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领域,但2015年却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移动支付想要悄悄过年的时候,第三方支付、手机厂商、银联、央行、一卡通公司等一群人在门外开始了狂欢,狂欢意味着2015年已经过去,但有些事不得不提。
移动支付网盘点2015年十大热点事件,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1. 央行发布移动金融指导意见,明确硬件安全要求
1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促进移动金融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近年来,移动支付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呈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移动支付已经成为移动金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有望在金融领域实现全方位的提升。企业、运营商都在涉足移动支付领域,但在这一领域的理解和做法各不相同,既保留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也保留了各自的短板和风险,为了规范移动金融服务的流程,加强风险管控,《指导意见》出台。
随着移动终端的兴起,曾经PC端面临的威胁也转移到了移动端,而且更为严重。因此《指导意见》对移动金融服务的硬件可靠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基于安全性,手机必须有SE或者Key。目前有两种解决方案,包括手机内置Key和SE安全芯片。Key类似于PC上的U盾,但SE能讲出更多故事。银行、运营商、手机厂商都想和SE扯上关系。然而,HCE来了,谁也没如愿。目前金融机构也更倾向于移动支付的HCE模式,以绕过实体SE的限制。如今HCE大行其道,是否意味着《指导意见》已成为一纸空文?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主要针对的是金融机构、银联等,后来我们熟知的针对非金融机构的指导文件也相继出台。总之,央行对安全性非常重视。
2. 启用“表扫描”
3月10日苹果春季发布会结束后,支付宝随即发布声明称,支付宝钱包已完成适配工作,在智能手表版软件中提供扫码支付、余额宝理财、汇率查询等功能,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支付宝扫表支付。后来手机支付网站也做了扫码支付的相关体验,但体验并不好,毕竟没有围绕扫码支付做任何优化设置,支付是它的归宿。
2015年兴起的可穿戴设备大多以NFC支付为主,支付宝随即与其匹配,虽然被贴上“支付贱民”的标签,但也开启了手表扫码支付的先河,证明扫码支付的顽强生命力。随后的支付宝采用阿里云OS,让用户一键扫二维码,使用起来方便很多,在国内上市时,也以二维码支付作为一大卖点,不过,从华为旗舰机的战略来看,NFC是其首选方式,扫码支付或许只是第一代的噱头。
无论如何,NFC和二维码扫描在手机之外又得到了应用。
3、马云露脸,生物识别离移动支付还有多远?
3月16日,在汉诺威通信与信息技术博览会上,马云展示了支付宝“到付”刷脸支付方式,并在手机上购买礼物,体现了人脸识别在支付领域的应用。虽然不少团队宣称人脸识别率达到99%,但单凭识别率意义并不大,在马云展示面部的照片中,有一个头部和肩部轮廓,目的是让用户尽可能配合,将脸部放在这个区域,保证识别的成功率。也就是说,人脸扫描不可能既准确,又随机。
此外,指纹、静脉、虹膜、掌纹、声波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也相继出现,在安全性和便捷性上针对传统密码认证,但由于其不可替代的属性,也引发了民众的集体担忧。毕竟数字密码容易更改,但生物特征很难改变。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指纹识别,几乎成为目前旗舰手机的标配功能。支付宝、微信等都已实现小额支付以指纹代替密码。
金融机构则比较谨慎,即使有一些生物识别应用,也不会完全依赖这项技术,还是会使用其他安全手段来确保身份真实性和交易隐私,金融领域完全依赖生物识别技术,而生物识别技术还不够成熟。
4.清算开放,银联摆脱“垄断”负担
4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自2015年6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机构可申请《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在境内从事银行卡清算业务。这也意味着中国银联垄断中国清算市场12年的局面将被打破,中国银联将告别垄断时代。由于《决定》的要求,另一个利好因素是,正式的清算机构成立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国内第三方支付公司对清算业务并不陌生。
清算机构在整个银行卡行业中占据核心地位,12年来,银联一直被视为“垄断者”。但由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崛起,银联在转账清算市场已不再占据垄断地位。开放对银联来说并非坏事,摆脱“垄断者”包袱后,2015年银联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5. 微信发卡日、支付宝发卡日、银联发卡日62折优惠成为常态
早在3月中旬,微信支付就推出了一系列“微信支付日”活动,每周二在指定门店使用二维码扫描支付的顾客可以享受优惠,但每次“微信支付日”的地区都不一样。首个“支付宝日”悄然在28日到来,也就是说每个月28日,你都可以在支付宝上领取免费优惠。此外,从4月下旬到6月中旬,银联也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活动,其中最新的、最著名的当属“银联62”。
支付宝和微信在营销这方面很有经验,无论是每周二还是每个月28号,都和以前在PC端做的一模一样。挑一天,宣传,吸引商家加入等等,这种方法屡试不爽,学会了扫码,在超市排起了长队。银联显然不能坐以待毙,我记得这次“银联62”是它最大规模的营销活动,可见它向市场学习的态度,甚至还做了一个微信朋友圈的广告。
从后续来看,无论是支付宝、微信还是银联,都有定期促销的趋势。节日的时候铺开一些优惠,没节日的时候制造节日气氛铺开一些优惠,效果比在央视打广告好太多了。活动、补贴,似乎已经成为银联与第三方支付、扫码支付、闪付之战的“第一幕”。
6.工行“e支付”暴露重大漏洞,安全成大问题
