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07:04,微信公开课发布《你好,我是小程序》内容:
今天凌晨00:26,微信公开课发布一张图片:
稍早前,有人在微博上贴出截图: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2016年12月28日,张小龙在广州微信公开课上对8亿用户、近20万开发者宣布,小程序将于2017年1月9日正式上线。这意味着互联网史上最令人期待的“未来”即将实现。
有人坚信这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一次大变革。甚至在小程序发布之前,“APP要震动了”、“移动操作系统来了”等声音就不断出现。小程序基于网页+语言,大大降低了开发门槛,因此在自媒体享受到微信公众号的红利后,程序员的价值将重获新生成为主流观点。
他们对微信有着本能的信仰。“微信汇聚了8亿人,全世界很少有像它这样的应用,所以每一次改变都很重要。”这是每日优鲜联合创始人曾斌的评价。就连提交了4个小程序demo却无一通过的李明(微信开发者社区负责人)也依然对它充满热情,甚至认同微信的严苛态度。
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中途退出。汪东峰创办的无为科技是小程序首批200家内测企业之一。他第一时间启动研发,鼓励更多创业者抓住难得的机会。但2016年12月,他宣布暂停小程序研发,主要原因是无法分享到朋友圈。有创业者看淡小程序,认为它没有流量入口和分发渠道。
“现在高估或者低估小程序可能都是一个问题”,午马科技创始人冯大辉提醒大家,“提前对一件事情下结论,就像抛硬币一样简单。”
荔枝FM小程序已通过审核;有赞呼吁300多万商家提前注册小程序账号,以便第一时间快速反馈;拥有16万用户的微信开发者社区,每天都有程序员在讨论小程序的技术问题。
支持的人,反对的人,都在等待小程序亮出最后的王牌。
“很受欢迎”
毫无预兆地,张小龙从漆黑的舞台走出来。他还没开口,广州亚运城体育场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但很快又恢复了沉寂。太多人期待着听到他的故事:这个可能让微信走得更远、影响更多人的新产品,小程序到底长什么样?
这是张小龙第二次公开露面。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远离媒体,居住在广州,专注于产品研发。在2016年1月11日第一次公开演讲之前,人们对他如何看待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秉持什么样的产品哲学知之甚少。也是在那时,他罕见地提出,微信应该是一个高效的工具,用户用完之后可以离开,而不是沉迷其中。
他并不是一个热情的演讲者,甚至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有些难以进入状态。在进入小程序话题之前,听众最能接受的信息就是他强调了工具可用即弃的重要性,因为这也是小程序的精神所在。
试想一下,以前你想找搬家公司,必须先去应用商店下载安装对应的APP,经过繁琐的注册、验证流程,才能使用想要的服务。用完之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开始,只能卸载。小程序就是为了改变这个场景,基于微信生态,无需安装、无需卸载,随手一用,就放在那里。
过去,公众号也能满足部分需求,但在有赞创始人白娅看来,用一个消息聊天窗口来解决这个问题显然不够,甚至后来的服务号也被很多创业者吐槽功能不够强大。小程序要做的,是把现实世界和虚拟社会打通。
张小龙似乎有更长远的眼光,他试图改变的是智能手机时代之后人们获取信息或者应用的方式。如果你进入一个漆黑的房间,想开灯,只需要看一眼开关,房间就会充满光亮,前提是你需要戴上一副智能眼镜或者使用其他设备。这个过程中的应用形式和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一样,你看到的具体东西里面既包含信息,也包含处理程序。也许现在还没有那么智能,但小程序正在向这个方向尝试。
听起来很美好,但要将这样的产品嫁接到8亿用户的生态系统中,相当于要重建一个庞大的虚拟社会的规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6年12月28日,张小龙明确表示小程序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没有流量入口、没有下载通道、没有主动消息推送、不能分享到朋友圈、没有游戏等。开放的权限好像也不多,可以分享到朋友圈或者群,搜索功能也有限。毫无疑问,对开发者权限的严格要求,能最大程度保护用户不受骚扰。消息从广州亚运城体育场传出,讨论的声音也随之传开。
经纬中国合伙人肖敏认为,虽然小程序目前还不完善,但程序开发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它最大程度地照顾了用户的利益,而且这种应用形态是面向未来的。他甚至说,今天提出的原则,十年后也不会过时。
英诺天使合伙人林森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张小龙把小程序的最终决策权交还给用户而不是开发者,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安排。在他看来,很多APP开发者被抛弃,就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用户的角度。
一些创业者也感觉小程序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尤其是没有流量红利、不能分享到朋友圈,是他们心里难以解开的两大结。
有朋友向曾斌抱怨,小程序的分发会越来越难,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反问,“如果小程序真的有一个集中化的入口,对你们更有利,还是对巨头更有利?”
