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试点已进行近一年。
2020年4月16日,数字人民币在苏州相城区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在深圳、苏州、成都、雄安新区等地试点,覆盖线上线下交易场景,据悉第二批试点将新增上海、长沙、海南、青岛、大连、西安六座城市。
近日,上海六大国有银行开始接受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的申请,上海在低调测试数字人民币的同时,也在增添新的消费应用场景。
时代周刊记者走访了位于上海徐家汇商圈附近的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在其中一家银行登记了自己的姓名、手机号、手机制式,两天后就收到短信通知,申请获批——获得了数字人民币测试资格。
从《时代周刊》记者线上线下消费体验来看,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方式与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区别不大,不过使用数字人民币前需要先将银行卡上的钱转入数字货币钱包充值。消费时,只需要打开数字人民币App即可支付,即便没有网络条件,依然可以使用支付。
“消费场景多了,功能多了,用的人就多了,也更容易培养消费习惯。”北京社科院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高丽研究院助理教授王鹏对《时代周刊》记者说,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因此数字人民币的推广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单日最高消费:5000元
要使用数字人民币,首先必须安装数字人民币App。
以时代周刊记者获得交通银行测试资格为例,手机是安卓系统,直接点击短信里的链接按照提示下载,App安装完成后,就可以直接用手机号注册账号,开始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
但数字人民币钱包里本身没有钱。
记者体验数字人民币视频:谢江山、张宇
第二步,为账户充值,时代周报记者发现,充值流程不需要绑定银行卡,根据提示,可以选择任意一家六大银行的手机银行进行充值,页面会自动进入对应银行APP首页,输入账户密码即可进行转账。
当然绑定银行也是充值的另一种方式,实名认证、人脸识别之后就可以绑定对应的银行卡了。
有了数字人民币钱包里的钱,付款、收款就变得非常容易。
很多应用场景已经接受了数字人民币,比如上海南京东路地铁站,三台售卖零食、饮料的自动售货机都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
《时代周刊》记者选取其中一款饮品,除了微信、支付宝和银联闪付,屏幕上弹出支付页面,“数字人民币”选项紧随其后。点开该选项后,《时代周刊》记者同步打开数字人民币APP,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支付。使用流程与微信、支付宝等基本一致,方便快捷。
不过,并不是所有黑石售卖机都能接受数字人民币支付。“目前只是小范围测试”,售卖机客服人员告诉《时代周刊》记者,目前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售卖机主要分布在人民广场、南京东路、世纪大道等地铁站。
在线上使用与其他电子支付方式基本无区别,但使用有前提——需要在数字人民币APP的子钱包栏中打开相应的在线支付APP推送,并同意“免密码便捷支付”。
而这些支持数字人民币的线上软件也需要更新。
以京东为例,《时代周刊》记者在该平台购买书籍时,支付流程与平常无异,只是支付方式出现了“数字人民币”选项,勾选后即可支付。
时代周刊记者在体验了线上线下使用后发现,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方式与第三方支付基本一致,但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先给数字人民币钱包充值等,充值支付也有限额要求:数字钱包余额上限为2000元人民币,每日支付限额为5000元人民币,年度交易限额为100万元人民币。
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有支付限额,扫码支付或者绑定银行卡的支付限额不一样,但基本都在1万元以上。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数字人民币还有一大优势,就是提现自由。数字人民币是央行向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不支付利息,央行也不收取兑换流通服务费。平台还允许提现,并收取每笔提现金额0.1%的服务费。
不要泄露个人信息
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方式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基本一致,但安全性略高一些。
时代周刊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线上支付还是线下支付,均不存在数字人民币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线上支付采用“电子钱包”应用,任何平台都只能收款,并不能直接获取付款人个人信息。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此前表示,目前的支付工具,不管是银行卡还是微信、支付宝,都是和银行账户体系绑定的,银行开户是实名制,无法满足匿名性的需求,而数字人民币与银行账户松散耦合,从技术上可以实现小额匿名性。
此外,数字人民币的安全性还体现在App上。
时代周刊记者注意到,数字人民币APP内所有内容均无法截图,当时代周刊记者尝试截图时,APP会弹出“当前页面涉及隐私内容,不允许截图”的提示,阻止截图操作。
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场景不断丰富,但如何实现数字人民币的大规模普及和推广,特别是在民众养成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习惯的背景下,成为一大难题。
“就数字人民币在测试场景的应用而言,数字人民币的功能相对单一,使用场景也比较简单,使用前需要充值,这是一个相对繁琐的过程。”王鹏坦言,在使用功能上,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大多体现在支付领域,转账、结算等功能还未开通;在应用场景上,企业端的应用相对较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数字人民币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我们需要培育和孵化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习惯。”王鹏建议,上海应该采取政企合作的形式,提供红包补贴、优惠政策等,让更多人使用数字人民币。让更多的消费群体、商户、企业参与到数字人民币试点中来。“其次,要扩大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金融产品使用,这些都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平台来实现,让大家在更多的场景中用到。”
小华技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晓睿认为,数字人民币的大规模普及还是有挑战的,可以重心放在运营上,培养用户对数字人民币的习惯,留住用户。
对此,王鹏提出了一个建议——将数字人民币与日常的城市活动、城市建设内容结合起来,比如发行实体卡、纪念币等,让更新的内容和数字人民币试点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样很美好、很好玩,不仅让我参与到数字人民币试点中,还能和我的日常社交生活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