国,莱辛的生活中一直有猫陪伴,甚至猫太多了,尤其是小时候在非洲农场生活的时候。“那里的小猫太多了,对我们来说,小猫就像树上的叶子,先从光秃秃的树枝上冒出来,逐渐变得青翠茂密,然后枯萎落下,每年都重复着同样的过程。” 我一直认为,这段在非洲复杂而绝望的经历,为她日后与猫的交往,奠定了蓝色的基调:“在认识猫、与它们共度一生的岁月里,最终沉淀在心里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不同于人类带来的忧伤:我不仅为猫科动物无助的处境感到悲哀,也为我们所有人的行为感到愧疚。”记忆总是挥之不去,唯有脑海里对世界的最初印象才是决定性的、不可逆转的、不可挽回的,具有宿命感。“过了一定年纪,我们的生活里不再遇到任何新的人、新的动物、新的面孔、新的事件:一切都发生在过去,过去只是过去的回声和重复。甚至所有的悲伤,都只是对很久以前痛苦往事的记忆。”

或许这也是我一直拒绝养猫的原因,我担心它闯入我的世界的那一刻,我会震惊地看到那块我已经不记得的命运胎记。

►《猫的私人词典》:作者:弗雷德里克·维杜(法国)(法兰西学院院士、“铁杆猫迷”)。这是一部对“猫”深爱的作品,一幅“猫占领地球”的生动画卷。让我们跟随这些“爱猫”翻译家(黄庆堂杨洋宋守华黄成)和“疯狂猫迷”走进猫的世界,全景式地看猫的历史,领略猫的神奇与荒诞、冷酷与激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