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运营困境:推文掉粉、经验不足、协调不顺等问题如何解决?

2024-07-16
来源:网络整理

公众号运营面临的困扰,不仅在于外部新的内容模式和平台的冲击、社交红利的丧失、用户时间竞争中微信生态受到多方挤压;还在于内部运营自身工作经验不足、专业能力不足、团队内外协调不力、求助无门的无奈。

这几天,很多运营小伙伴跟我交流:

我负责公司的公众号,发一条帖子就掉粉,特别是2018年和今年年初,运营公众号越来越难,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有时甚至令人沮丧。

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我负责的公众号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有一段时间,几乎每一次推送都是在间接提醒粉丝们取消关注,只要我不推送,取消关注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后来,我们编辑每次推送都感觉自己在受折磨,心里真的充满了无聊、烦恼和煎熬。

“运营公众号越来越难了”——只要是公众号运营者聚集的地方,随处都可以听到类似的声音。

据信邦《2018中国微信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公众号平均阅读次数为1889次,较2017年减少932次,公众号平均阅读次数同比下降约33%;群体阅读次数已连续两年出现下滑,平均阅读次数环比减少13.8%。

公众号阅读量下滑成为行业痛点,很多朋友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公众号的情况不那么乐观。大家赶紧进入自救模式,看了很多理论,也尝试了各种方法,比如投放广点通广告、公众号之间互推等,但依然收效甚微。

我在和一些运营同事的交流中发现,很多同学在运营公众号时,陷入了一种浅层次的思维,比如缺乏对大局的判断和把握,仅仅局限于希望通过某种运营工具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

但要想真正解决公众号的问题,就必须摒弃这个习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系统性的思考确保我们的解决方案不偏离问题的初衷,快速找到关键点,不在无用功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这里我就结合自己以往的实践经验和一些思考,谈谈公众号运营的内忧外患,或许大家可以试着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答案。

“当前公众号运营面临的困境,有内忧,也有外患。”

1. 外部威胁 1. 竞争对手层出不穷

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对于一个诞生七年的产品来说,微信公众号在成长期经历了高速发展,但随着行业本身的市场天花板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从去年开始逐渐暗淡下来。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大爆炸、产品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产品供大于求,同质化严重,替代品无处不在,随时满足用户的任何需求。就拿市面上提供类似公众号内容信息服务的平台来说,今日头条、百家号、网易、搜狐、趣头条等,类似的竞争对手数不胜数,都在从不同维度抢夺用户的时间。

同时,互联网领域的竞争本质上是对用户注意力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往往不是发生在功能相似的产品之间,而更可能发生在功能差异很大的产品之间。

近年来,随着直播、短视频两大爆款产品的崛起,这一局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抖音,成为继微信之后又一个现象级的超级APP。

据说抖音上5分钟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3个小时。对于一些用户来说,他们在抖音和直播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他们在微信上阅读文章的时间就越少。

从用户在互联网下半场的总时长来看,各产品又回到了同一条轨道上,未来竞争将愈发激烈。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需要明白一点:现在不只是同类的公众号是你的竞争对手,这段时间内所有跟你争夺流量的产品都是你的竞争对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公众账号开通率的下降是必然的。

2. 奖金消失

公众号为什么越来越难运营了?或者说为什么没有红利?原因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供需。

五年前,用户几乎不用手机,就是聊聊天、刷朋友圈、看公众号,那时候公众号还不多,如果你赶上那波内容红利,做一个公众号,哪怕质量一般,用户还是会关注你的。

现在,无数的公众号都在等待用户来打发时间,比如“深夜法务、毒舌电影、罗振宇、凯叔、守夜人……”各个领域的头部公众号凭借优质、有辨识度的内容,牢牢吸引了一批有特定需求的订阅者,加速了公众号阅读量的两极分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流量红利消失”的市场焦虑下,内容往往更为重要。

