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目焦虑,没有自己想法的父母,就像走在丛林中的人,不知所措,碰来碰去。如果父母心里有养育、教育孩子的地图和理念,就不会被很多事情左右。
★ 微信群只是个工具,是中性的,没有对错之分。如果使用得当,可以给家长和学校带来无障碍的沟通;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带来负面影响。但问题不在于微信群,而在于老师和家长双方的素质。
★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希望家长们在群里少说话,不用说客套话,减少彼此的工作量,不然我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内容,还要跟每一位家长说谢谢,会很累。
★家长会并非“强势”组织,其成员没有、也不应有其他利益,其主要功能是家校沟通,向教师反映家长诉求,教师向家长传达教师意见,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校工作进一步改善。
★微信群是一个小社会,当前社会存在的所有问题都会在微信群中展现出来。微信群也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最终指向的是孩子,但核心群体——孩子,却没有话语权。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多加谨慎,谈论学生问题时要注意方法,照顾双方的感受。
-----------------------------------------
当看到有家长“凭借自己的实力”竞选家长会、引发舆论的新闻时,焦女士一点也不震惊,这不就是她每天经历的生活吗!
每天下午三点,焦女士就开始盯着“××小学三年级2班”这个微信群,等着班主任在群里汇报学生的表现。如果表扬自己的孩子,她会感到自豪,如果批评了孩子,她就想立刻回家惩罚这个“小混蛋”。后来,即使没有得到表扬,她也觉得自己受到了批评。
班主任讲完之后,例行程序就是家长们排队致谢。虽然不知道老师是否真的在意这些空洞的礼节,但焦老师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心态,怕说得少了伤害孩子,还不如多说。每逢节假日,更是热闹非凡。家长们大多是中文专业毕业生,赞美的话新鲜又不落俗套,有的甚至用老师的名字写藏头诗。
建立家长校群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家长和学校(老师)沟通,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一种负担,24小时发信息带来24小时的焦虑。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尹建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社会来看,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焦虑。“盲目焦虑的家长,没有自己的想法,就像一个人在丛林中行走,不知所措,碰来碰去。如果家长对养育孩子、教育孩子有地图、有理念,就不会被很多事情左右。”
有思考能力的家长不会被群里每天的表扬与批评误导。
有人总结,家长群里有几类家长:第一种是老师的绝对支持者,老师一说话,就会立刻回应“辛苦了”;第二种是炫耀孩子以博关注,每天第一时间把孩子完成的作业发到群里;第三种是“看热闹的”,对别人也会说谢谢;第四种是“潜水员”,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说话。
但无论哪一种,作为家长,都要时刻关注微信群。然而,全天候的无缝沟通真的有必要吗?尹建利的回答很肯定: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没必要这么频繁地沟通,对双方来说都是负担,互相干扰,而且非常低效。“真正高效的沟通,是在双方都需要的时候沟通。”
在尹建利看来,微信群只是一个工具,它是中性的,没有对错之分。如果使用得当,可以给家长和学校带来无障碍的沟通;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带来负面影响。但问题并不在于微信群,而在于教师和家长双方的素质。
比如很多家长整天盯着家长会群,看到老师在群里表扬这个,批评那个,看到表扬就开心,看到批评就紧张,这是很正常的本能反应,但一个真正有思想的家长,不会天天被表扬和批评牵着鼻子走。
家长们焦急万分,老师们也不知所措:家长们说“谢谢”时,是否要一一回复?回复了一条,漏掉了一条,家长们会不会不开心?微信群里充斥着垃圾信息,老师们也不得不擦亮眼睛,生怕错过任何重要信息。
尹建利说:“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希望家长在群里少说话,不要说客套话,为双方减少工作量。不然我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内容,每一句谢谢家长都说,会很累。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也不排除有些老师很享受家长的‘奉承’。”
辅导作业、上传视频……老师的责任不能推卸
晚上回到家,焦女士也休息不了。老师布置了各种需要家长配合的作业,比如给孩子录像、做PPT,还要及时上传。焦女士感叹:“这比上学的时候还累。”
家长有没有义务辅导孩子写作业?尹建利的回答也很肯定:“这肯定不对,老师的职责就是给孩子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家长有能力可以帮忙,但不能强迫孩子写作业,那是老师推卸工作和责任。”
如果家长对学校(老师)不满,该如何解决?现在是家长们忙着跑家长会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公立学校的家长会并不是一个权力机构,家长会成员没有或不应该有其他利益。家长会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家校关系——向老师反映家长的要求,老师向家长传达自己的想法,维护学生的权益,促进学校工作的进一步改善。
尹建丽回忆,自己当家长时,当学校的要求越来越细,“有的我会配合,有的我会无视”。女儿小的时候,老师让她把没背下来的定理写10遍,她就觉得这样不对。这时候,最糟糕的态度就是一边抱怨一边迎合。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家委会跟老师沟通。“如果很多家长团结起来发表意见,我相信老师会做出改变。”
让初中生家长张女士最恼火的,并不是作业,而是老师在群里发布的各种活动信息。老师经常在群里问:哪位家长可以帮忙安排春游的交通?哪位家长可以帮忙租彩排的衣服?每次都有家长特别主动地承担起责任,甚至自己出钱。
张女士说:“我家境并不富裕,养育一个孩子已经很辛苦了,我又没权没势,也没办法帮忙。每次看到老师发这样的信息,我都紧张。”
尹建利对此也有些无奈:微信群就是一个小社会。
微信群是个小社会,主动权在家长
一年级学生家长张先生这几天很头疼。开学不久,儿子还不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上课总是不守纪律。班主任让调皮的孩子站在教室门前拍照,然后发在家校群里公开批评他,“就像被摆架子一样。”
尹建利认为,在家校群里批评孩子是不对的!伤害的不只是孩子,还有家长。“家长也是普通人,凭什么在微信群里曝光孩子的隐私?这涉及到老师的修养。”
尹建利说:“其他家长不要以为与自己无关,甚至在群里力挺老师。今天其他孩子被‘揭发’,明天可能就轮到你了。看到老师对家长粗鲁无礼,家长们要团结起来制止。这么多人的智慧一定能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主动权在家长手中。”
“微信群是一个小社会。”尹建利反复强调这句话。当前社会存在的所有问题,都会在微信群里展现出来。微信群也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最终指向的是孩子,但核心群体——孩子,却没有话语权。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更加谨慎,谈学生问题时,要讲究方法,照顾双方的感受。
掌控微信群风向的不仅仅是老师,更多的是家长。一些家长把攀比、阿谀奉承等不良习惯带入群内。张先生坦言,家长在群内的地位,是由孩子的成绩来决定的。曾经,一位“尖子生”的妈妈“曝光”了自己孩子用过的一些复习资料,众多妈妈对她如膜拜太后般崇拜奉承,集体购买。甚至有一次,这位家长说起自己孩子服用某品牌的保健品,大家争相购买。
尹建利觉得,在微信这个小社会里,社会上一切好与坏在这里都免不了,但对于个人来说,双方如果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就能做到各尽所能。尊重老师、尊重父母、尊重孩子。牢记这三个尊重,就能处理好家校群体中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