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行业又一次遭遇动荡,各方都开始躁动起来。
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孪生政策文件”《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横琴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前海意见》)。
两份文件一经发布便在支付行业社交媒体圈热传,多数支付从业者用简单却有力的措辞形容两份文件“非常有力”。
对比两份文件,笔者认为,位于深圳的前海比横琴享受到了更多的政策开放红利。这里,移动支付网挑选出文件中的几个重点,细细品味字里行间蕴含的机遇与挑战。
跨境支付便利化的差异
《横琴意见》提出,“支持银行与清算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合作,根据个人实际工资水平,提供跨境收付款便利服务”。
《前海意见》提出,“支持银行与非银行支付机构合作,根据个人实际工资水平,为个人提供跨境收付款便利服务”。
大家普遍看到的是银行特别是支付机构在促进个人工资跨境收付方面的机会。
202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持新外贸形式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明确提出支付机构业务范围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拓展至流动资产。
对于资质全面、资源雄厚的银行来说,经常项下各项业务往往繁琐、利润低,被认为是“蚊子腿”。但对于支付机构来说,境内业务早已趋于微利,而拓展经常项下跨境支付是近两年为数不多的政策增量之一。各方都在重点研究这个“经常项下”能开展什么样的业务。
近半年来,市场在试水,政策监管部门也希望跟上市场步伐,找到适合支付机构的流通业务,工资代发业务是很多学者、法律研究者、支付从业者都认可的流通业务。
《前海意见》和《横琴意见》增强了支付机构探索个人工资跨境收付的信心。
此外,对比《前海意见》与《横琴意见》对个人工资跨境收付便利服务的表述,差异在于“有无清算机构”。《前海意见》没有清算机构,银行与支付机构可以合作;而《横琴意见》则要求清算机构“共同参与”。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持外贸新业务形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要求“境内银行可与依法取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具备法定资质的清算机构合作,为市场交易主体和个人提供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
这就是业界传言的跨境支付“断链”。对监管机构而言,清算机构的参与将使信息更加透明,穿透式监管更加完善;但对银行和支付机构而言,多一个角色就少一个利润,业务受到的限制也会更多。
对比《前海意见》与《横琴意见》的表述,难道具有特区属性的前海无需参与“断直通”,而横琴却需要“断直通”?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信用卡视频面试第一步
《前海意见》指出,“探索前海合作区线上业务创新,试点信用卡视频面试”。
这是继202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信用卡新规”)之后,又一份提及网络信用卡模式创新的文件。
信用卡新规明确提出“通过试点,探索网络信用卡业务等模式创新”。然而,新规发布至今,业界并未看到针对网络信用卡业务模式创新的具体举措。谁来迈出这第一步?
《前海意见》直抓信用卡业务线上化核心突破口,开展视频面签试点,破解“三个面签”难题。
2020年,在卡推出初期,深圳用户可以通过远程视频签名,无需银行工作人员到用户所在地,也无需用户到网点开通。但该功能在推出后不久就被叫停,后续开通仍需到网点。
同样在2020年,民生信用卡也曾试行使用“在线激活”功能,在申请信用卡后完成在线面谈,但不久后就被下架并暂停使用。
时代变了,疫情过去三年,全民线上生活趋势愈发明显,信用卡开通远程视频面试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如今《前海意见》已经出台,深圳前海已经拿到了信用卡视频面试的第一张入场券,有了卡业此前的经验,相信本地金融机构也会迅速试水。
机遇与挑战
有机遇就有挑战,在跨境账户层面,两份文件也频频提及。
《前海意见》指出,要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开立银行账户,扩大香港居民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二类、三类银行账户试点银行范围。
不久前,人民银行深圳分行也公布了相关试点数据,并组织辖内5家试点银行开展见证香港居民开立内地个人二、三类银行结算账户创新试点业务。截至2023年1月底,深圳5家试点银行已见证香港居民开立账户20.1万户,资金交易总额100.49亿元,占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居民代理见证开户总数和资金交易总额的95%左右。
一旦扩大试点,意味着可能会有更多银行参与,或者降低开户门槛,让更多人受益。
在FT账户方面,《横琴意见》要求,按照国际标准制定账户规则,优化改造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体系,通过金融账户隔离,在合作区内建立资金电子围栏。制定电子围栏下跨境资金流动政策,优化跨境资金清算渠道,探索跨境资金自由流动的途径。
电子围栏的出台,一方面限制了FT账户的使用范围,加强了监管;另一方面进一步认可FT账户体系,细化监管规则,充分发挥账户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