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新一批法律法规即将实施,其中,二维码支付限额无疑是广大民众最为关注的。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发布,自2018年4月1日起,银行、支付机构应按照风险防范能力等级对个人及客户条码支付业务进行分类管理,采用静态扫码支付方式的,单个银行账户或者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每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得超过500元。
此前,央行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静态条码容易被篡改或变造,且很可能携带木马或病毒,真假难辨,支付风险较高。因此,新规明确规定,静态条码对同一客户、单一银行,一个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得超过500元人民币。个人客户若需要更多的条码支付额度,可以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等方式验证交易。
“央行新规中500元的限额是针对用户设置的,对商户并没有太多限制。比如你在58到家下单办理了一次送货上门服务,如果服务完成后费用超过500元,你就无法通过扫码支付,需要服务人员扫描你手机上的动态条码才能完成支付。至于一些大额支付场景,就更加明显了。比如你想在安居客租房,几千元的支付很容易。如果支付方式是静态的,新规会对一些行业的支付模式造成一定影响。”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康林表示,我们日常使用的支付宝、微信,一般都会用到指纹、密码等两个以上的要素,而这个每日限额是5000元,不会给消费者带来任何不便。
相关数据显示,2015-2016年主流支付机构日条码支付金额95%以上在500元以下,2017年上半年主流支付机构人均日条码支付金额为108元。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眼中,国家出台了二维码支付相关管理规定,在最大限度降低对日常使用影响的同时,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从用户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大好消息”。央行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强调,为防范静态条码风险,静态条码应由后端服务器通过加密方式生成,并使用防伪纸显示条码,防伪纸应具备一定的防伪特性;静态条码应采用防护套等物理保护措施,防止被覆盖或更换,并使用防伪标签对防护套进行标识。
【记者】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