每日优鲜通过公众号积累了原有用户,直到2016年5月,微信都是他们重要的客源,一度成为微信支付总额排名前20的线上公众号。曾斌很清楚,微信去掉中心化入口,其实是让小开发者尽可能和京东、携程等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后者不能用钱解决问题,只有创意才能赢得用户。
荔枝FM小程序开发负责人、产品副总裁李泽龙并不太在意朋友圈能不能开通,对于他们正在做的语音直播产品,更注重时效性。“分享到群里,只要有人关注,就能及时收听、互动。朋友圈是动态的记录,你看到的可能就是过去式。”
但王东风在微信公众号“东风来了”上提出质疑:“没有共享能力,所有数据只进不出,对于一个用户少的创业团队来说,没有爆发力,对于一个大公司来说,为什么要往死胡同里输入?”他表示,没有骗子、没有小偷的商业街不是好街。为此,他停止了武威小程序的开发。
“小程序探路者”
有赞第一时间在公众号提醒300万客户尽快完成小程序账号注册、企业认证、微信支付权限申请,争夺首波推广红利,挖掘8亿微信活跃用户的使用场景,努力向商家说明小程序对你的重要性。
但2017年上班第一周,他们能提供的版本还比较原始,只有产品展示、陈列、下单等版本。有赞CEO助理冷面解释称,张小龙没有给出明确的玩法,所以你根本不知道该做多少,也不敢加入一些比较复杂的营销手段。“在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贸然投入巨资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首批获得试用资格的200个微信公众号,并没有机会充分体验小程序的全部功能。2016年9月22日凌晨开始内测,对微信开放的接口仅有登录、用户信息、微信支付、模板信息,最重要的分享路径被封了。直到张小龙亮相微信公开课前一周,分享给朋友、群聊、二维码的接口才被放出来。
就连微信团队本身,也还在探索小程序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微信整体的规则并不明确,偶尔也会发生变化。张小龙曾解释道,“很抱歉,我们真的不能给你很明确的东西,因为我们自己也在变化。”
在公司例行培训时,一位新同事问张小龙微信的战略是什么。他简单回答道:“微信就是一个工具。”在他眼里,工具并不是很基础的东西,甚至大多数产品都是工具,但工具有好有坏。“如果要打造一个平台,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事实上,张小龙在2016年初的讲话中就多次提到“平台”这个词,他希望平台能够无限地提供第三方开发的应用,希望平台对待用户的规则更加公平,不希望看到平台被当成分流流量的场所。
可以确定的是,小程序初期不会像公众号那样出现失控的情况,微信在内容审核、权限开放等方面也会更加严格。
除了运营微信开发者社区,李明控制的几家公司提交了4个小程序,均未能通过审核。打斗图表情包失败原因是涉嫌诱导分享;一个股票相关小程序因没有深交所的专有信息经营许可证而被拒绝。
此外,小程序的开发和管理也需要权限设置。出于安全考虑,曾斌本能地将自己设定为每日优鲜的管理员。没想到,正式开发开始后,他却成了产品开发进度的最大阻碍。
每次小程序测试发布,他都需要验证,而授权不能通过读二维码图片,而是必须面对面扫码。技术团队找不到出差的曾斌,只好暂停这一流程;在公司的时候,经常被叫到电脑前扫码,让他心烦意乱。曾斌提出把管理员的权限移交给分管技术的VP,但被微信告知不可以。
曾斌之所以没有对微信失去信心,是因为在报告问题大约两周后,微信就允许更换了小程序的管理员。
也有创业者告诫开发者不要盲目乐观,小程序虽然小,但每个小程序都是一个完整的应用,需要开发者具备整体的应用开发意识,所谓“让做应用变得简单”,并不代表没有门槛。
多数创业者反映,由于省去了终端适配环节,小程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发成本。一个前端加一个后端开发人员,再加上一些服务器运维人员,就可以运行一个小程序。微信开放的接口,比如获取用户地理位置、账号授权登录、照片上传等,会让小程序更贴近APP的体验。
