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手机支付最早出现在1999年,当时中国移动联合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广东等部分省市试点开展手机支付业务。2002年5月,广东移动在广州推出了用手机购买可乐、地铁票的移动小额支付业务。用户只要在可乐机、地铁票机上拨打特定号码并按照提示按键,就可以自动购买可乐等各类饮料或地铁票,随后用户还会收到购买成功的确认信息,购票费用也会自动从话费中扣除。
然而,我国移动支付行业长期以来受到运营环境、安全技术、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制约,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与蓬勃发展的网络购物市场不相适应。2009年,3G技术在我国的全面应用,为移动支付扫清了道路上的一大障碍,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终于驶入了“快车道”。5月底,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相继在上海推出基于3G的移动支付业务,中国移动近日决定在湖南、上海、重庆、广东等地试点移动小额支付业务。此外,随着支付宝、易宝支付等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介入,以及中国银联、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第三方企业的高调合作战略,3G时代的移动支付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移动大力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账户和支付安全不是最大问题
仔细研究“手机支付”产业价值链,目前主要由银行、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商(第三方)、商户和用户组成。在实际业务运营中,主要有三种模式:移动运营商作为运营主体、银行作为运营主体、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协助和支持。第三种模式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例如,今年6月底,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只要将手机卡与银行卡绑定,用户就可以直接用天翼手机进行转账、缴费、手机炒股、基金业务、外汇业务、黄金业务、银期转账、信用卡还款等金融服务。
多数专家和用户认为,3G时代“手机支付”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账户和支付安全问题”。事实上,我们认为,当前网络购物热潮所引发的井喷式市场需求以及技术的成熟才是“手机支付”面临的首要问题,无论是技术准备、应用准备,甚至产业链上各个企业是否做好迎接“手机支付”大潮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