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数据调查
今年初,一系列短视频应用迅速流行起来,在社交网站上发布自己拍摄的短视频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新潮流”。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共2009名受访者参与调查),49.1%的受访者每天观看短视频的时间超过半小时。
具体来看,37.9%的受访者每天浏览时间为30至60分钟,11.2%的受访者每天浏览时间超过60分钟;11.6%的受访者浏览时间少于15分钟,34.6%的受访者浏览时间为15至30分钟。
短视频吸引大量受众的主要原因是搞笑有趣(55.5%)、可以打发时间(42.9%)和可以教会很多生活“秘诀”(38.5%)。
66.3%的受访者曾将自己拍摄的短视频发布到网上,59.0%的受访者发现视频长度变短了,但人们在短视频上花费的时间却增加了。
受访者中,33.6%来自北上广等一线城市,43.4%来自二线城市,20.3%来自三四线城市,2.9%来自乡镇和农村。
其中,2000年以后出生的占比为1.2%,1990年以后出生的占比为25.6%,1980年以后出生的占比为50.6%,1970年以后出生的占比为16.9%,1960年以后出生的占比为3.9%,1950年以后出生的占比为1.5%。
-02- “低俗节目”、假货破坏行业生态
盲目模仿、低俗恶搞、色情内容……短视频逐渐成为网络新宠,其当下的内容生态也日益暴露出鱼龙混杂的弊端。不少网友吐槽:“低俗内容怎么也这么盛行?”
短视频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兼具碎片化的接收情景和感官内容形式两大特点,满足了受众填充闲暇时间或获得感官刺激的需求。
一些用户追求感官冲击,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低俗内容的传播,但短视频内容还是需要遵守法律规定,尊重公序良俗作为底线。
“为什么有时打开APP,总能看到一些低俗内容在显著位置?”不少网友对一些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分发机制提出质疑。
除了节目低俗之外,微商、假货泛滥也是短视频被广泛诟病的问题之一。
将红色液体倒入模具,插上塑料外管,脱模,一支“迪奥”口红就做好了。这是抖音上一则短视频的内容,抖音、快手等平台上还有不少类似的视频,有的甚至上了首页推荐。
此外,假冒名表、奢侈品也十分猖獗,很多都是明码标价的。
“南有抖音,北有快手”,视频软件原本定位是用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但却逃不出微商的“魔爪”,成为制假者和卖家展示假冒化妆品、仿冒奢侈品、拼命销售的舞台。
这些“三无”产品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在视频中赤裸裸地展示“名牌产品”的生产方式,是典型的制假售假行为,不仅严重侵犯正规生产企业的权益,还将制假手段和渠道传播给观众。
对此,有短视频工作人员表示,将继续完善审核处罚机制,只要违反相关法律,平台将对用户进行严厉处理。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情况是,短视频平台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在首页推荐一些造假者和卖家,这样赚钱的就是造假者和卖家,而消费者的权益则被牺牲了。
-03- 当你“看”短视频时,你在“看”什么?
在大多数热门短视频应用中,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拍摄的短视频,买菜做饭、运动训练、舞蹈教学、家庭聚会……任何内容都可以“搬”到网上,被陌生人“观看”。
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应用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抖音产品经理曾表示:“抖音85%的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主力网红和用户基本都是95后甚至00后。”
有人喜欢,有人觉得扭曲,其实更多的人是为了满足被理解、被认可的社会需求。
短视频领域的一个现象是,除了观看者之外,很多年轻人也会自发体验。当有人拍摄自己在某地购买商品或体验旅行的视频时,往往会引发观众的“跟风”。
例如,一些喜欢玩游戏的人在看到视频中有人使用某种“游戏工具”时,会立即购买并尝试。
有学者认为,1995年以后、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在物质相对富足的生活环境中长大,更加注重个性化兴趣爱好和对美感的追求,媒介习惯更加碎片化。
短视频的“个性、有趣”等特点恰恰满足了这一代人不喜欢从众、追求个性的特点,他们通过短视频的创作、分享满足了被理解、被认可的社交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可能比上一代人更加迫切。-04-你有多久没放下手机了?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2018年,互联网诞生已近50年,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另一方面,从“无图无真相”到短视频盛行,互联网“风景”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上瘾”。
现在短视频盛行,你放下手机多久了?
手机游戏、手机视频等各类软件“承包”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后台回复关键字“2017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即可下载完整报告)显示,2017年,短视频日活跃用户数达6300万,日使用量达7亿次。
“短视频是内容创业的下一个热点。”今日头条CEO张一鸣一年多前就表示。一年多过去,短视频品牌层出不穷,其中快手、抖音领衔,火山、西瓜、美拍等紧随其后。
朋友圈里,沉迷于短视频的人越来越多,上下班的地铁上、和朋友聚餐时、闲暇时光、睡觉前,手机牢牢地束缚着我们。
学者们表示,马克思把人的闲暇时间视为人全面发展和发挥创造力的条件,而网络时代,人们的闲暇时间充斥着光怪陆离、虚假不实的幻想,人们每天从接收终端上看到的东西大多毫无价值,却消耗了大量的闲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