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小程序的体积很难做很大,内存分配也比较有限。原因是不能再单独构建模块或优化UI,只能调用公共的基础资源。比如目前开发者只能选择十几种左右的字体。随着小程序的成熟,这个限制是否会逐步优化,目前还是未知数。
“企业家的选择”
李泽龙回忆起荔枝FM早期通过微信公众号创业的过程。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H5页面功能有限,无法通过账号登录,没办法承载更多内容,于是他们想出了回复关键词接收信息的方式。2013年4月至6月,荔枝FM积累了100万用户。半年后,荔枝FM上线了自己的APP,通过微信公众号一键下载的方式,客户端用户量迅速增加。
在拿到小程序内测资格后,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加入收听语音直播、订阅直播间、发送评论的功能。这和以往的公众号形态完全不同。尤其是开放给好友、群的接口之后,当分享一个节目时,感兴趣的人可以一键登录同步收听,还可以实时互动。
不过,在与团队沟通时,李泽龙不愿在组织架构上将各个产品分开,也不愿告诉团队未来荔枝FM是做小程序还是做APP。“我们是一个内容平台,只要能让用户听得懂,我们乐意做任何事情。”
没有哪个创业者会激进到把所有赌注都押在小程序上。正如有赞CEO助理冷勉所说,大部分生意都是功利的,会用数据去衡量哪个产品的投资回报率更高、每个阶段该如何投入。
他们甚至不担心微信抢走用户,留不住自己的平台。每日优鲜70%的销量都来自APP,微信更多的是他们的获客渠道,用户下单三四次之后,往往会主动下载APP。
从他们规划小程序种子用户的获取方式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通过公众号引流基本是开发者的首选。对于每日优鲜这样的电商来说,因为涉及到线下服务,会在原包装APP二维码旁边增加小程序扫描入口。
引流线下也是张小龙喜欢的一种方法,2012年5月23日,他在微信朋友圈说:“PC互联网的入口是搜索栏,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是二维码。”
林森没有否认张小龙的观点。在他看来,二维码是连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最简单的方式,尤其是在以去中心化为主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正试图在这个方向上做得透彻。他甚至预测,未来微信钱包等入口可能会被外移。“中心化导致很多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流量。”
微信鼓励二维码作为主要场景入口,或许也与其线上流量获取空间达到顶峰有关。曾斌认为,微信已经拿下8亿活跃用户,几乎吃掉了网民的人口红利。二维码或许能帮助微信真正打通线上线下连接的闭环。
此前,周鸿祎认为小程序适合低频应用,不适合高频重度应用。经纬中国合伙人王华东则认为,对于社交传播、社交电商领域的创业者来说,小程序的帮助或许有限。那么,本地生活服务、电商、旅游等应用会成为第一波小程序红利的受益者吗?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恐怕确实如此。如果想比别人更快享受小程序的红利期,林森给出了三步建议:第一,从用户角度入手。张小龙的残酷法则其实就是回归产品为王,只要你的产品有人用,就会被分享,进而吸引更多的用户;第二,在特定领域有独到的观察或者稀缺的资源,特别是线下资源,这些会帮助小程序快速积累第一批用户;第三,在有一定口碑之后,就能在庞大的微信生态中找到生存的法则。
万达如何顺应潮流玩转新媒体
这本书充满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