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家长如何在 23 个育儿微信群中混圈子?

2024-06-16
来源:网络整理

“别给孩子上《小学生孝顺规》,从一开始就会限制孩子,以后就不能有创造性思维。”“我们大儿子从小就学《小学生孝顺规》,他受教育得很好。”几天前,家住浦山路的黄女士准备让儿子学国学,没想到她加入的23个育儿微信群里,17个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议,大家都说得那么肯定,让她不知所措。正准备进一步询问时,她连接着2万毫安充电宝的手机没电关机了。

如今,信息渠道越来越多元、扁平,从家长互帮互助的微信圈,到充斥着育儿指导文章的朋友圈,想要在家庭教育上取得成功的年轻父母仿佛一夜之间拥有了无数个“老师”;与此同时,他们自己也成为了其他家长的“老师”。

新媒体时代,家长如何“混圈子”?先从有23个圈子的黄女士说起。

“微信群焦虑”,别“扭曲”自己的行为

打开黄女士的微信群,红色的新信息提示不断出现,育儿相关群有23个。除了按家庭住处、课外培训、学校交流等聚集的群外,还有十几个各种类型的家长讨论群。“有的圈子是团购自学英语教材的,有的圈子是对教育有见解的朋友介绍的,还有的圈子里有很多优秀孩子的家长加入。”黄女士说。

随着群越来越多,教育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多,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我一直以为自己教育的理念是让人们快乐,但每天都被这样的信息轰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她说,看到有人说这里学单簧管,那里练击剑,一个群这样说,两个群这样说,十几个群这样说。一时冲动,她就四处打听,报名上课。最紧张的时候,儿子一个周六要上五节兴趣班。

天成画

为什么不退出一些群呢?“我舍不得离开,怕错过重要信息。我所在的小学所属的公立学校还不错,我顺利考入,但所在的初中我不太清楚,只能依靠这些群里的第一手资料。”黄女士说,因为群太多,她每月的4G流量不够用,经常错过工作上的重要微信信息。现在她又开通了一个微信账号,专门用于“微信群育儿”。

关于教育孩子的微信群_教育孩子的微信群_孩子教育群的群公告

目前,不少家长的信息来源已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新媒体,而新媒体渠道中相当一部分是微信群。传递的内容除了政策信息,还包括亲子间相互经验交流、政策探讨等。不可否认,这些群体往往成为育儿焦虑相互加剧的场所。心理专家指出,对个体和家庭而言,这可能带来某种行动变形。如果大大小小的共振场叠加,往往可能成为社会层面家长群体情绪的驱动力之一。

“朋友圈养孩子”,请先读懂“脉络”

其实,除了微信群,很多家长在朋友圈分享的教育“鸡汤”文章也是当下家庭教育值得书写的新风景。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逸飞对此很有感触。

在她看来,社会学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必须有一个特定的语境,也就是研究所处的环境,然后有假设,假设成立之后再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妈妈越有耐心,孩子越容易接受建议》为例,这是一篇很多家长都看过的很有说服力的育儿经验文章。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妈妈越有耐心,孩子越容易接受建议。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这样的关联,但是如果你再加一个因素进去,就会发现这可能没有关联——比如妈妈虽然很有耐心,但她的目的是要求孩子接受她的想法,而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那么事实上从长远来看孩子可能并不会接受妈妈的意见。

如此“营养鸡汤”为何能吸引如此多家长的关注?沈逸飞认为,对于真正严谨的科学,在应用结论时,必须考虑具体的约束条件和现实背景。但同时,人的天性又希望得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比如“对付顽皮孩子的3招”。这种过于简单的做法,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环境因素。

沈逸飞认为,被微信群淹没,被朋友圈文章所左右,都可以看作是缺乏信息筛选能力。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能力比获取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面对别人的经验分享,还是看似科学的专业文章,都不应该盲目跟风,要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判断,先考虑它是否适合自己当下的“语境”,再应用到自己身上。

养育子女绝非一件简单的应用之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