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体系:场景分析与原理探讨

2024-06-16
来源:网络整理

笔者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体系,分析了其中涉及的场景以及相关原理,并与大家分享。

第三方授权登录是很多平台的常用操作,如果你有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它在很多不同的场景下都有使用,不管是什么场景,基本都是从现在或者将来让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的角度来进行的。

对于产品来说,为了满足这样的场景或者解决一些问题,我们需要有相应的方式去设计。而这些系统中,很多应用最为广泛的都是基于微信平台来设计一些账号系统。那么,我们以微信平台为例,来看看它背后的一些原理。

1.场景

公司早期出于成本考虑只开发了微信小程序,但随着业务的增长,决定开发App版本。

这就涉及到之前在小程序里的用户,如果通过小程序登录App,之前的信息或者记录就不存在了,这对用户的体验会非常不好,所以我们需要在App端想办法同步账号。

该公司专注于制作小程序,因此在同一公司实体下注册并开发了多个小程序。

业务拓展中,需要多个小程序之间共享用户相关信息,有些人可能会误以为只要用同一个微信账号登录不同的小程序,就能自动识别同一个用户,但很抱歉,事实并非如此,因此,这种情况也需要解决。

公司之前针对微信公众号(订单号、服务号)开发了相关业务,之后又开发了小程序,公众号用来做内容和一些简单业务的创造,小程序作为工具,将用户从公众号直接导流到小程序。

对于他们来说,公众号和小程序中的个人信息最好是一致的,但即使是同一个微信用户,在公众号和小程序之间跳转时也无法识别为同一个用户,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场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微信作为这么大的厂商,自然也考虑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所以他们也提供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2. 微信平台

在说微信如何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微信的相关体系和概念,比如:微信开放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小程序、微信支付商户、账户主体等等,当然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大家可以自行上网去查;

这里我想说的是,对于产品设计来说,比较重要的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开放平台,我们熟悉的服务号、订阅号、小程序甚至企业号都属于微信公众平台业务的范畴,那么微信开放平台呢?

其实整体来看,它能做的事情非常多,覆盖的业务也非常广泛,但是在产品设计上,特别是在前面提到的那些业务场景中,它能够直接有效的解决那些场景中的账号关联问题。

3.相关原则

当我们要开发小程序的时候,需要在微信公众平台注册一个小程序账号,当我们要开发公众账号的时候,也需要在微信公众平台注册一个账号,具体注册什么类型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可以根据我们实际的业务和产品形态来选择。

注册相应类型的账户后,您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使用账户中提供的开发所需的信息。

当然,信息量还是挺多的,但是对于产品来说,有一点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对于没有开发经验的产品来说,可以简单理解为:用某个微信账号登录对应的微信平台(小程序、公众号)后,微信平台会自动为用户生成一个唯一码,类似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身份证号。

这个东西确实很方便,可以在微信第三方授权登录的时候帮我们识别对应的用户。但是就像开头说的,如果没有对同一个微信账号做特殊设置,产品经理也没有巧妙设计账号体系,即便用户用同一个微信账号授权同一个公司不同产品(小程序、公众号、APP)登录,公司也没办法知道是不是同一个用户。

所以为了帮助我们解决类似的问题,微信设计了微信开放平台,这个核心就是他们创造了所谓的机制,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的呢?

比如当一个公司开发了小程序、公众号、APP、PC官网等,这些都接入了微信的第三方授权登录方式,那么按照上面提到的机制,用户就会为这个公司生成自己对应的产品;

显然,如果涉及到账户信息同步,不绑定手机号等操作几乎不可能实现同步,这对用户体验来说是极其糟糕的,那么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可以将公司所有相关公众号、小程序、App信息绑定到同一个微信开放平台,绑定后,用户使用同一个微信账号登录不同产品时,虽然是分开的,但拥有的是共同的微信账号。

通过这种共性,可以达到在不同产品中识别同一个用户的目的,从而可以基于这一点来设计其他的数据信息同步服务。

下图是我司之前绑定微信开放后台的不同类型的产品:

对于数据库来说,对应的用户信息表结构如下:

图中数据是在用户登录对应产品微信时生成的,而字段则是绑定微信开放平台后生成并保存在数据库中。

了解了上述背景信息和相关原理,相信在产品设计上,我们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很多和账号体系相关的问题。

甚至基于上述原则,我们还可以思考在同时对接多种第三方授权登录方式后,账户体系应该如何设计。

在这里我想说,很多所谓的产品经理在工作中很浮躁,根本不去思考或者去理解产品设计背后的原因。他们在设计产品时,仅仅停留在用户使用流程、用户体验、用户使用时的想法,或者竞争对手的想法的表面(是的,哪怕你是在试图理解产品设计背后的想法和决策,那也还是很肤浅的)。将表象与原理结合起来,多方面思考,尽可能深入、深入地去思考,甚至​​去实践,你会获得很大的快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