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利用美团平台的“系统漏洞”,一些“用户”在该网络订餐平台上花费数万甚至数十万元购买奶茶、牛排、蛤蜊等商品,下单后迅速取消订单,钱款迅速退回给“用户”,同时美团网会将款项转给商家进行结算。
美团、大众点评存在的上述漏洞被利用31次,“吸走”资金逾197万元。
近日,江苏省高邮市人民法院“美团刷单案”一审判决,揭露了网络外卖平台恶意刷单的隐性手段。
澎湃新闻()从高邮法院获悉,涉案的43人来自江苏、重庆、山西等十个省份,他们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从美团平台榨取钱财,然后分赃。
经法院审理,这些人因犯诈骗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我在美团订了26万奶茶,被人骗了
回顾此次“美团刷单案”的来龙去脉,避开不了“黑吃黑”的闹剧。
2016年7、8月,尤然(化名)在美团外卖门店下了一笔巨额订单,花费26万元购买了2万杯奶茶。在平台申请退款未果后,他又到门店申请退款,遭到拒绝。他随后报警,称自己被骗了20余万元。
高邮法院相关人士透露,在优然报警之前,美团点评也曾向高邮警方报案。
起因是美团网发现美团外卖系统频繁出现“巨额订单”,有人利用系统支付漏洞,在未发生实际消费的情况下骗取数百万元。
为此,警方对这笔“20余万元订单”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刷单圈。
尤然是美团诈骗案的主要嫌疑人,他与奶茶店老板联手骗取美团退款,没想到美团漏洞被堵上,他的钱被店主吞掉,于是愤怒地报警。
警方发现,游然周围聚集了一大群人,他们时不时聚在一起干活,各有分工,主要靠刷单赚钱,美团点评集团是他们的主要目标。
高邮警方专案组赴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山西等10个省市进行全面侦查、抓捕,最终共追究43人刑事责任。
团伙常常通过诈骗订单赚取数万元
据该案主审法官、高邮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金晓莉介绍,美团平台的漏洞在于,在特定时间点(平台与店铺结算日的前一天),如果在美团上下了订单,随后迅速取消,下单者可以立即获得退款,相关店铺也可以收到该订单的结算款。
2016年7、8月份,一些人把目光瞄准了这条“致富捷径”:刷单者联手店铺,只要找准时机,就可以刷单、退单、结账,骗取一大笔钱财。
据金小丽向澎湃新闻介绍,该“致富捷径”通过网络传播,掌握者有数十人,他们通过QQ、微信等联系,专业细致地分工操作,有人负责找店,有人充当刷单手,有人负责注册店面。
随后,大量恶意虚假消费假订单出现,单笔订单金额迅速从几百、几千膨胀到几万甚至几十万。
极短时间内,这些不法分子利用美团平台漏洞疯狂下单,一夜之间买下价值数万甚至数十万元的奶茶、牛排、蛤蜊等商品,得手后迅速关闭店铺,分得一杯羹。
该案件的定性引发争议
高邮法院经审理,认定43名被告人均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其中,尤然参与5起案件,涉案金额57.8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林雨晴(化名)参与16起案件,涉案金额88.5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对此,其辩护律师姜春贵、王建均表示不服一审判决,要上诉。
两位辩护律师表示,法院判决的果断性有些争议,尤然、林雨晴等人将骗取的钱财转交给商户,应该以“合同诈骗罪”而非“诈骗罪”定罪。
理由是:美团需要和商家结算,因为用户消费成功后,美团会收取平台管理费,再把消费款支付给商家。美团出现漏洞时,在把钱支付给商家的同时,又把消费款退还给用户。尤然、林雨晴等人的犯罪对象是美团的结算款,而非用户的退款款。因此,美团与商家之间存在服务合同关系,结算款是与合同履行有关的财产。因此,尤然、林雨晴等人应当认定为合同诈骗罪,并相应减轻刑罚。
网上“假订单案”新特点
随着网络外卖成为新的消费方式,外卖平台新型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据高邮法院向澎湃新闻披露,相比传统诈骗手段,新型诈骗手段呈现出诸多新特点。
一是“病毒式”爆发,平台漏洞及相关作案手段被少数人发现后,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在极短时间内,全国十个省份的被告人通过网络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实施犯罪。
二是“无意识”犯罪。虽然大多数人主观上认为“恶意刷单”行为不当,但多数人并未认识到其行为的严重后果,不知道这是一种可能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三是“精准”记录。与传统诈骗活动相比,利用网络实施的新型诈骗行为,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实施的,包括通过微信、QQ的联系方式、收付款账户的收支过程等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被精准地记录并保存在网络上。这就导致相关犯罪一旦实施,涉案金额极其巨大,相应的刑事责任也极其沉重。
基于此,高邮市法院刑事庭副庭长金晓丽表示,高邮“美团刷单案”的判决,给很多没有意识到“恶意刷单”后果的人敲响了警钟,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网络交易环境。
美团平台安全监管总监何亮对澎湃新闻表示,公司没想到美团为保障消费者权益而设定的“24小时后悔期”会被不良商家和买家利用。不过,即便网络外卖平台存在漏洞,也不代表可以光明正大地从中牟利。
何亮称,除了及时堵塞漏洞外,美团对虚假交易、网络诈骗等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并迅速向公安部门报案。高邮法院判处的此次虚假订单案是迄今为止该平台刑事起诉数量最多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