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受邀参加2023中国(北京)数字金融第三届论坛,与各位嘉宾共同探讨数字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数字支付,特别是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前景。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融合升级:构建数字金融新生态”。我们看到,我们所处的丽泽金融商务区在构建数字金融生态方面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力争通过数字金融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服务广大金融消费者。同时,我们看到一些新产品、新系统的发布,也非常令人振奋。我个人过去也做过一些数字货币相关的工作,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几点看法。当然,我只是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跟大家探讨。
共同构建数字金融新生态,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在竞争的双层运营体系下,大家都推动了数字经济生态的发展,数字研究院也做了很多工作。在这个生态里,必然会有一些系统成功,也有一些系统不那么成功,有些系统成功之后还会继续升级,所以探讨“融合”与“升级”也是很有意义的。
前段时间我在上海科技大学做了一个关于数字货币的通俗讲座,跟大家分享几点。
首先,在数字货币发展生态中,支付系统的数字化与货币的数字化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从技术和制度的角度看,支付体系正在通过多种技术进行数字化,在这个过程中,支付体系的内容和工具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的纸币,而是数字货币。从进化的结果来看,支付体系的数字化产生了多种支付产品,这些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强调互操作性和融合性,这将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由于技术发展非常快,支付系统数字化过程中会有很多升级。在数字货币的概念上,一些发明者和系统构建者认为只有自己的数字货币才是数字货币,不承认采用其他技术和模式的其他人的数字货币。大多数人并不认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排他性强的数字货币概念。也有一些数字货币自称是“稳定货币”,但是否“稳定”不能仅凭自己的说法,而必须建立在系统设计和资产支持安排的基础上,稳定性必须经过客户和市场的检验。
人民银行的数字货币最初叫DCEP(这个名字一直用于内部系统建设),意为“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系统”,因此电子化和数字化是紧密联系的,很难严格区分。早期的电子化可能不是完全的数字化,但中后期的电子化其实是夹杂着数字化的,大多数电子化过程也是数字化过程。由于新技术的供给,有些事情逐渐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因此,从数字金融和数字货币的发展来看,我们应该广义上提倡支付系统数字化和数字货币,谨慎使用狭义的数字货币概念。
第二,随着数字货币生态的发展,人们也在逐渐探索和澄清一些概念,其实概念也在不断融合和升级。
目前数字货币包括数字人民币的发展还是以账户型数字货币为主,当然型数字货币也是一条可能有发展空间的路径,但主流还是账户型数字货币。
另外,这也涉及到是发展去中心化还是继续走中心化路线的问题。从技术上讲,数字货币和支付系统大量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因此互联网技术本身的升级对数字金融和数字货币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支付终端包括桌面终端、移动终端、预付卡等硬件介质,部分预付卡基于IC卡技术,也可以与数字支付系统融合互补。
所有这些应用都依赖于金融基础设施,这非常重要。基础设施中很多概念都在被讨论,有不同的理解和争论,这都是好事。比如RTGS指的是实时总支付系统(Real Time)。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交易都要实时,一些准实时的安排可能是市场上更有前景的应用。
对于基础设施,一方面要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要实现通用性,最大程度地实现互联互通。比如跨境、跨币种交易由市场机构在前端提供,但后端需要有央行背景的清算系统来提供支持服务。
三要深刻认识和坚持运用双层操作系统。
在双层运营体系中,央行是第一层,包括商业银行、互联网平台公司、电信运营商等商业机构是第二层。这个体系的核心特征是动态演进,而不是静态固化,是一个通过相互竞争来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创新的体系,也是一个多元共存的体系,对一个大国来说,这个可能更重要。
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很难准确判断某种制度或技术是否优于其他制度和技术,所以应该允许多种制度和技术共存、竞相竞争。
同时,在多系统共存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强调互操作性,这就涉及到今天的主题“融合”。而且系统是动态演进的,经过一段时间后需要升级,通过升级增强互操作性,也可以引入更新、更高效的技术。
国际上有一种说法,央行自己发行的货币就是CBDC,其他商业机构发行的货币不是央行数字货币,不是法定货币,具有一定的风险。其实这种说法相当具有误导性。因为在央行监管下,大多数商业银行账户里的资金(M1)是相当安全的,并不是所谓的商业货币,不能和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开发的稳定币或加密货币相比。
在双层运营体制下,政策制定必须允许数字支付系统独立生存,并制定价格体系,让数字支付系统收取服务费用。事实上,收费标准可以很低,对客户的影响相当小。如果没有收费机制,就会导致交叉补贴和交叉销售,支付系统服务商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不该关注的方面。
比如,有些系统服务商把支付当成一个入口,然后通过倒卖数据或者利用数据发展其他业务来赚钱,这就存在数据滥用的风险。又或者,有些人把支付系统当成一个吸引流量的入口,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盈利的金融服务产品,这样就可能出现一些扭曲。我们认为在双层运营体系的发展中,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整合升级逐渐得到优化。
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必须坚持安全、便捷、低成本、防滥用的原则。安全一直是金融尤其是货币的关键问题。随着技术成本越来越低、系统越来越便捷,滥用的成本也会越来越低。我所说的防滥用包括防止洗钱和军火交易。军事冲突中的军火交易、芬太尼等毒品交易大多使用加密资产和稳定币支付,这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此外,还要打击跨境赌博诈骗。公安部在打击诈骗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破获的案件中不少涉及使用加密资产进行跨境支付。这也是一场“魔鬼高一尺,路高一丈”的斗争。
新技术能够给人民带来福祉,但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这在整个数字货币发展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最后,跨境交易是央行数字货币重要探索方向之一,既涉及技术,又涉及制度,还涉及政策导向,限于时间,我就不详细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