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室里都挂着手机袋,上课前必须上交手机。
付钱?还是不付钱?这是个问题。
这个新闻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两三年前就在各大高校出现过。
昨天又在广播里听到了重庆某高校教室放手机袋的消息,看得出来这个举措得到了不少高校的称赞。
有些学校要求学生自愿上交手机,有些学校则要求学生上交。
你怎么看呢?
今天我们来谈谈课程和手机。
据《劳动报》报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老师在讲台上埋头苦学,而学生却低头看手机。这句玩笑道出了课堂上的现状。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课堂中的“手机宅人”群体日益壮大。
查朋友圈、微博、QQ动态,甚至玩手游,炉石传说、王者荣耀……
为了让“放下手机族”抬起头来,各大高校想出了很多创新办法。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出台《上课使用手机管理规定》,规定学生上课玩手机,将被没收手机一个月。
武昌职业技术学院规定,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每次发现扣一分,直至扣完为止。
河南洛阳工学院工程管理系在教室第一排设置了手机存放袋,上课前将手机调成静音或关机状态后放入袋中,下课后取回。
…
这有效吗?
↑太原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 宁波工程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
我们来看看网上学生们的反应。
@圆脸妞的无聊日常 说道:其实浙江各大高校都有实行,但是我觉得效果不是很好,有的人即使不玩手机,也会睡觉、说话、做小动作,有时候还影响到别人,还是要看自我意识。
@衣袋穷:这个要看自觉,想学习的人完全没必要这么做,不努力也没用。
@:我们学校也有,不过现在只是装饰品。
@江苏师范大学微博协会:这是鼓励学生买两部手机的节奏吗?会不会带动周边手机店生意火爆?
…
这真的有效吗?
有学生表示,担心手机放在口袋里,如果手机丢了怎么办?如果家人有紧急联系我,而我又没有手机,该怎么办?
所以,有的同学给出了一些建议:可以买一台模型机,放在课堂上,真机则随身携带。
一些学生为了不让手机放在口袋里,还会带平板电脑来上课,因为“平板电脑太大,放不进手机口袋里”。
俗话说:“德越高,魔越高”。
学校里还有更狠的人——
教室里安装了信号干扰器。
手机瞬间变成砖头!
只需轻轻一按,手机信号就能被彻底屏蔽,这种高科技技术竟然掌握在老师手中,无疑让学生们“胆寒”。
这真的是个好主意吗?
必须承认,手机“入侵”大学课堂确实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冲击。
手机是什么?其实它只是一个工具。
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没有工具了。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漂亮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整容;
当我们感冒或者生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药。
其实,让自己变美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弹琴、下棋、写字、画画等;
懂药理学的医生会告诉你,你的感冒不能靠吃药来治愈。
在这个工具主义的时代,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变得工具化了。
马尔库塞告诉我们,我们都是“异化的”。
我们的时代出了问题。
我们距离工具越来越近,距离心却越来越远。
说实话,我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远低于周围人的平均水平。
因为我经常忘记带手机。
因为我经常听不到我的电话铃声。
因为经常隔一两天就看到短信、微信、QQ信息……
所以别人就说我的“机器质量”太差了!
幸亏我是个好人。
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工具吗?
真的不能放下手机吗?
有时,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给自己一个休息的时间。
于是,我放下手机,每天听一小时古典音乐。
于是,我每天放下手机,读一个小时我最喜欢的书。
我可以放下手机了。
你也可以放手。
“工具主义完全违背了大学教育和学术的理想”——冯翔,《木腿法官》
许多高校老师对于大学课堂中手机袋的使用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赞扬。
“一方面,教学是老师的劳动,老师的劳动成果应该得到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课堂上没有了各种手机铃声的干扰,学生也能提高课堂效率。”
“上课不玩手机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做的,养成这个习惯对我们大学生很有帮助,这样上课才能专心,认真学习。如果手机放在身边,我们总会下意识地拿起来。手机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帮手。”
…
这些老师说的都有道理,但是他们忘记了一件事:我们这里说的“学生”是“大学生”。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从法律角度来说,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手机包管理模式是否将大学生视为“未成年人”?
