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界为移动支付欢呼的同时,移动支付的发展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2013年移动支付又将呈现哪些趋势?
电子支付自10年前因需而生,如今已逐渐成长为整个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石之一。支付的主要作用是保障网络交易的成功,培养用户、商户、银行的互联网使用习惯,甚至成为一切商业模式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支付,就没有今天如此繁荣的互联网商业环境。
然而随着支付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些问题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基础:作为基础服务,支付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规模经济,盈利状况一直不容乐观,近几年又有如此多的企业涌入,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大问题;而且支付是与“资金”直接相关的高风险领域,这让人担心行业的恶性竞争是否会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安全。
问题越多,越说明支付的发展触及了商业本质。在移动互联网社区为移动支付欢呼的同时,一些支付行业内外的机构已经开始着手优化和改善这些问题。那么在新的一年里,电子支付的发展将呈现哪些值得关注的趋势呢?
支付宝模式的尴尬
众多同质化支付公司的出现,加剧了恶性价格竞争,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支付服务的标准化,大大降低了提供支付技术和业务的门槛。应该说,目前的电子支付已经满足了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发展的主要瓶颈。
但对于“支付工具”而言,这意味着它们将被边缘化。供给过剩已成为现实,虽然支付服务好坏还是有一定差别,但价格战正在逐渐消除这种差别。在银行电子渠道和行业监管方式不发生重大改革的情况下,支付公司将何去何从?
以支付宝为例,其在行业中的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但除了典型的被淘宝和外部商家“叫板”的被动模式外,支付宝基本没有与用户进行主动互动。这样一来,支付宝收银台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但支付宝的商业价值终究有限。它和银联电子、快钱、超级网银有什么本质区别?京东放弃支付宝的局面,会不会在其他各大电商门户网站上重演?如果这样的局面大规模出现,支付宝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支付宝其实早就在试图改变这种尴尬局面,在自家独立门户上推出了不少“应用”,比如彩票、水电煤民生缴费、信用卡还款等,但效果毕竟有限——这类周期性产品无法产生足够的用户粘性和商业回报。更严重的是,这也带来了支付宝定位的尴尬:把这些服务放在淘宝上不是更好吗?支付宝等支付公司是电商的朋友,还是潜在的对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这一隐藏的矛盾更加凸显。
支付公司如何抢占智能手机用户主屏或副屏?这不仅是纯第三方支付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依赖“主业”的集团级支付公司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处境。那些本来就不太热门的“民生支付”业务,是否应该转移到主业中来增加APP的竞争力?支付公司是否需要现在就花功夫做一个无人问津、只能“查账户余额和历史交易”的支付APP?
从另一个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的推进让众多支付公司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此前探索支付应用可以算是大公司自发的尝试,而如今则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所有支付公司的必然转型。整个行业都在寻找最合适的方向,而移动支付、O2O支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最热概念。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响应这种需求最迫切的应用,而我认为最直接的就是“移动金融应用”。
移动金融应用程序的出现
目前支付行业两个典型的移动端或多或少存在着功能错位。第三方支付公司天然拥有互联网基因和多家银行渠道,但却把精力花在推销“民生缴费、彩票积分卡”等自己并不拥有、无力培育的产品上(其实这些更适合追求政绩的国有企业扛大旗);手机银行虽然有诱人的金融产品和银行卡服务,但受限于客户群体狭窄、经营思路狭窄,有着天然的发展天花板,在银行内部一直是成本中心或技术部门,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发展壮大。
以上两者的有机融合,是“以用户账户为中心”的移动金融应用的雏形:为用户打造贴身的“自助金融管家”,整合各家银行(或其他账户发行机构)零散的流量和产品,提高银行卡的活跃度,帮助现实B2C电商进行流量引导。这是用户、银行、商户都需要的服务。比如,在“任意银行卡间转账”、“银行卡营销活动指导”、“收支记账”等基础产品包装优化之后,足以让三方受益。
目前已经有先行者在尝试:51银行卡管家、咔牛等第三方应用,银联手机支付余额查询、手机银行超级转账等金融客户端,以及最近刚刚上线的“支付宝咔宝”,都或多或少意识到了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期待出现一个更纯粹、更坚定的移动金融应用,它或许是金融领域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又或许是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众包”支付服务商,无论如何,这都会是一个伟大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的雏形。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移动金融应用看似基于“手机客户端”,但并不局限于远程支付,通过NFC、二维码、智能手机配件、移动运营商SIM卡等,在近场支付领域也能发挥奇效。这也是在银行磁条卡向芯片卡迁移的大背景下,中小银行在发卡领域追赶传统大银行的机会之一。
当然,向移动金融应用的转型,意味着支付服务正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不再只是商户与银行之间的临时桥梁,而是有了自己真正的商业使命,成为金融与互联网协同发展的纽带。
银行实力的崛起
比尔盖茨曾断言“传统银行将成为21世纪即将灭绝的恐龙”。这个结论有些夸张,至少在中国是不现实的。但银行的电子化能力确实远远落后于发展。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如此,才催生了中国特色的电子支付业务。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彻底颠覆了银行对于持卡人的传统服务思维,更加电子化、便捷化、个性化。网上银行是第一个因互联网的推动而得到标准化的银行渠道能力。接下来会是什么?快捷无卡、IVR语音、代收代付、空中发卡……无论如何,银行的电子渠道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标准化。另一方面,这些电子渠道的承载能力、安全性、产品易用性、资费定价等都需要大幅优化,以满足80、90后主流用户迅速扩大的消费需求。
为了获取存款或其他竞争性资源,各大银行的分支机构纷纷放松准入限制,几乎无限制地降低准入价格。良莠不齐的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创造了可观的交易量,但也透支了这些电子渠道的活力,尤其是其安全性无法得到可靠保障。一些恶意公司的技术漏洞可能会影响使用同一渠道的所有同行,从而威胁到整个互联网的发展。
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充分重视,优秀的电商、支付公司可以帮助银行重新梳理和规划银行电子渠道的准入和使用标准,界定合适的成本空间,作为银行升级创新的动力。
过去,电商、支付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为了尽可能规避银行限制,纷纷创建“虚拟账户”。现在看来,其知名度、账户平均余额、合规性与安全性、盈利模式等都已逐渐触及业务发展的“天花板”。随着银行电子渠道能力的加强,我们看到支付公司已经呈现出将虚拟账户作为银行账户营销补充而非用户资金转移实体的趋势。如此一来,支付公司与银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竞争,更好地合作、互补发展。
监管方式需调整,简化定位
支付作为最接近货币的非金融行业,在国内信用环境中确实需要得到更好的管理,人民银行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但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
人民银行对“支付业务”的监管是一种管理错位,很容易导致用传统机制制约新兴业务发展的僵局。“支付业务”应市场需求而生,自然多变而复杂,其种类和模式无法清晰界定。例如,在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三大类、八个小类支付业务中,“货币兑换”已不复存在,“手机支付”从未被定义,“互联网支付”与其他业务显然不在一个维度上。即便是“银行卡收单”等运营模式相对清晰的业务,直接对业务行为进行规范,也只会遏制其创新。更别提其他还在发展变化中的支付业务了。
人民银行需要换个角度,从自己擅长的金融领域入手,细化“支付业务”所涉及的核心金融能力,在此基础上规范其使用,并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及时规范,比如银行渠道的开放、用户商户的信用认证、资金流的记录管理,以及各类可以联网使用的基础设施等。在后续发布的相关措施征求意见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银行已经有所考虑,但仍需进一步明确,并配合相应的监测和奖惩措施,确保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