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万元、171万元、6762.55万元、875.4万元、286万元……支付机构近期陆续收到大额罚款,累计金额令人震惊。
截至11月7日,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第三方支付机构被罚款已超过20家,罚款金额超百万元的有16家,罚没总额超过60亿元。
从违法违规原因来看,反洗钱不力仍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受罚的重灾区。多位业内专家向记者指出,核心问题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模式单一,难以获取优质客户,主要原因是反洗钱政策量化直观、对中小机构监管门槛高、关注度不够等。
支付机构频遭巨额罚款
据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近日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深圳银联易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银联易”)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被警告、罚款171万元;深银联易时任副总经理李某斌因对上述违法行为负有责任,被警告、罚款6.5万元。
嘉联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联支付”)因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商户管理规定、对外包服务商未尽职调查等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95.19元,并处以罚款299万元。同时,嘉联支付时任总经理石某东因对上述部分违法行为负有责任,被给予警告,并处以罚款16万元。
近期最高罚单当属中汇电子支付有限公司(下称“中汇支付”)收到的数千万元罚款。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汇支付存在未按规定办理特约商户资金结算、未按规定实施特约商户实名管理、未按规定设立收单银行结算账户等三项违法违规行为。央行对其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1328.11万元,罚款6762.55万元。中汇支付法定代表人陈某平对前两项违法行为负有责任,被警告、罚款55万元。
此前,亿通金融支付有限公司(下称“亿通金融”)违反清算管理规定,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被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警告并处以罚款286万元。时任亿通金融合规与风控部负责人、合规与风控部主任的张志新对亿通金融上述违法行为负有责任,被给予警告,罚款9.5万元。
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拉卡拉”)也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可疑交易报告、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被罚款875.4万元。时任拉卡拉副总裁的吴某对拉卡拉上述违法行为负有责任,被罚款9.68万元。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第三方支付机构被罚款已超过20家,绝大多数机构遭遇“双罚”,多名风控、合规管理人员一同被罚,罚款总额超过60亿元,其中包括2张20多亿元的巨额罚款、2张数千万元的罚款以及12张百万元的罚款。
反洗钱工作力度不够仍是主要原因
第三方支付机构今年为何频频收到大额罚款?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徐莉向记者分析,主要问题依然在于取现和反洗钱。除了商户信息不全等反洗钱相关问题外,根据银联259号文件规定,自2023年7月1日起,每个银行分支机构只能申请一台POS终端,每台POS终端只能对应一个银行账户,一机一账须有信息穿透。但由于信用卡取现手续费与商户费用价差巨大,取现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一项收入来源,这也导致其频频收到大额罚款。
“反洗钱问题并非第三方支付机构独有,金融行业每年都会出现很多问题。”徐立说,“从企业角度看,第三方支付机构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商业模式,利润来源过于单一。随着监管趋严,支付机构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如此单一的商业模式下,争夺客户成为主要竞争手段,与大银行相比,支付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并未获得优质商户。”
中国人民大学刑法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蔡桂生向记者分析,反洗钱不力成为第三方支付机构被罚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企业反洗钱合规意识淡薄,认为洗钱犯罪距离比较远,一般不会涉及自身业务;另一方面,反洗钱合规需要投入资金、人力等成本,因此存在门槛。这个难点主要在于小微企业,受制于合规成本,缺乏合规动力。
博通咨询首席金融行业分析师王鹏博对记者表示,反洗钱和商户管理仍是今年支付行业处罚的重灾区,监管手段正从关注违法所得数量、规模延伸到关注违法行为的性质,罚金数额越大可能意味着违法行为的性质越严重。
王鹏博预测未来监管政策将愈发严厉,银行及支付机构应持续加强对反洗钱等合规工作的重视。他建议将合规纳入公司日常KPI绩效考核,并更多利用金融科技提高现有指定商户的监管覆盖率。
王鹏博认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正处于优胜劣汰的阶段,在支付费率透明、逐步固定的前提下,只有尽快进行合规化、企业数字化服务转型的机构,未来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 余继超
编辑 姚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