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传统演艺行业停摆,很多演出被迫暂停、延期甚至取消。也正是在这三年里,直播带货迅速与歌剧、戏剧、演唱会等舞台艺术实现深度融合,成为演艺行业的新业态。
事实上,直播正成为助推演艺经济的关键一根稻草,在为传统演艺行业提供线上自救模式的同时,也赋能演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新体量首先体现在“新舞台”上。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演出市场规模较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41.31%,几乎缩水一半。同时,据抖音近日发布的《2022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累计直播包括戏曲、乐器、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的演出超过3200万场,平均每场观众超过3900人。这相当于每天在抖音上进行近9万场中型直播演出。
这些直播中,不乏组团加入的“国家队”。直播间打破了线下影院的空间限制,让影院与观众在“无接触”条件下实现对接。上述报告显示,近一年来,已有超过6000场专业演出机构在抖音直播上线,如国家京剧院新编现代剧《正值壮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剧目《雷雨》、北方昆剧院曲剧剧目《茶馆》等。
还有越来越多的个人从业者将演出搬进直播间,在屏幕上找到“第二舞台”。因为疫情对线下演出造成影响,中央民族乐团青年扬琴演奏家周婷婷和搭档叶宇钊在抖音开通了账号@阳琴CP,每周直播三次,吸引了十多万网友观看。两人还发现扬琴这个小众乐器的粉丝众多,找到了一条让扬琴火起来的新路子。据悉,中央民族乐团已有134名演奏家入驻抖音开展直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飚认为,专业表演艺术从业者、文化表演团体开展直播带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包容,有利于艺术普及的地域平衡。
其次,直播带给演艺经济的量增还体现在“新增收入”上。数据显示,在抖音上,近一年演艺直播收入同比增长46%,超过6万名才艺主播通过直播收入实现月入过万元。戏曲主播林咪咪是北京首家民营黄梅戏团团长。疫情以来,线下演出不稳定,团里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演员辞职、演出取消、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团里一度濒临解散。将团里“搬”进直播间后,林咪咪靠着剧迷的点赞和打赏维持着团里的运转。不仅如此,她还以团的名义资助4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习黄梅戏。 年轻盲笛演奏者谭伟海在抖音上拥有154万粉丝。直播不仅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舞台,打赏收入也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让他一边还房贷,一边投资女儿的教育——直播正在为演艺行业创造数字消费的新场景。直播流量变现的新“造血法”,可以让包括林咪咪、谭伟海在内的演艺从业者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受到行业周期、场地因素的影响,弥补疫情期间演出取消带来的经济损失。直播打赏甚至成为一些演艺从业者的主要收入来源。
直播打赏已经成为演艺经济的新形态。传统线下演出,演员的报酬是演出费和通告费。线上直播,是观众为他们的表演买单。打赏不打赏、打赏多少,都是由观众自己决定。换言之,直播打赏是观众对演员及其内容创作的肯定。直播打赏本质上是一种内容付费,但与知识付费、视频平台会员费不同,打赏是一种后付费模式,更符合当下大众的消费心理。
网民也逐渐养成了观看网络表演直播的文化消费习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网络直播行业用户规模已增长至7.03亿,这意味着每两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看过网络直播。根据《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在直播场景下进行过任何支付(打赏和直播购物)的用户账号数已累计约3.3亿。
直播为文化演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平台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比如今年以来,抖音直播相继推出“优质主播扶持计划”、“DOU好戏”计划、“舞蹈传承”计划、“DOU华语音乐”计划,从资源、流量、服务等方面助力主播打造新舞台。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直播这一新的数字文化消费场景将进一步激发演艺市场新活力,带动演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