7月19日,有媒体报道称,6月中旬至7月初,工行多位储户存款被盗,这些储户大多被不法分子胁迫开通“e支付”,只需短信验证码即可快速完成交易,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截获短信验证码,轻松盗取存款。
此事引起业界轩然大波,当你忽视安全问题时,它又会给你带来沉重打击。工行回应称,“e支付”不存在信息泄露问题,罪魁祸首是运营商。但用户不管谁跟谁斗,只知道在工行亏了钱就行。2015年,安全问题在各大会议上不断被提及,这绝不是夸张。
“易付宝”半年内被盗7次,支付宝引以为傲的支付系统经不起一铲一铲的。每一次事故都能引发对安全的集体思考,无论是第三方支付公司还是金融机构,我们都不能大意,毕竟支付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不能转嫁给用户。在完善安全技术、搭建风控平台之后,有时候需要多个部门或行业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7、央行发布网络支付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行业迎来洗牌
7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起草并向社会公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央行称,《管理办法》结合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发展实际,确立了坚持支付账户实名制、兼顾支付服务安全与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支付创新的监管方式。《办法》一旦发布,谁来与之竞争?此事件引发了众多业内外人士的强烈关注,“不能网购”、“不能发大红包”等评论纷纷涌现。但事实上,这种方式对于大多数人的支付体验几乎没有影响。
《办法》与年初的《关于促进移动金融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分别成为央行针对非银行支付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监管文件,不同的是,《办法》备受诟病,而央行的银行监管文件在行业外却鲜有耳闻。这是互联网世界,对于众多支付机构来说,《办法》的规定无疑是对行业竞争的极大考验,很多小型支付公司管控能力有限,将难以承载这些功能和拓展业务。对于行业领先者来说,它能促使其跳出支付账户的范畴,改变单一支付业务的发展模式,发展大平台经济或者朝网上银行发展,BAT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8.浙江易实支付牌照被吊销。牌照并不能成为豁免的金钥匙。
8月24日,央行宣布依法取消浙江益时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支付业务许可证》,这是该许可证颁发以来的首次取消。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监管从未放松,在许可证颁发之后,2015年仅颁发过一张牌照,而牌照颁发力度明显收紧,直接导致此前获得牌照的公司股价大涨。10月8日,央行再次取消广东益民旅游休闲服务有限公司的支付牌照。2016年元旦刚过,央行又宣布取消上海畅游企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支付牌照。
至此,央行共计取消了三张支付牌照。巧合的是,这三家被吊销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均涉及预付卡的发行和受理,取消理由均为违规吸收保证金、挪用备付金。支付已经成为预付卡行业的普遍做法,一旦有公司业务不顺,很容易形成资金漏洞。央行为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大对第三方支付公司尤其是预付卡公司的监管力度,已经成为整个2015年的旋律。预计2016年也将如此,预付卡模式岌岌可危。
9. 银联时隔一年再出大招:云闪付
12月12日,在支付宝双十二5折优惠之际,中国银联联合20多家商业银行在北京联合推出“云闪付”,涵盖NFC、HCE、TSM、应用等多种创新支付技术。
虽然近两年我们看到了不少二维码支付场景,但规模还远远不及银行卡支付。目前银联在线下支付市场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建立在现有金融体系和框架内的技术创新,不会影响任何一方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云闪付”被批评为借创新之名,背离旧机制,不看好其在线下小额支付前景,宣称扫码支付才是出路。
但谁胜谁负,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决定的,还要看背后的市场运作、政策监管、产业生态协调等多方面因素。2015年,可以看出银联在互联网时代的运营和营销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除此之外,银联还推出了“打手”,请看最后一条。
10、Pay会进入中国,成为银联的“打手”吗?
12月18日,中国银联宣布将在中国正式推出银联Pay,在传闻半年多之后,两大科技巨头正式带着各自的移动支付服务进入中国。
对此,柴洪峰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为消费者带来基于银联云闪付的一系列创新支付选择,其中就包括Pay。”这样一来,Pay也算是银联“云闪付”的帮手了。Pay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NFC移动支付的兴起。一旦苹果在国内的追随者走上“xx Pay”的路子,“云闪付”的未来值得期待。一些商家,比如麦当劳,也实现了无需密码、无需签名,便捷性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兴、华为都推出了自己的NFC移动支付产品,小米也刚刚拿到了支付牌照。Pay的到来,在国内NFC支付领域掀起了一股风潮。
如果说支付宝是银联“云闪付”在C端的“打手”,那么B端无疑就是2015年大热的互联网POS,在支付宝确定进入中国的同一天,银联还完成了与互联网POS提供商微智全景的合作,银联开启了移动支付从C端向B端的转型升级。
后记
2015年的移动支付并不算太让人意外,但也多姿多彩。丹麦成为全球首个“无现金”国家;可穿戴支付集体瞄准公共交通;它走向上市;银联、支付宝在菜市场惨败,但它已经超越了国界……从2015年的这些事件来看,移动支付的边界越来越大,赋予它的意义也越来越丰富,它的参与者紧密相连、步步为营,迈向2016年。来源:移动支付网。
你看到什么了
也许这正是其他人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