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招商银行与手机厂商HTC“结盟”,宣布将联合推出内置“手机钱包”应用的智能手机。这是国内移动支付行业新标准“成熟”后,银行与手机厂商联合推出的首款移动支付产品。传闻已久的中国“移动支付元年”终于有了些端倪。
不过,移动支付的前路依然并不平坦。很多人发现,这个行业越来越拥挤:互联网和手机巨头一个接一个,再加上新兴的创业公司,不断宣布进军“电子钱包”市场。其中,一种名为“近场通信”(NFC)的无线技术最受追捧。很多手机厂商都支持这项技术,但最新的苹果手机却没有集成NFC芯片。
至少到目前为止,使用智能手机作为钱包仍然是一种新奇且小众的事物。
迈进“标准”之门
移动支付有多火爆还用说吗?知名咨询公司统计显示,去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额达2400亿美元,预计2015年将达到6700亿美元。在中国,去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为742亿元,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数达到1.87亿。到2014年,预计整个市场交易额将达到3850亿元,用户数将增至3.87亿。
然而,中国的移动支付行业却很容易让消费者和零售商感到困惑:大量互相竞争、互不兼容的移动支付系统相继出现,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的支付标准一直是“斗殴”的最大根源。显然,制定标准可以防止移动支付市场出现碎片化。
“好日子”终于来了。不久前,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两大巨头宣布签署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移动终端更多支付功能应用。利用手机SIM卡等银行卡账户载体,借助移动通信网络,提供信用卡还款、便民缴费、网络购物等远程支付服务,还可在贴有中国银联“闪付()”标识或中国移动“手机钱包”标识的商场、便利店、自动售货机等场所,通过非接触式手机进行快捷支付。双方计划在多个城市开展业务试点,逐步建成100个近场支付服务商圈。此外,双方还将在近场支付技术标准、NFC手机产品测试、可信服务管理平台(TSM)互通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这意味着,国内移动支付标准之争已经尘埃落定。此前运营商阵营实力最强的“中国移动标准”被淘汰,银行体系的“银联标准”彻底胜利。不少业内人士顿时兴奋不已,认为这是国内移动支付行业加大力度启动的转折点。“标准确立之后,手机厂商就可以放心地生产近场支付手机,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可以放心地用这个标准开发产品。对厂商来说,标准越早确定越好。对普通用户来说,移动支付标准确立之后,用户需要更换具备移动支付功能的手机,才可以使用。”
根据中国银联对移动支付“闪付”的描述,消费者只需携带手机到银行柜台完成开通、存入现金,即可在全国印有银联“闪付”标识的POS机上进行支付。与刷卡等传统非接触式支付不同,“闪付”无需持卡人签字确认。
“快捷支付”速度快。为保证该方式安全,用于“快捷支付”的电子支付账户在使用前需要“充值”——从母账户(银行卡)向电子支付子账户划转一笔资金,用于“快捷支付”。出于安全考虑,充值的金额一般不超过1000元。持卡人可在银行柜台或自助设备充值。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非接触式“闪付”终端主要覆盖小型日常快捷支付商户,包括超市、便利店等零售场所和公共服务领域,这样的现状意味着招商银行和HTC推出的NFC手机在移动支付功能上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到底是谁在“捣乱”?
