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8月是移动支付市场争夺战最为激烈的一个月,微信、支付宝两大巨头均斥巨资以补贴等形式发放奖励,刺激用户进行线下移动支付。
微信今年的口号是“打造年度智能生活嘉年华”,邀请了华晨宇、宋佳、朱亚文等十多位明星,共同推动“无现金支付”。支付宝的营销动作更直接——送黄金。8月8日,黄金总数量达到克,中奖人数达188万。按照黄金价格计算,支付宝一天就送出了2400多万。
无独有偶,运营商“派系”也在此期间加入战局。中国电信旗下的易付付与小米宣布联合推出易付付红包卡,小米用户除了享受正常套餐服务外,每月还能按比例领取易付付“红包”,相当于一定比例的“返现”,试图通过赠送话费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
事实上,三大电信运营商是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先行者,早在201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就向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发放了第三方支付牌照,而近两年后的2013年,微信支付也诞生了。
但根据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支付宝、微信支付已经占领了第三方移动支付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余200多家公司争夺的“地盘”不足10%,三大运营商位列其中。
都拥有巨大的流量,而且很早就进入了移动支付市场。三大运营商与微信、支付宝两大巨头的差距为何这么大?运营商还有机会做金融吗?
电信业的“情妇策略”
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的支付业务最为领先,2016年其支付业务“沃付”年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中国移动紧随其后,中国移动CEO李跃透露,其“禾宝”业务年交易额达到1万亿元;中国联通则落后较多,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联通预计2018年其“沃付”交易额将突破5000亿元。
尽管如此,与微信、支付宝每年数万亿元的交易额相比,运营商似乎并无优势。
面对目前两大巨头占据90%以上市场份额的局面,中国电信旗下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罗来锋表示,“中国市场很大,就像中国现在有100多家银行,每家银行都活得不错一样,第三方支付市场还是有空间的。”
易付智成立于2011年,是中国电信的全资子公司,根据中国电信“转型3.0”规划,中国电信将重点打造五大生态圈,其中之一就是互联网金融生态圈,而易付智正是中国电信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关键支点。
单从月活跃用户数来看,这款中国电信旗下的移动支付软件的表现堪称亮眼。根据易观数据显示,2017年6月,在本土支付类APP中,支付宝APP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超过4.17亿,排名第一,翼支付APP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为1100万,排名第二(咨询机构认为,微信并非独立支付APP,因此未纳入统计)。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紧随微信、支付宝,保持第三的位置,但也要拉开与第四、第五的差距,把他们甩在身后很远。”易付支付一位内部人士向钛媒体透露,这就是他们的“情妇策略”。
“情妇策略”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试图调动电话费。
“以前我们发展电信用户都是靠送手机或者送通讯费,现在把这个变成易付付,只能在易付付上使用,这笔钱不能提现,但可以用来缴话费、购物、加油、交水电费等。”罗来峰说,今年上半年,易付付资金共计9.6亿元,惠及900多万用户。
文章开头提到的中国电信与小米的合作是为了推广红包,罗来峰透露,已经成为小米商城的支付渠道之一,小米商城也入驻了 APP。
一款联动的移动象棋游戏
相较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对支付业务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移动支付业务的运营主体仅为湖南移动旗下的一个二级子公司,在集约化统筹整个集团支付业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制约和限制。
从推广方式来看,中国移动押注NFC支付。NFC是近场支付的主流技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与POS机等本地通信完成支付,无需使用移动网络。
可惜的是,在二维码支付风生水起的这几年,中国移动的支付业务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机会,有业内人士公开表示,“中国移动的NFC项目,随着发布会的召开而终结”。
从最新动作来看,在支付领域遭遇挫折的中国移动开始选择往这个方向发力。今年7月,在中国国际金融展上,中国移动推出了“和金融”系列产品:和为施、SIM盾、网址守护、移动物联网等。这些产品将致力于为金融机构提供安全支付、钱箱监控、融资租赁等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表示,下一步将紧跟国家战略,发挥自身优势,深度挖掘垂直行业信息化需求;同时,始终以金融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时代大潮中积极探索适合金融客户、更加优质安全的互联网解决方案。
相对于另外两家运营商巨头,中国联通的财务策略显得有些“杂乱”,联通“沃付”的规模也相对较小。
2011年,中国联通支付有限公司成立,中国联通获得支付牌照、基金销售支付牌照。三年后,中国联通不满足于只做支付业务,与招商银行各出资10亿元成立合资公司招商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进军消费金融领域。
据《财新》报道,中国联通最初计划将联通支付注入招商银行,但半年后,也就是2015年3月和4月,中国联通明确表示联通支付不能融入招商银行,双方最终分道扬镳,这对联通支付的业务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中国联通一位内部人士表示,“2014年,在移动支付入口竞争如火如荼的时候,联通支付却缺席,既没有扩大用户规模,也没有提升金融能力,相当于浪费了一年的时间。”
对于中国联通的金融业务来说,这次混改或许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根据公告,混改的投资方包括阿里创投、腾讯信达、百度鹏欢、京东三虹、苏宁云商、中国人寿等。BATJ的加入无疑让中国联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邹春表示,“参与混改的BATJ巨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非常有经验,如果双方能在营销、数据等方面展开合作,将非常值得期待。”
转型并不容易
三大运营商的年中财报近日陆续出炉,从财报中可以看出,三大运营商都在通过价格战争夺流量市场,争取更多的用户。但目前,三大运营商的移动用户数已达13.66亿,其中4G用户数已达8.85亿,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竞争也愈发激烈。
如何转型成为了运营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金融是一个可选的方向。
总体来看,三家运营商在金融领域都有不少投入,包括支付、理财、贷款等,但与互联网金融巨头相比,规模并不算大。
一方面,运营商虽然拥有庞大的流量,但在场景和技术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另一方面,金融是典型的高风险行业,而运营商的国企背景使其缺乏野性生长的基因,更注重稳健发展。
此外,运营商目前最为看重的支付业务短期内无法带来巨额利润,只有发展支付业务才能更好地留住用户,在此基础上发展金融生态,为用户提供更多借贷、征信、保险等差异化服务,金融业务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本文首发于钛媒体,记者/蔡鹏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公众号: ,或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