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摄影展《梅篇》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省文联、省新媒体集团主办,省摄影协会、省民间协会承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省民间协会、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 ...
300篇! ——文房四宝、徽剧、黄梅戏、界首三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赛琼碗、油布伞、淮河琴书、丰收锣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专题,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300篇!——80岁摄影师齐太平发表6篇解析“非遗”文章,每一篇都精彩纷呈;73岁摄影师张恒全发表9篇专题,荣获第一名。摄影记者、大学教授、退休职工、在校学生……活动激发摄影师广泛参与,用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智慧,描绘精彩的“非遗”,用文字讲好传承的故事。
300篇文章!——网络以300个专题、近7000张图片,每天发布5篇图文,助力“非遗”传承,传播文化自信!
300篇文章!……2019年8月18日
选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绩溪王爱君的徽墨世界
2009年,王爱军45岁,已在徽墨制作领域耕耘26年,同年6月,他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特殊荣誉。
1983年,王爱军高中毕业,受祖辈影响,他对徽墨制作这个“黑金世界”产生了兴趣,并考入当时的绩溪县文化用品厂工作,开启了神奇的“徽墨世界”。
在徽墨制作的大多数工序中,劳动很累、环境很恶劣、要求也很严格;在师承老师学习各种传统工艺的同时,王爱军也尝试了各种新的突破,即使在制墨行业一度低迷的时候,他依然潜心收藏徽墨典籍、老墨、老墨模,并研究古代制墨工艺和雕刻技法,探寻“绝活”,为王爱军日后的徽墨事业奠定了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继初选优质原料后,熏制工序是制墨过程中第二个重要步骤。为了得到优质的“烟”,需要很多技巧和禁忌,因此工作环境封闭、闷热、令人窒息。正如古人所说,“在吸烟室里点一支烟真是难,你会赤身裸体、气喘吁吁地去阴间。用尽灯里的油,耗尽所有的勇气,留下黑金永远闪耀。”
每一根墨棒都是由点燃灯芯产生的烟雾制成的。
烟灰的粒度应在1200-1500目之间。
炎热夏季,点烟车间更是闷热。
第三步是调胶。“烟灰”极轻极松,经过复杂工序清洗干净后筛入缸中,拌入煮好的胶水,再加入特定配方的药材调成墨泥。王爱军介绍,调胶工序也是秘制技艺之一,是制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温度适中,胶状粘度适中。
锅里有胶,身上有汗。古人云:“良药余香,徽墨历来为世人所尊崇。冰麝龙涎虽贵,杵工汗出真魂。”
搅拌墨泥的时候要细心。
每次手动混音都是一次挑战。
如何把墨泥搅拌均匀,需要长期积累的经验才能准确判断。
经过一番辛苦劳动,工匠笑呵呵地捧出了调配成功“墨泥”。
第四步是制墨。墨泥被送入制墨车间,放在保温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柔软度。制墨工匠会根据要求将墨泥从容器中取出,放在特制的木块上,用锤子反复捶打,一锤的重量在8至10公斤之间。每捶一下,车间里就会传来一阵又响又惊心动魄的声音。
每一块墨泥都要经过千百遍的捶击。
根据墨棒的模型要求,称量,放入模具中,压制成型。
第六个制作环节是烘干墨。一两墨烘干需6个月,二两墨烘干需一年左右。墨块越大,烘干时间越长。空气要保持恒温恒湿,墨块要防风、防晒、防火;应根据季节变化防止墨块开裂或发霉;应定期翻动墨块,防止变形;不同形状需采用不同的烘干方法。
定期检查。
批量干燥。
墨条从烘干车间出来,涂上蜡之后,就可以根据设计进入描金阶段,这算是第七个制作阶段了。当“乌金”被涂上五彩缤纷的色彩后,它的观赏价值便跃然眼前。王爱军说,从天然墨到人工墨,从书写工具到收藏品,如今徽墨已经上升到了收藏、把玩的审美层面。
画师正填龙画凤,仓佩石的杰作《龙飞凤舞》即将问世。
画家正在画松树和梅花。
技术人员再次检查。
绩溪胡开文墨汁有限公司生产的精美绝伦的“仓佩诗”已蜚声海内外,“仓佩诗”是胡开文墨汁有限公司的老品牌,清咸丰、同治年间,“仓佩诗”墨汁曾是皇家贡品,但在特殊时期一度失传。王爱军经过研发,让这一传统老品牌复活,并在业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新制《龙腾凤舞》墨对、胡适先生纪念墨、龙川纪念墨、九龙墨。
仓佩诗研制的珍贵墨品有“桐油漆烟”和“百年香墨”等。
“苍沛诗”研发的海外定制徽墨,风格异域,韵味独特。
仓佩石炼制的“什锦墨”,象征着松梅品格刚健、年年有余、青龙戏珠、万物和平平等等美好愿望。
仓佩石对描金大地墨加以创新、精心模仿,1915年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大地墨”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
王爱军的收藏室里收藏了大量明清以来名家的制墨书籍、契约、文献和墨模,其中墨模就有8000多对、1000多个品种,为徽墨的传承、创新和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光绪丁酉《楼云图》墨模。
《农耕收割》古法水墨模型,充满着劳动和生活气息,雕刻场景宏伟、忙碌、欢快。
珍贵的清代古墨。
胡开文油墨有限公司历史文献“胡开文一季油墨有限公司”1944年签订的股东协议。
《存古堂》历史文献,曹素功制墨经典全集。
绩溪胡开文墨业青年刻工全新创作的《陇川逸诗尚书坊》墨模。
专一、执着、专心钻研,通过认真分析历代点烟技术、探究传统技艺,王爱军历经36年的风风雨雨,创立了自己的“徽墨天地”。 创业之初,王爱军再次陷入新的思考。传统徽墨行业如何培育接班人,如何吸引优秀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王爱军正在检查制烟原材料——松柏。王爱军经常受邀到国内外的大学、博物馆等艺术殿堂讲学、交流。但只要回到油墨厂,他就会出现在生产第一线。
王爱军与徒弟们交流工作经验。
胡开文墨有限公司创始人胡天柱画像 胡天柱(1742—1808),安徽绩溪上庄人,本名胡政,字柱臣,号载凤,正是他在中国墨业史上的丰功伟绩,启发了绩溪人民在制墨工艺上的创造性,使绩溪墨业逐渐成为徽墨的新标杆、新品牌、新高度。
2006年,绩溪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绩溪县被授予“中国徽墨之乡”称号。目前,绩溪的墨业发展蓬勃,上庄胡开文墨厂、程文堂胡开文墨厂、胡开文德记墨厂等都在各自的领域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胡天柱的徽墨事业,成为王爱军新的使命,我们共同期待王爱军的“徽墨天地”更加精彩。
图:唐祖怀/文:陈忠平
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