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生命在声音中复活。”
作者 | 东云
十点人物原创
九月初一,99岁高龄的叶嘉莹将再次在抖音直播间畅谈陪伴她一生的诗歌。
预告片中,她裹着淡粉色的毯子,满头白发,或许是因为腰腿根部的问题,瘫坐在椅子上,犹如深谷中的一轮明月,完全符合台湾诗人余轩“心暖神冷”的形容。
他一开口吟诗,月光便穿透云层,明亮有力,宛如“穿裙书生”。
说到中国诗歌,叶嘉莹确实是一位传奇人物。
她是一个生活在诗歌里的人,几乎用人生中所有的经历去感悟古典诗歌。
这次我们讲的还是李商隐的诗,那个陪伴她度过无数忧伤时刻的李义山,她吟诵的诗句很有节奏,虽然“没人教她吟诵,也没有固定的曲调”,但已经将自己的诗意体验表达了出来。
“死亡而复活,有时又会重新获得”,这是她拾起的诗,也是她生命的节奏。
把苦难变成诗歌
白先勇形容叶嘉莹“她的光彩,是天生的”。
她确实出生于书香世家。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茶园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爷爷是光绪二十年进士。在她模糊的童年记忆里,老房子门口挂着一块黑金色的“进士第”匾,还有两只石狮。
生命看似美好,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痕迹其实是生与死的伤痕。
正如王国维所言,“天道酬勤,百舸争流。”这句话在叶嘉莹身上应验了。
初二的暑假,她亲耳听到了卢沟桥上的炮声和长安街上飞驰的日军吉普车的声音,留下了《中华之夜》的余音。
18岁那年,母亲在从天津开往北京的火车上去世,青涩少女叶嘉莹只好一口气写下《悼母八首》“窗前梧桐雨滴,我独在寒灯前哭母”。
1948年,叶嘉莹跟随丈夫赵忠孙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当时叶嘉莹并没有想到,这是一次漫长的旅程,归期也十分遥远。
她只带了两个箱子,里面装着老师顾绥的笔记,在教叶嘉莹的时候,顾绥经常陪她唱诗。
到台第二年,丈夫入狱,叶嘉莹也受到牵连,被送上法庭。即使四年后丈夫出狱,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丈夫失业,叶嘉莹白天在中学教书挣钱养家,下班后还要照顾全家。
幸好她还有诗意,让她不至于沦为平庸。但终究,过往如烟,如她所写,“让青春随流水而去,人生留给琐碎。”
学生陶永强说:“读叶先生的诗就像读一本日记,每当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写一首诗来克服。”
当他继续写诗时,“麻烦总是接踵而至”。
1976年春天,生命的温暖并未如期而至,正以为自己愿望实现了的时候,叶嘉莹却收到了大女儿和女婿在旅行途中遭遇车祸身亡的消息。
五十岁后,她为女儿、女婿办完后事,便足不出户,为女儿写下了10首悼词,“我为儿哀,我为生劳碌,有何意义?”几天后,她又回去上班。她的老友刘秉松记得,叶嘉莹在朋友面前,也只是“红了眼眶,然后就去世了”。
刘炳松认为“是古诗拯救了她”。
苦难与幸福是人生的两端,诗歌是重担,两者都不是特别沉重,不是它们麻木不仁,而是“苦难与幸福都被淡化了,以至于两者都不会伤害到她”。
叶嘉莹坦言,对古典诗歌的热爱确实让她保持乐观和冷静,看似脆弱的诗歌却是她坚韧的铠甲,帮助她承受着生活中难以承受的重量。
以诗歌为火炬,穿越丛林
诗歌让他变得柔软,也赋予了他非凡的毅力。
她读了王安石的《效寒山释德》,发现“众生造作多业,各有退机”,犹如一记警钟,她告诉自己,必须彻底杀掉自己的精神情绪,杀了之后,就不会再被它们困扰了。
经历了坎坷的人生和女儿的突然离世,叶嘉莹意识到“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庭、小自我之上,并不是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的一个春天的夜晚,她决定独自穿过一片大森林,去给中国送一封信。
这是一封申请回国任教的信——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主动寻求某件事的信。
她听说国家恢复高考,“现在是我努力学习、以另一种方式履行职责的机会。”次年,她获准到北京大学任教,不久又被邀请到南开大学任教。刚回国,叶嘉莹就写下了“书生怎报国,李杜之魂不忘”的诗句。她决心一辈子都要在祖国教书。