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激烈,英国《金融时报》最近报道称,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各种“搅局者”层出不穷。今年,沃尔玛和星巴克均宣布计划让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轻松支付,移动支付进入主流市场。随着大牌厂商纷纷支持移动支付项目,有人大胆预测,到2016年,人们购物将不再需要携带钱包。
进入移动支付市场的并非只有零售商,谷歌去年在美国推出了 ,美国三大电信运营商T-和AT&T也在开发名为Isis的移动支付服务,电商巨头eBay旗下的也推出了一款应用,让用户可以用手机支付。
你可以在英国的多家商店用智能手机支付购物费用;巴克莱银行()今年初推出了一项手机到手机的转账服务;它已经为、和HMV等商店发布了支付应用程序;英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正在开发代号为的移动支付服务;信用卡发行商Visa在移动支付方面投入巨资,并预测到2020年,其处理的半数以上的支付交易将通过移动设备完成……
整个移动支付流程涉及到无线运营商、手机厂商、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线下商户,这个圈子里除了中国移动、银行、银联等支付服务提供商,还有包括支付宝、钱袋宝等应用提供商也跃跃欲试。
《金融时报》报道称,移动支付服务市场如此拥挤的原因之一是多股力量在争夺对移动客户关系的控制权。银行不想失去支付服务主渠道的地位,移动运营商希望利用与移动设备用户的密切关系创造收入,零售商也不想为使用一种新的支付方式支付巨额使用费。当沃尔玛及其同行宣布开发自己的移动支付系统时,给出的部分理由是“为各方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各方都希望通过监控移动支付来了解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何时、何地以及购买什么商品。
中国的移动支付行业也未能免受这些扰动。今年7月,支付宝推出了手机和平板电脑版的“快捷支付”移动支付应用APP,为淘宝、天猫打开了移动入口。在移动支付大战中,8500万快捷支付用户是支付宝的王牌。不过,支付宝还需要针对移动支付的特点,开发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自称中国版的创业公司“千方”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只需一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加上千方刷卡器,就可以随时随地收款,把手机变成移动POS机。它的优势在于比无线POS机和在线支付更便宜,还能提供增值服务。相比于两三千元的移动POS机价格,千方刷卡器的成本价不超过200元。但目前,千方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看似很大,但其实才刚刚起步,在安全等现实基础问题上还存在很多争议和模糊之处。”(编者注:)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总体来看,移动支付服务的用户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在美国,星巴克移动支付服务是最成功的移动支付服务之一,每周有超过100万顾客通过移动支付服务购买咖啡,不到每周6000多万笔交易的2%。
那么,移动支付的普及还缺少什么呢?
基于智能手机的支付在进入主流之前必须解决其他问题,而且有如此多的竞争平台,包括 、AT&T、T- 和 Isis,以及苹果计划推出的应用程序,这肯定会使问题复杂化。
由于用户数量有限,线下商户对升级现有收银系统热情不高;没有收银系统的支持,苹果等手机厂商也不愿承担NFC芯片的成本;与很多新技术一样,移动支付也因成本高、环节多而面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一些悲观人士甚至认为,目前的移动支付产品几乎完全被无线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公司所垄断,它们可以从交易中赚取手续费、资金保证金和增值服务费,但移动支付并未为银行、商户和用户创造显著的价值。
对于国内的移动支付应用而言,虽然标准日趋成熟、产业链也较为完备,但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在专家看来,如果开发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厂商能够在多种因素之间取得平衡,开发出让消费者觉得方便、好用的服务,当然前提是要保证系统的安全,移动支付业务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事实上,用户如果想使用NFC功能,首先得换手机。移动支付带来的好处足以让这些用户扔掉旧手机吗?坦白说,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用户的吸引力还不够。
不过,转机的机会还是有的——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推出支持NFC功能的手机,包括三星、HTC在内的主流手机厂商都已经开始暗中发力。
移动支付行业若想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离不开成千上万商户的支持,否则,即使消费者手中握有NFC手机,也会因为支持手机消费的商户太少而放弃移动支付。NFC要想真正实现移动支付,除了需要电信运营商对用户手机进行升级改造外,银联体系配合POS终端还需要对商户的刷卡终端进行改造,目前很多商户已经安装了传统的POS刷卡终端,如此大规模地升级改造终端设备,成本问题也将是一个相当大的障碍。
此外,银行和所有参与金融系统的新软件和硬件制造商必须就如何分摊交易费用达成一致。他们还必须就如何处理从每次移动支付中收集的数据达成一致——智能手机可以提供更多关于购买习惯和消费偏好的数据,这将使信用卡公司、设备制造商和零售商受益。
对于我们这些用户来说,手机钱包还未普及,“无现金”消费更是凤毛麟角。先尝试一下是有可能的,如果效果好,我们自然会越来越习惯用手机买越来越多的东西。这样一来,信用卡公司和零售商就会率先统一标准和收银机,接受各种形式的支付。
移动支付能否普及,最终还是要靠用户。不管技术如何发展,用户还是会选择好用、安全、能带来更多价值的支付方式。当支付工具从纸币演进到银行卡时,银行卡能给用户带来的价值非常明显:比现金更安全、大额交易更方便、取现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