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行业:资本热度消退,电商切入或成破局关键

2024-06-16
来源:网络整理

如果说近年来最火爆的互联网产品,短视频一定是其中之一。

2016年,自称“美貌与才华并存”的Papi酱突然爆红,而她的制胜法宝就是一系列搞笑犀利的短视频。近几年,短视频不仅俘获了数亿观众,更是成为各路资本追逐的对象,巨头们也大力扶持。抖音、快手、美拍、火山短视频等APP的齐聚,进一步印证了行业强劲的势头。

但2018年以来,随着资本热情的下降和监管的趋严,短视频平台依赖外部“输血”的阶段正逐渐成为历史。如何进一步提升变现效率、强化自身“造血”能力,是亟待思考的课题,某种程度上也关系到平台的发展与生存。

这时候,进入电商行业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众所周知,传统电商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其发展模式已经触及天花板。线上流量红利见底、获客成本上升、盈利增速放缓,让各大平台都摸不着头脑。如何挖掘新流量,成为电商的“硬骨头”。而这,恰恰是短视频的优势所在。

短视频凭借丰富活泼的内容、固有的社交属性以及占据碎片时间的优势,如磁铁般吸引了巨大的流量。据统计,截至2018年9月,我国短视频平台用户规模达5.18亿(见图1)。

恒大研究院的报告还显示,短视频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更高,用户日均花费在1小时左右,时长稳步提升,甚至对微信等社交应用造成了一定冲击。如此“巨大的流量池”,在变现方面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同时,短视频的种种特点,决定了其在营销推广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原因如下:

首先,制作优质短视频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好的导演、策划、剧本,甚至摄影师、音响师、灯光师,如果没有成熟的运营团队,一个人很难完成这么多工作,这也无形中给短视频营销带来了较高的门槛。

其次,相较于文字,短视频的视觉冲击力更强,能够吸引更多用户的注意力,因此在传达品牌精神、品牌形象,或是产品形态与性能等方面更为有效。

第三,用户可以在短视频场景中评论、点赞、转发,甚至模仿、录制新的视频,无形中增加了视频内容的宣传度,从而达到营销目的;

第四,营销者可以在各种直播平台上发布短视频,让更多人看到,从而扩大宣传范围,随着转发量的增加,宣传效果也会随之增加。

于是,一方面短视频流量充沛,一方面电商平台获客焦虑;一方面短视频面临变现压力,一方面电商平台财力雄厚;一方面短视频拥有天然的营销优势,一方面电商平台产品种类繁多……取长补短的客观需要,自然让人迫切地想要促成双方“联姻”这一美好之事——即在短视频中植入电商营销元素,在为电商平台带货的同时,实现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变现。

这并不是一场随机匹配,事实上,业内已有不少短视频平台开始试水电商,有的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例如,早在2017年,美拍就推出了“边看边买”功能,用户在观看视频时,短视频下方会显示相应商品的链接,粉丝无需打断视频播放,即可点击购买。有“口红大王”之称的美妆博主李佳琪,曾在抖音创下5个半小时带货353万件、5分钟卖光1.5万支口红的纪录。这也让人们真正体会到短视频在电商营销中的巨大威力。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短视频+电商”模式该如何有效连接、触达用户?又该如何刺激用户消费行为?

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这一模式的深层次运行机制。

首先,想要有效连接并触达用户,关键是要围绕用户关心的内容构建消费场景,这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

首先,我们要创造有价值的短视频内容来吸引用户。

抖音上低俗_抖音和美拍哪个更低俗_抖音低俗美拍怎么赚钱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成为一个媒介冗余、信息泛滥的社会。当铺天盖地的信息填满当代社会的个体空间时,就会引发“壁纸效应”——“当一个客厅贴满了400平方英尺的壁纸时,没有人会注意到壁纸的存在”;换言之,当人们感到日益不安时,就会本能地过滤掉这些信息。

此时,人们的注意力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要抢占这种稀缺资源,就必须依靠有价值的内容的投放。这就要求平台以用户注意力为中心提供内容,即根据用户实际的多元化、个性化审美需求来生产内容。这里衡量“价值”的标准是能否让用户开怀大笑、教会用户新知识、引发用户思考等。满意度越高,内容的价值就越高。