有人说,大学生确实自控力较差,需要用手机袋。
那么,作为资深“成人”教师、家长,在公司开年会的时候,我们是否“玩手机”?在领导做年度总结的时候,我们又有多少不是“低头看手机”呢?
学生们上交手机,看似是“复活”的标志,但很多时候,学生们只带了“仙体”,却没带“元神”。睡觉、偷懒、窃窃私语,都是打发时间的方式。传统方式重新焕发生机,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因此,谈到大学课堂上使用手机的问题,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手机”。
而是“教室”。
大学的课程绝对不应该是简单重复的死记硬背。
我们搞高考应试教育12年了,是时候换菜单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教学?
为什么手机这样的工具不可以在课堂上使用?
比如有的同学用手机给课件拍照或者录音,方便高效,也不用因为记笔记而错过老师的想法,如果手机被收起来了,还怎么拍照呢?
比如微信扫码签到,显然信息化可以让我们省去很多点名的时间,尤其是上百人的公开课,为什么不去用呢?
比如,传统课堂上有多少学生会举手回答问题?即便是随机让学生站起来点名回答,一堂课能“赢”多少学生?大屏弹幕的存在,让课堂上的问题和答案无处不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何乐而不为呢?
网络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微课、慕课、教学手机APP等在线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深受学生的喜爱,我们怎能对此视而不见呢?
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服务工具。
工具是为我们服务的!
手机“入侵”课堂并不一定是坏事。
因为这让我们意识到“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再受学生欢迎了。
因为这又把老师们带回到作为一名老师的最初话题——如何教好课?
现在很多大学的课程从头到尾都写着四个字:“形式主义”。
选课只是一种形式,为了修满学分,我不得不选一些我不喜欢的课程。
在课堂上,这只是一种形式。为了完成学分,每次我坐在教室里,我都希望被叫“到”;
考试只是形式,为了保证通过率,考试难度不能太大。
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已引起各大高校的警惕。
学校开始抛弃一切形式主义的考试,创造一种具有紧迫感的学习氛围。
老师们开始思考如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改变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迎合学生的当代需求。
辅导员开始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学生们端正学习态度。
这条路径被称为“反向压力”。
由于现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存在,很多高校在管理上重科研轻教学,教师为了晋升,往往会重科研,轻教学。
大学的首要使命应该是教书育人,学生应该是大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的核心!
换个角度聊聊这波高校“手机包”事件
- 法律。
如果强制学生上交手机,是否会侵犯他们的自由?
从物权法角度看,这是否侵犯了学生对手机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当然,大多数大学的原则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制的。
那么,即便学生主动上交手机,如果手机丢失,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学院,彼此都不认识,也有可能拿错手机,甚至丢失,老师要承担责任吗?
因为手机上交之后,学生和老师或者学校之间就产生了保管合同,这是一种债权,是一种法律行为,会产生法律后果。
那么,我们的老师是否还有额外的责任,即保管手机?
我们来看上述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关于没收手机一个月的规定。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没收”。
学校有这样的权力吗?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在行政法上,有一类行政处罚叫“没收非法财物”,可以没收,这是行政机关才有的行政权力。
在刑法中,还有一类刑事处罚叫“没收财产”,可以没收,这是只有法院才有的司法权。
那么学校的“没收”权利从何而来?
不管是行政权还是司法权,赋予一个机构相应的国家公权力都要在法律法规中有明确的规定。按照我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大学只有一项行政权,就是授予学位。
大学在行政法上可以是行政法人,即所谓的“授权机构”,但是这种授权仅限于学位管理。
我们必须全面“依法治国”!
谈法律太严肃了。
来说说感受吧。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堂上,投入到知识上,投入到一门课程上,投入到一门学科上。
当我们真正爱上一门课程或一门学科时,无论问题有多难,都无法阻止我们无畏的求知欲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关注课程设计和关注教学质量。
当我们真正爱上一份工作的时候,无论工作有多苦多累,我们都会感到很充实,很享受!
无论你是否有手机口袋都没关系。
手机就在那儿,交不交都没关系。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课堂。
包括学生如何对待班级,老师如何对待班级。
“千人团结,则有千人之力;万人分裂,则无用”。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赖于我们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