南开文学院教授、叶嘉莹的助手张静记得,当时南开大学教授的月工资不到100元,叶嘉莹讲课不收费,路费全部自付。
经过半生的颠沛流离,叶嘉莹的家国情怀已根深蒂固。
2016年至2019年,她将其稿费收入及出售京津房产收入约3600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成立嘉玲基金,用于推动诗歌教育。
因为这件事,她的生活中开始出现舆论的窃窃私语。
向来热心肠却冷酷无情的男人也烦躁起来,“我觉得这些人很无聊,只在乎钱,不懂知识,我本来是想跟你聊聊知识的,可你好像对知识没什么兴趣。”
她依然喜欢生命中只有吟诗的声音。
她一个人生活,有诗歌作伴,生活安静安逸。2008年摔伤后,她不得不雇了一个保姆,只负责做饭和打扫卫生。
叶嘉莹虽然已经停止招收研究生,但她仍然在家里的小客厅里给学生上课,批改论文,带领学生朗诵诗歌,悠闲地挥动手臂,希望“在你的声音里重现诗人的生命”。
至于其他的便利设施,那就没有了。
但她显然把最好的部分取出来了——像一个矿工一样,在古典诗歌的山峦上挖掘,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掸去灰尘,把闪闪发光的宝石捧在手中,留给年轻的一代。
抵御风暴的细草
文学纪录片《水中捧月》导演陈传兴认为,叶嘉莹无论是在诗歌学术论文、教学推广,还是古典诗歌创作方面,在中国近两三千年诗歌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以男性为主的诗歌史上,五个指头上的女人都不够,叶女士做出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有点像女娲开山凿石补天,在诗歌逐渐消亡的时代,她独自撑起大柱子,支撑即将倒塌的大厦。”
有些人头顶的诗意天空被撑起,宝石的光芒透过来。
江南大学副教授黄晓丹在叶嘉莹的影响下,选择了古典文学专业。她曾在图书馆漆黑的书架间席地而坐,看叶嘉莹谈陶渊明、杜甫、李商隐,试图在人生无常中寻找共通点。“所以,短暂的人生,值得认真度过。”
叶嘉莹对诗歌的诠释独树一帜,正如诗人余轩所说:“她是让新老诗人同桌吃粽子的人。”她对诗歌的诠释也影响了“中华诗歌大赛”冠军、北大博士陈赓对诗歌的理解,“读诗、走近诗人,不自觉地就会反思自己的人生。”
这种用身体去读诗的方式,让陈立农进入了叶嘉莹所说的境界,走到一个地方,以前读过的诗句便会浮现在眼前。当一个人需要“美”的时候,便可以在心里默念美的诗句;当一个人心绪激荡的时候,便可以读读陶渊明,获得暂时的平静;当一个人迷茫失意的时候,便可以追随李清照的脚步,达到顿悟的境界……
今年99岁的叶嘉莹依然在顶着天,她写书、讲课,现在还在抖音上带头朗诵诗歌。
这里有一个更大的讲台。
过去一年,抖音古诗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78亿,同比增长168%。今年6月,抖音联合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书局、字节跳动公益推出《唐诗三百首》短视频版,邀请叶嘉莹等多位专家学者讲解、朗诵313首唐诗,完成了这部全民阅读经典的短视频版。
同时,抖音还推出直播讲座、互动挑战等丰富多彩的现场活动,鼓励更多网友关注和了解唐诗,截至目前,#我在抖音读唐诗#项目话题累计阅读量已超过5亿。
今晚八点,由叶嘉莹主持的唐诗主题节目《为什么读诗能让我们更强大》也将在抖音上线,作为《我们来聊聊唐诗》系列节目的开场。
叶嘉莹说:“小时候背诵的这些诗,对我的为人处世起到了很大的指导和方向作用,使我走在人生的正路上,不走上歧途。”
99岁高龄的她,依然追寻着古典诗词文化的“圆月明珠”,“莲落有莲蓬,莲蓬里有莲子,莲子里有莲心,莲心长生不老”。
唐诗作为古典诗词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无限的绿色和独特的红色,也是大众比较容易到达的地方,所以,旅程就从这里开始。
被叶嘉莹视为处世准则的诗歌,也是无数中国人的力量源泉。
诗歌的美究竟在哪里?
叶嘉莹创造了一个词叫“弱德”,她说弱德不是软弱,因为软弱的人就躺在那儿挨打。弱德就是你忍耐,你坚持,你有自己的骨气,你要成全自己,这样的性格就是弱德。
或许这可以理解为生命的韧性,如同暴风雨中的竹子和小草,暴风雨过后,依然保持着生命力。
*本文图片均来自电影《掌上明月》
点击“阅读”,感受诗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