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电商不仅拼价格,更拼流量。
作者 | Ceci
出品 | 魏国疆(ID:)
与去年大多数人只是看节目不同,如今直播带货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产业。从企业总裁到超市店员,每个人都涌进直播间,以“抢”用户的注意力和钱包。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3月,直播用户规模达5.6亿,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2.62亿。前不久薇娅521淘宝直播显示观看人数突破1亿,占据整体市场份额近40%。李佳琦当天也进行了直播,直播观看人数达1257.77万。
总共用户就那么多,头部主播瓜分完所有空间后,还剩下多少可以分给剩下的直播间?当供大于求时,那些粉丝只有几千,播放量却几万的直播间怎么办?
我们在知乎上看到很多关于抖音直播火爆的评论:
看似平常的话语,其实是吸引买家涨量的“暗号”,每一句话都是直播间涨量生意的“财富密码”。
直播购物:增加产品销量
营造氛围-互动(评论、点赞、礼物)
提升直播间热度、增加粉丝粘性——增加观看人数及留存率
01
卧底调查直播带量业务
有需求就有市场,随着直播带货的火爆,各大主流社交软件上也出现了不少从事刷流量生意的“特工”。
果酱妹子在QQ上随便搜了一下,发现各平台都有刷流量的直播群,淘宝、拼多多、快手、抖音、虎牙等等,最大的群有近2000人,很多群都在100到300人之间。
如果你在微信上搜索关键词,就会发现大量以直播教程为幌子的文章,实则介绍抖音直播带货业务,联系方式也用大红色加粗字体标注。
Jam Girl伪装成买家,询问其中一位卖家的服务价格:1500元/人气(150元/100人),最高限量20万,量大有优惠,一般价格在1000元至1800元之间波动。
无所不能的淘宝也是流量膨胀的温床,如果你搜索“直播热度”、“直播看点”等关键词,你会看到一堆打着“专业团队”、“课程指导”等幌子的直播服务,乍一看你根本意识不到,这些都是灰黑行业的生意。
但当Jam Girl选取几家付费用户量较大的店铺进行咨询时,客服的回复出奇的一致:直播业务请加微信咨询。(哇,这反秘籍工作做得天衣无缝,难怪能在淘宝上活下来)
)
在微信上加了其中一个后,果酱妹就收到了他推荐的套餐:抖音直播间100人70元,在线2小时,不设上限。真人互动就更贵了,200元/场,20个账号,互动时长2到3小时。
该“服务人员”还强调,只要提供抖音首页链接,就能增加播放量,如此“便捷”且无障碍的操作,恐怕也是不少人肆无忌惮增加播放量的原因。
当Jam Girl表达自己害怕被平台抓到的时候,对方直言:如果平台会调查,那你给同龄人虚增音量,那不是会伤害同龄人吗?
这个令人心酸的问题让我想起了我们去年介绍过的:如此相似的剧情,让Jam Girl对抖音直播的未来感到担忧。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朋友圈里还流传着一些自称“一站式短视频服务商”的海报广告,从粉丝到直播间热度、评论数一应俱全,无一不是通过引导人们扫码加微信来招揽客户。
经过咨询,对方给果酱姐提供了两个方案:28元/100人一次不上热度榜,持续两小时;35元/100人24小时不上热度榜。目前上限是2000人,期间可以不停地涨跌,不受影响。直播开始后1分钟内就会增加热度,2小时无限次涨跌,全部自动,2小时后正常情况下会维持到单场直播结束。
当Jam Girl问到是否会有风险时,他也表示不会受到平台监控,甚至做出保证“就算有问题我们也不会上架”。
一般而言,抖音直播的刷量市场价格不等,从28元/百人到150元/百人不等。刷量上限没有统一基准,看商家操作。但每家商家都郑重保证平台不会察觉,目前平台也确实没有出台相关政策限制,难怪直播刷量生意这么明目张胆。
02
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抖音直播热度?
流量时代,数据成为品牌方衡量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成为吸引用户关注的“广告牌”。不到100人的直播间和20万人在线的直播间,你会选择哪一个?
但抖音直播到底有多火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涌入呢?
抖音直播热度由在线人数(观看直播的实时在线人数和观看总人数)、互动量(评论、点赞、送礼、加入粉丝群人数、直播间点击购物袋人数、分享人数等)和留存率组成。留存率越高,热度值越高。比如有100个人进入你的直播间,有30个人留下来,那么留存率就是30%。
直播的火爆程度决定了中小型直播间能否屹立不倒,素人创办的新创直播间缺乏火爆程度,在抖音的算法流量池中,注定难以被用户看到。
所有的数据都是环环相扣的,热度值越高,推荐量就越高,这个和直播间的排名有关,排名越高,抖音就会向越多的观众推荐你的直播间。
于是,一些渴望出风头的中低端主播,选择虚增播放量,相关的“灰黑色产业”也应运而生。
直播带货不仅是价格的竞争,更是流量的追求,头部主播的规模难以企及,而随着明星、CEO的入局层出不穷,中小主播难以脱颖而出,这让很多人感到无奈。
03
直播带货乱象丛生
如今的直播带货就像几年前的网站直播一样,大量人群一下子涌入,平台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跟不上,很多伺机而动想要捞一波利润的MCN公司和网红利用了这些灰黑行业的生意,但这对于用户和品牌来说都是损失。
在观看直播卖货时,用户关心的是商品质量、售后服务、是否是最低价。但从去年以来,头部主播在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误,相关部门也加大了整治步伐:
• 2019年11月1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关于网络直播促销,任何商业模式的运作,在帮助消费者提升消费体验的同时,都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必须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2019年11月1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决定自即日起至2020年1月下旬开展落实电子商务平台责任专项行动,要求各地深入贯彻落实电子商务法;
• 2019年11月21日,在“双十一”期间收到十余万条负面留言后,中消协向直播带货发出呼吁:要加强对网络直播带货的审查监管,完善“网红带货”诚信评价机制。
但监管执法的效率始终跟不上直播带货的变化速度,继消费者问题之后,数据造假成为最突出的问题。“Z世代消费者”认为:
近日,某独角兽企业联合某当红主播举办扶贫公益直播,助卖当地农产品,交易额约45万元。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实际成交额仅有10万元,其余35万元为“面子工程”,占假订单的78%。
在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平台被过度使用后,同样的套路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直播带货上。动辄几亿、几千万的直播成交额,我们无法深究其中到底有多少水分,但对于付了“场次费”又拿到佣金的品牌来说,选择主播需要更谨慎一些。
随着全民直播带货风潮的兴起,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可以监控直播间数据的网站平台,可以作为品牌的扫雷工具。
虚增量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随时都有可能被揭穿。短暂的和谐会带来华丽的数据,但虚假数据就像泡沫,不断膨胀后,即使没有人去戳破,最终也会爆炸,届时反弹的幅度将远超你我的想象。
结尾
欢迎在底部留言讨论,告诉我们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