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一声,你在路边的早餐店买早餐,用手机扫描贴在墙上的二维码,完成支付。在我们这个城市,这种扫码支付的习惯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支付宝、微信等APP扫码支付的限额制度即将到来。
4月1日起,央行发布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将正式实施,条码支付额度将实行分级管理,对于扫静态码的线下支付方式,每人每日最高金额不得超过500元,商户每日接受的静态码支付最高金额不超过1000元,扫码支付正式进入标准化时代。
支付限额分类
根据新规,央行将二维码支付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动态二维码扫描按照ABC三个档位设定金额上限,即自约定、5000元、1000元;静态二维码扫描设定最低限额,每日最高消费不超过500元。新规将于4月1日起正式实施。
换言之,习惯用手机扫描商户二维码付款的市民,未来消费习惯或将略有改变。据了解,目前印制并悬挂在餐厅、路边摊或商店柜台(墙上)的二维码均为静态条码,消费者打开手机展示给他人扫描的条码则是动态条码。
新规实施后,如果商户静态条码单日支付额度已达1000元,消费者只能通过现金支付,或让商户扫描其动态条码完成支付。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静态条码可复制、易更换等缺点,动态条码不断更新,不易被更换或误用,因此更加安全。
根据央行新规,条码支付交易验证可以采用三类因素组合:一类是只有用户知晓的因素,如静态密码;一类是用户独有的、不可复制或重复使用的因素,如经过安全认证的数字证书、电子签名以及通过安全通道生成和传输的一次性安全验证码;另一类是用户自身的生物特征因素(如指纹)。
商贾有喜有忧
支付限额的到来,意味着扫码支付正式告别“无证驾驶”时代,走向规范化,对此,我市不少商家喜忧参半。
“限额对我们影响一般不大,因为我们主要通过扫码收款,但限额分级制度能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安全。”武进北路一家连锁超市的经理陈先生说。不过,在他看来,限额有利于保护一些对二维码消费使用方式不太熟悉,无法清晰识别欺诈行为的商家。
事实上,已有不少商家因静态二维码更换、被植入木马程序而遭受损失,同时,通过扫描静态码支付的消费者也面临押金被盗的风险。
但不少商家担心,新规实施后,如何保证支付的快捷方便,由于消费者的动态条码无法通过微信、支付宝自带的扫码程序直接扫描,商家必须借助第三方扫码机或扫码软件才能完成支付。
这给不少商家带来困扰。“新规实施后,超过500元的部分都不知道怎么办了。”市民陈德贵在总部中心附近经营一家早餐店,每天的营业额基本都在1000元以上,几乎全部通过扫码支付收款。他坦言,接受现金已经不符合消费者习惯,而扫码枪至少要两三千元,还需要专人操作。成本增加不说,关键是大大延长了付款时间,给赶时间的上班族带来不便。“如果体验不好,久而久之顾客就难免会流失,我得再想想办法。”陈德贵说。
在利州市场卖菜的菜农王女士说,她暂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我们都站在菜摊中间,又没法用条码扫描器扫描顾客,太不方便了。”
问题催生商机
昨日,记者走访巴黎购物街的商铺发现,一些此前张贴静态二维码的商家,早已配备了条码扫描枪等条码扫描收银设备。一些规模较小的商家仍犹豫不决,认为条码扫描机价格昂贵、使用不方便、占用空间。部分商家选择用移动收银助手、香付等APP支付软件取代条码扫描机,直接用手机扫描消费者的动态条码完成支付。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不同于目前“消费者拿货—扫码—离开”的消费模式,如何继续维持流畅的消费体验,成为摆在不少商家面前的难题。
问题催生了新的商机。“香付”负责人朱鹏是永康市的一名80后年轻人。看到这个商机,他和合伙人去年开始研发生产新型多功能条码扫描盒。“我们不是钻法规的空子,而是利用技术手段,根据新规要求,将商户的支付二维码由静态码升级为动态码,每分钟更新一次,认证签名后,金额可以不限。”朱鹏说。
昨日,在大川盈香火锅店,记者见到了朱鹏提到的多功能扫码盒。“这是我专门为了应对新的支付限额规定而购买的扫码设备。消费者可以直接扫描盒子上的二维码支付,也可以把自己的支付码放在盒子上然后扫描即可完成支付,而且没有限额限制。”大川盈香负责人胡先生说,这样一来,消费者还是可以像以前一样扫码付款走人。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发现,消费者扫描移动支付盒子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甚至京东白条、易付智等多种方式完成支付。“商家可以一码多用,不用像现在一样贴出多个二维码。”朱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