对于短视频而言,丰富的内容呈现形式是其先天优势,基于此,在短视频电商营销过程中,如果能够进一步“迎合用户喜好”,以用户注意力为核心进行节目内容制作,便能在驱动用户的同时提升营销的成功率。

二是打造消费场景,从情感上连接用户。

互联网时代,消费场景的探索越来越重要,用户越来越看重体验式消费,商家需要精心构思、巧妙渲染消费场景,让目标客群获得非凡体验,关键在于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达成价值共识。

基于以上考量,短视频平台在内容方面可以顺应时代,通过精心设计,融入合理的互动消费场景,为用户打造“沉浸式体验”——即精神高度集中、不受干扰、体验最佳的无意识状态。用户在这种状态下会表现出强烈的与内容体系保持联系的欲望。这种强连接不仅增加了更多层次沟通的可能,更直接地将潜在的消费行为即刻转化为现实。

有了上面的基础,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引发用户的消费行为。

我们知道,在短视频内容的驱动下,受消费场景的影响,用户在消费决策时不可能始终保持理性,而这种冲动性消费的客观存在,使得“短视频+电商”的实现成为可能。具体来说,短视频平台将基于大数据筛选出来的有价值的视频内容提供给用户,这是将用户注意力转化为购买力的前提;同时将理想化的消费场景呈现给用户,激发共鸣,诱发用户的“购买冲动”;而视频识别、商品匹配、无时差流畅、同界面跳转、支付等后续操作,为用户“购买冲动”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

但这个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如何把握用户做出“从受众转化为消费者”决策的“关键时刻”。

在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主任陈刚教授看来,这个所谓的“关键时刻”是大数据背景下的营销新视角,是真正以消费者为本源、以消费者为主体的营销新方法。这个“关键时刻方法论”的精髓就是: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去打动对的人。这也和“内容价值驱动用户”的理念是一致的。

正因如此,“短视频+电商”的运营值得启发。从短视频平台的角度看,需要策划怎样的内容、构建怎样的消费场景来驱动用户,让用户心智达到这个“关键时刻”的临界点;对于电商平台而言,又应该预设怎样的需求解决方案,随时准备迎接这个“关键时刻”的到来,提高命中率。而这也是值得商家思考的问题。

“短视频+电商”模式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从目前国内的做法来看,虽然有不少平台涉足其中,但真正大规模推广、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并不多,营销效果也参差不齐。

原因在于存在以下两个现实瓶颈,给短视频与电商的“联姻”带来了一些困扰:

一是内容数量激增,但质量良莠不齐。

在“内容为王”的新时代,各短视频平台都在积极推进内容战略,导致内容形态日趋丰富,资源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人们屡屡看到的是,各平台在制作视频内容时,同质化趋势愈发严重,进而导致市场内容趋同,竞争失灵,难以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更有甚者,一些平台为了获取流量,不惜推出低俗剧情,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造成了破坏。需要注意的是,有用户价值的内容才有可能凝聚用户注意力,刺激消费冲动,而低质量的内容没有用户价值,又何来营销价值?

其次,营销导向可能会损害用户体验。

通常情况下,看视频和网购是两种独立的互联网行为,这就导致用户在看短视频和网购时会有两种不同的心态。前者,用户只需放松心情,沉浸在短视频内容中,无需进行任何深入思考;后者,消费者在网购时,会涉及精心挑选、商品比价、在线支付等多个环节。问题在于,一旦在短视频中植入网购元素,这一系列“买买买”的动作,就会引发思考的停顿和角色的转换,从而破坏用户此前的视听体验,进而引发人们的警惕或抵制,甚至造成平台用户的流失。

因此,如何基于用户心理制定一整套解决方案,让两种不同层次的行为兼容,也考验着内容生产者、平台运营商和技术开发者的智慧。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哪条路会是一帆风顺的,更何况这场“婚姻”才刚刚开始,我们不妨再耐心一些,再努力一些,熬过“磨合期”之后,就会迎来“蜜月期”,相信“短视频+电商”模式的巨大能量就会被释放出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