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上支付发展瓶颈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子支付发展十分迅速,新的电子支付工具不断涌现。网络支付作为朝阳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相对落后,行业准入门槛低,在整个市场形成初期,也出现了各种不合理、不规范的做法和现象。在发展中的网络支付市场中,不乏口水战、价格战、标准战等不和谐音符。网络支付发展的瓶颈究竟是什么?本文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网上支付发展瓶颈进行系统分析。[关键词]网络支付 安全 信用 法律 [正文]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作为电子商务核心的支付环节也在加速电子化,网络支付的出现,让电商企业的步伐更加轻快。 起步蹒跚,备受争议,却又拥有诱人的前景,这就是网上支付的现状。那么是什么阻碍了网上支付的发展呢?随着网络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很多银行看好的消费市场,银行卡、校园卡的结合、贷款消费、网上支付等新型金融手段向学生的推广已经逐渐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面对挑剔、敏感的大学生,网上支付的现状到底是怎样的呢?于是我们在身边的学生中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1、调查数据分析在我们调查的70名学生中,只有37.1%的学生有过网上支付的经历,这说明进行过网上支付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这也说明网上支付还存在不少问题。
以下是调查数据的具体分析:各类交易结算方式使用率对比。 电子支付(60.2%)、货到付款(39.4%)、邮政汇款(12.3%)、银行电汇(6%)、其他(2.1电子支付货到付款邮政汇款银行电汇其他调查中发现,相较于其他交易结算方式,电子支付的使用率较高,超过了60%。货到付款、邮政汇款、银行电汇等传统方式仍有一些忠实用户,占比分别为39.4%、12.3%、6%。在购物产品和服务方面,数码产品、图书音像、服饰化妆品是选择商品的多数,平均交易金额为1660.7元,处于中等水平。使用过网上支付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1)安全性2)便捷性3)效率4)信用问题5)相关法律保障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安全性、信用问题、相关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法律保护程度相对较低,但是相比三者,对相关法律保护的满意度是最低的,说明法律问题比前两者更为严重。在调查的众多问题中,我们对很多学生没有使用互联网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下图是调查结果:A、不知道有这样的支付方式B、信息不齐全,担心被骗C、更喜欢享受传统购物方式带来的乐趣D、还不能接受这个理念E、担心账号被盗F、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G、发货需时,渠道不畅通H、支付手续复杂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没有网上支付经验的学生中,“信息不齐全,担心被骗”和“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占了一半以上。 这说明网络上受到垃圾邮件及不规范行为的影响,信息并不完整,影响了部分人拒绝选择网上支付。
4、关于网上支付安全问题,很多人通常认为这是影响网上支付发展的一大瓶颈,但根据调查中得到的统计数据,80.8%的学生从未遇到过纠纷,这可能与调查的局限性有关。但笔者仍然认为,造成上述矛盾的原因一是,很多没有网购经验的人会受到周围人意见的影响,而有过网购经验的人可能会因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纠纷而拒绝以后再网购,同时他们也会尽力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周围的人(可能只是偶尔发生在自己身上);二是,网购的人在支付时比较谨慎,对支付安全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纠纷的发生。基于以上问卷分析,我们将对区块网上支付的安全、信用、法律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支付安全与信用问题分析及相关建议无论从网上支付用户的评价体系,还是非用户的关注点来看,安全问题始终是网上支付的一大核心问题。很多用户在享受网上支付便捷的同时,也对这种新的支付模式是否安全存在诸多疑虑,很多网民甚至把安全性作为是否使用网上支付的第一要素。那么,网上支付到底安全不安全?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界定,可以说安全,也可以说不安全,至少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可以相信网上支付系统是安全可靠的。与国外相比,国内网上银行起步稍晚,但从一开始就采用了最先进的网上支付安全技术,其技术甚至比国外更为先进,安全性问题应该是有保障的。
至于网上银行本身,它甚至比柜台交易更加安全。作为现在广泛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交易的最终完成也是通过银行系统的网上银行进行的,网站与电子银行之间的信息传输是通过加密数据包传输的。因此,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地说网上支付在技术层面上已经做到了“天下无贼”,但它的技术安全性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可靠。事实上,人们心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更多倾向于非技术问题,如网络欺诈、支付心理等。例如,当我们在网上看中一件商品时,我们获得的只是图片和文字信息,与传统购物相比,它的信息并不健全,此时我们的支付行为就多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往往被解读为用户心中的不安全感。