在目前公众号以及各类自媒体的发展中,优质内容其实更像是一种优胜劣汰的形式,你努力去创作内容,就会有人看到。

3. 封闭的微信生态系统

最近,私域流量逐渐成为运营圈的热词。

说到“私域流量池”,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有的人理解为一种新的流量方式,有的人理解为用户池。

我在网上查了下“私域流量”的广义定义:是指品牌或个人独立拥有,可以自由掌控,免费,可以多次使用的流量。从早期的通讯录到现在的微信群、QQ群、APP用户,都是品牌主或个人的专属流量,可以反复营销、安利。

但相较于其他平台,公众号属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缺乏内容分发渠道的支持,无法进行有效传播,无法零成本带来新用户。

越来越多的品牌已经做好准备,开始在公众号之外的新流量市场挖掘新客户,不断开发新的私域流量,例如小红书、抖音、今日头条等已经成为企业的营销标配。

4. 多变的用户

我们生活在一个泛娱乐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高压力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让用户消费内容的场景更加碎片化,各类娱乐应用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和注意力,所有严肃的话题和思考都被以娱乐化的方式处理。

其中短视频、游戏依然是主要代表,沉浸式娱乐更容易获得大众的青睐。

与此同时,用户群体越来越年轻,欣赏能力也不断提升,关注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我们这些内容创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时代在变,用户群体在变,用户口味在变,但用户对好内容的需求是不变的,好内容依然是公众号长久运营的基础。

2. 内部问题

以上已经提到了公众号运营者当前面临的外部威胁,当然,如果运营者过于关注外部因素,就会忽视对自身问题的关注和探究,从而引发更多的问题。

面对公众账号整体数据下滑的现状,我们单方面的归因肯定是不完整的;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我们吸取经验教训,促进自身的成长。

虽然每个公众号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基调,不同的运营者也有自己固定的行为习惯,但公众号运营不好最常见的原因其实还是挺常见的。

现在在各个运营网站和社区可以发现,运营商抱怨最多、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大家不妨看看自己的公众号,看看是哪个环节不足。

公众号可能存在​​的问题:推送时间是否是目标用户的阅读高峰时间?图文标题能否勾起用户好奇心?是否切中用户痛点等?封面图是否有趣?是否足够吸引人?是否过于复杂或平淡,用户看不懂?推文摘要能否促使用户点击图文?每次选取的话题是否受用户欢迎?并且能给用户带来价值?公众号的版面布局是否利于阅读?每条推文是否有统一的风格?图文是否引导新用户关注?文章结尾是否引导用户阅读更多?参与话题讨论并留言?点击“阅读”并分享文章?是否经常做粉丝喜欢的活动或互动,提升粉丝和品牌好感度?近期推送中是否有过多商业推文或广告?用户体验是否受到损害?

以上这些问题想必困扰着每一位公众号运营者,面对公众号的多种变化、复杂的情况,我们该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

接下来我就讲一下如何打破僵局,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3. 突破1. 回归内容本身

公众号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用户持续消费的“产品”,运营的时候需要思考:

根据微信的阅读特点,一篇文章能否被用户喜欢,90%是由内容本身决定的,另外10%则是一些操作技巧,这些操作技巧是锦上添花。

比如有些新媒体从业者往往把精力放在如何想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上,花了很多精力去想这些事情,却本末倒置,殊不知内容本身才是重中之重。标题能把人带进来,但能不能留住人,能不能持续积累关注度和互动度,还是要看内容本身。

打破僵局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就是回归价值原点,回归内容本身,深耕内容,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这才是未来长久生存的根本基础。

2. 利用热点增加品牌曝光度

除了大方向上的内容规划,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公众号的定位,利用热点话题。

热点通常是指登上微博热榜、知乎热搜、微信指数高、百度指数高、朋友圈泛滥的事件,本身具有流量和传播属性。

品牌往往可以通过选择热点话题来吸引更多关注。当然,并不是所有热点话题都可以被调侃。比如企业公众号就很难搭上明星八卦的顺风车,如果使用不当,还可能让用户反感。

另外,热点还分为规律性热点和突发性热点。

比如像世界杯、春节、情人节等具有全国性意义的常规热点,都是可以预见的,需要较长的筹备周期。

但突发热点没有征兆,见效时间短,追击突发热点讲究“快”、“准”、“狠”,时间紧、任务重,考验操作人员的策划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

