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21张以上,上传后一键即可获得不同风格的AI艺术照、人像。制作简单,价格比线下影楼“秒秒优”。近日,微信小程序喵喵相机上线后“一夜爆红”,短短一周时间就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收获大量讨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发现,虽然AI生成的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个人特征,但同事朋友一致表示,画像很像自己,效果相当不错。但由于需要上传个人照片,不少用户担心隐私泄露、数据安全问题。使用小程序安全吗?个人信息如何保护?记者据此采访了一位律师。
【记者体验】
预计要等十几个小时?AI一代还会像我一样吗?
7月24日中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发现,在授权登录、手机号信息后,在小程序中创建AI照片需要三步。第一步,上传正面照,随后上传20多张不同表情、角度的照片,创建数字化身;第二步,选择模板,生成照片;第三步,对照片进行精修或直接下载。
//-/1|"/>
首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尝试上传一张公众人物的照片,经过半个小时的识别,小程序弹出“此照片可能为明星”的提示。此外,记者注意到,小程序还在使用条款中强调,用户必须确保自己对所上传的照片拥有合法使用权或已取得他人合法授权,否则将依法追究责任。
//-/1|"/>
随后,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利用自己的照片,上传了包括第一张正面照在内的共计23张照片。上传成功后,需要支付9.9元(限时特惠价,原价29.9元)才能继续生成数字头像。社交平台上,有人抱怨排队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记者体验时,排队人数仅20人,38分钟后便拿到了自己的“AI数字头像”模板。接下来是“生成照片”,小程序共提供36个模板,分为7个男版、29个女版,包括古装、都市、韩版、证件照、西装、休闲、森林风等多种风格。
如果觉得照片不像你,可以选择“更像我”进行修图,修图后的确“更像你”。小程序生成并展示结果时,照片上会留有水印。生成高清版或下载原图需2颗钻石。生成数字头像赠送10颗钻石,也可充值获得,充值价格从6元到328元不等。
记者体验后觉得,无论是生成的AI数字头像,还是最终拍出的肖像,与上传的照片相比,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物个性特征。不过,同事朋友都表示,AI生成的肖像画效果很好,与真人十分相似。“9.9元很值!”同事说。
【用户评价】
照片会被滥用吗?如何保障隐私和安全?
用小程序生成人像确实方便,有网友认为,相比“海马”、“纯情蓝”等网红照相馆,AI方便又便宜;也有人认为AI生成的照片和自己差距很大,但也有网友反驳:“反正照相馆拍出来的照片也不像自己。”
然而,把自己拍摄的照片上传到互联网,让小程序通过AI网络进行处理,难免会引发人们的担忧,“我的照片真的只能用来做AI图像生成吗?”
有网友发现,妙呀相机的用户服务协议中写到:“您在此授予我们一项永久的、不可撤销的、可转让的、可再授权的、免费的、非排他性的许可,在全世界范围内(包括元宇宙等虚拟空间)以任何形式、媒介或技术(无论是现在已知的还是后来开发的)使用您的内容。”其中还指出,“包括但不限于将AI生成的内容作为再训练数据等。”
//-/1|"/>
这意味着,一旦用户上传照片,平台就可以对照片和生成的图像内容进行任意处理,甚至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售、传播照片,照片将成为平台“喂养AI”的原始数据。不少网友担心自己的肖像权和隐私问题,纷纷抱怨平台的不合理条款。
//-/1|"/>
7月20日,妙呀相机在官方账号、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发布协议修改公告,新公告删除了“无限制授权许可”相关条款,改为“上传的照片仅用于本服务,我们仅提供图片处理服务,不会提取身份识别信息或用于身份识别用途,服务完成后系统将自动删除上述信息”和“AI生成内容的所有权归用户所有”。
//-/1|"/>
【律师解答】
更新后的用户协议是否合规?个人信息如何保护?
更新后的用户协议合规吗?能否解决用户对隐私保护的“担忧”?上海荣富律师事务所律师、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业务委员会主任许立新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采访时表示,妙丫相机小程序收集用户正面照片,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修改前的用户协议约定用户授予妙丫相机“不可撤销”的授权许可,侵犯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个人撤回同意的权利,不符合法律规范;协议中未写明数据的具体应用目的和必要性,采取打包授权的方式,不仅违反了民法典关于格式条款的规定,也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敏感信息收集使用的规定。
喵语相机更新后的用户协议承诺,个人信息不会被提取或用于身份识别或其他目的,并在头像创建后自动删除。原则上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今年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发布的《生成性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的规定。
不过,许立新认为,数据合规不应仅局限于书面的用户协议,更应重视用户协议的履行合规性。对于“数字分身”等敏感信息和AI内容生成产品,“妙丫相机”运营者应向用户明确说明数据信息是如何收集和使用的,并告知内容所用训练数据的来源。同时,还应提供访问、下载、修改、删除自身数据的功能,保障用户权益。
如何保护容易泄露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住址、手机号、密码等?徐律师建议,应避免在社交平台上透露真实的个人信息;注册新账号时,尽量选择信誉好的大平台,仔细阅读用户协议或隐私协议,谨慎授权;及时清理手机内相关证件照片,提供证件信息时,可在空白处写上“此复印件仅供***使用,用于其他用途无效”。发朋友圈时,不要发可能涉及个人信息的图片,如位置、机票、登机牌等,因为机票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可能含有个人信息。此外,还应树立维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实习生 张焕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灿
陶山公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