由于风险的存在和用户权益难以保障,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不仅体现在它本身,还体现在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 至于网络诈骗窃取银行卡账户密码,手段无非就是假冒网站、木马、病毒等。这方面,网络安全是一大影响因素,但用户自身的安全意识也尤为重要。用户在网上支付时输入一些敏感信息时,如果能仔细辨别安全加密标识和网络域名,即便假冒网站相似,也总会不攻自破,受骗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在我国,已经发生的网络支付不安全问题很多还是由于信用缺失造成的。总体上,我国的信用体系还很不完善,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有良好的社会信用保障机制,消费者不敢随意做出恶意拒付的行为,因为这会对自己的声誉、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损害。而在中国,则不存在这样的担忧。可以说,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还在建设中,而且将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的体系。 (三)相关法律问题分析及相关建议 电子支付交易量的日益增长,迫切要求规范电子支付活动各方的业务规则、操作规范、交易认证方式、风险控制、权利义务等。总体上,网络支付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通过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或网络交易平台提供网络支付服务的法律问题。 第二类:电子货币的法律问题。目前,我国电子货币的法律问题较多,包括电子货币的范围、监管规范、安全性等。 第三类:安全方面的法律问题。如虚假支付网站、网络支付证据认定、电子认证的法律问题、网络支付责任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列表: 1.《电子签名法》 2005年正式实施的《电子签名法》(解决了传统结算业务中的签名问题)对我国电子商务是一大助力。制定这部法律的目的是使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名或印章同等的法律效力,其适用范围适用于我国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真正信息化的法律”。 2.《电子支付指引(第1号)》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电子支付指引(第1号)》,对银行从事电子支付活动提出了指导性要求。《指引》共6章49条,在遵循效率、安全原则的前提下,以电子支付业务流程为主线,重点调整银行与客户在电子支付活动中的权利义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明确了电子支付的概念、类型和业务原则;二是统一了申请电子支付业务的条件和程序;三是规范了电子支付指令的发起和接收;四是强调电子支付风险的防控;五是明确了电子支付业务错误处理的原则和要求。 3、《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南》自2006年起正式实施,两项规章的颁布意义重大。两项规章明确了电子银行业务的监管范围,解决了部分电子银行业务如手机银行等监管要求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国银行电子银行规章建设。上述规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网络支付服务机构作为电子支付指令的转发者,但对其业务的监管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还是针对商业银行电子支付业务的规范和指导,对于从事网络支付业务的非银行机构,还应制定专门的电子支付指南。
以下是今后制定相关规章的一些考虑:第一,重视交易资金安全。网络支付服务机构提供支付中介服务,如何保证客户交易资金安全,避免支付危机的发生?第二,保护客户利益,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由于网络支付在制度设计和业务流程(支付环节)上比现金或其他非现金支付方式更为复杂,对消费者的行为要求也较高(如要求消费者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浏览能力),为防止网络支付中介机构利用这一信息技术和业务优势损害消费者利益,需要强调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维护交易公平。第三,加强风险监管,严厉打击洗钱、网络赌博等犯罪活动。第四,在电子支付方面,要积极研究和规范电子货币或准电子货币的发行。与电子支付或网络支付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电子票据的发行。电子票据法律地位的确立和落实,将使网络支付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电子票据的发行、兑付、保管、统一认证、与纸质票据的转换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最后,我们要指出的是,央行发布的《电子支付指引》中对电子支付的限制——单笔交易金额不超过1000元,每日累计金额不超过5000元——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因为这将导致大额交易搁浅。例如,网上订机票就无法进行。
网上批评的声音很多,我们认为,对于目前网络诈骗行为,合理的管控是必要的,但打击不法分子不能以牺牲我国电子商务为代价。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加强客户意识和银行内部管控、改善外部环境入手,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正确引导,不能扼杀。【结论】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22.7%没有使用过网上支付的同学表示愿意尝试,63.6%表示考虑后可能会尝试。这说明,作为网上支付的一个发展趋势,很多人还是认同的。不管怎样,网上支付正在全速加速,虽然前面还有不少的封锁,但我们相信它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