追热点是运营商最常见的工作,如果能够及时获取热点,并充分利用,就能以极低的创造成本获取巨大的用户流量。

3.尝试不同的内容表达形式

在信息爆炸、套路泛滥的时代,人们厌旧爱新的速度比想象中要快,“创造内容”变得越来越难。

当然这个过程也隐藏着不少机会,业内一些重量级IP正在尝试创新各种内容形态的表达,从文字,到图片,再到音频、视频及其结合,充分调动用户的多重感官,不断优化用户的阅读体验,让内容更具辨识度。

这里不得不提以大创意、惊艳转折闻名的《GQ实验室》,主要以长图、漫画、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内容为主,在适应新时代用户阅读习惯的同时,让内容更加有趣、更加多元。凭借一系列爆款内容,《GQ实验室》也在一年内实现了280篇阅读量超10万的文章、200多个合作品牌、近2亿的收入。

4.把握自媒体和社会群体,做好内容分发

如前所述,公众号是一个封闭的环境,缺乏内容分发渠道的支持,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播。

自媒体平台和社交群组是两个有效的内容分发平台。

我们可以探索利用自媒体/社区进行内容分发,在与内容定位相匹配的平台上展示和传播公众号文章。比如,我们可以在公众号首页和文章内容中巧妙植入自己的公众号信息(名称、ID)。在增加公众号品牌曝光度的同时,也能勾起阅读文章的潜在读者的兴趣,最终吸引平台上的用户成为我们的粉丝。

5. 举办高参与度的粉丝活动

公众号爆红的不仅仅是内容,还有活动。因为活动不仅是增加粉丝和转化的好策略,还可以通过活动回馈粉丝、与用户互动,培养一批忠实用户,形成用户社群。

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创造更好的活动与粉丝互动,并定期举办一些线上抽奖或者线下活动作为粉丝福利。

至于活动形式可以是抽奖活动,资源转发活动,直播活动等等,只要你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加入二维码传播形式,都可以给你带来新的粉丝,增加你和粉丝之间的距离。

去年我通过海报裂变+免费领取行业最全学习资料的模式,仅仅通过朋友圈和公众号的转发,就吸引了几万人组团参与活动,最终我们自己的公众号也收获了上万粉丝。

6.建立专业运营团队

每个公司运营微信公众号的最终目的都不一样,但基本都具备增加粉丝、品牌推广、用户互动等功能。如此庞大的任务注定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公司可能只有一个新媒体运营,从选题到文章推送,一人扛起整个新媒体部门的KPI,不仅如此,老板还希望你每篇文章粉丝10万+,三个月粉丝过百万。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偶尔有一两篇爆款文章其实没什么意义,关键还是要有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的能力。

这时候往往需要更专业的运营团队介入,明确公众号的运营框架和流程,再将工作分工交给专业的运营人员,这样才能更容易出爆款,稳定输出优质内容,真正解决公众号运营难题。

四、结论

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公众号运营越来越难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

公众号运营面临的困扰,不仅在于外部新的内容模式和平台的冲击、社交红利的丧失、用户时间竞争中微信生态受到多方挤压;还在于内部运营自身工作经验不足、专业能力不足、团队内外协调不力、求助无门的无奈。

显然,“麻烦”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虽然外在因素无法左右,但至少应该做好内部工作:

深耕内容是基础,这条路没有捷径;根据自己公众号的定位关注热门话题,增加品牌曝光;尝试创新多种内容表达形式,不断优化用户阅读体验;坚持自媒体和社区做好内容分发;打造高参与度的粉丝活动;建立专业的运营团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