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全景》报道,央行昨日发布公告,对首批获得“支付许可证”的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续发牌照5年。所谓非银行支付,就是我们平时使用的银联、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又称第三方支付。去年,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的资金超过20万亿元。
按照规定,这些公司的“支付牌照”今年5月就已到期,近3个月来,它们一直处于无证经营状态。加上此次续牌的27家公司,未来两个月内,第二批、第三批牌照即将到期的200余家公司也将面临续牌。此次续牌为何被推迟?第三方支付平台未来的监管走向又将如何?
为何许可证换发结果延迟三个月公布?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范双文解释,这是因为相关工作涉及机构较多,对换发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反复论证,使相关工作方案更加稳健、更具操作性。
虽然根据公告,首批27张支付牌照已获续期,成功告别了为期三个月的“裸奔”,但记者注意到,部分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被“瘦身”。例如,汇付天下旗下的易宝支付、汇付数据已在部分省份停止开展银行卡收单业务,财付通、快钱、银盛支付等则主动终止固网支付业务。对此,范双文解释:第一类是合规意识不强、风险意识不强,在业务过程中存在占用、挪用、借贷客户备付金等违规行为,如2014年爆发的预授权事件,涉案主要机构的业务范围被缩减;另一类主要是在核准业务上没有实际开展业务,或者停止做相关业务两年以上的机构。例如固网业务和预付卡受理,因为其在实践中需求不足。 本部分内容主要立足于制度的积极运用。
记者注意到,尽管7月底央行刚刚开出了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接口、通过非客户备付金账户存转客户备付金的罚单,但银联商务、通联支付所持有的牌照仍处于续期状态。对此,范双文表示:第一,续期工作不同于行政处罚,续期会考虑这些情况,但不会作为唯一依据;第二,支付服务市场规范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牌照发放才五年,很多机构也属于新兴机构,合规意识有待逐步加强;第三,避免对市场造成比较大的冲击,特别是这些机构规模也比较大,直接退出市场一般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按照“五年有效期”规定,今年还有两批支付牌照面临续期考验。在第一批续期结果公布之前,业内普遍预期未来会有部分机构续期失败、失去牌照。虽然第一批结果显示续期失败的情况尚未出现,但业内人士表示,不排除后续批次中部分机构退出市场,因为目前五批270家持牌机构中,有相当一部分业务实际上并未发展起来。先锋支付CEO刘刚介绍,总共发放了270张左右的牌照,这270张牌照实际发展起来的业务很不均衡。有的发展的很好,包括在信息安全、系统建设等方面,投入很大;有的机构可能因为业务原因或者公司战略原因,没有把整个业务都发展起来;还有的机构在做一些灰色业务或者稍微违法的业务,因此不同机构的发展程度和规模完全不一样。
在公告中,央行确实重申,若支付机构在许可证有效期内未开展经营,或其支付业务大幅萎缩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停止经营,人民银行将以续期为契机,审查该机构是否继续具备经营支付业务资格、所从事的支付业务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审慎作出续期决定。对于部分同属一个集团或股权重叠的支付机构,央行表示将对其业务范围进行整合。整合后,存续机构将持有许可证,合并后机构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将相应注销。
此外,央行还表示,原则上一段时间内不再批准任何新的机构,工作重点将放在规范引导存量机构、化解风险上,底线是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也就是说,现有的270家牌照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阵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员数量只会减少,不会增加。这无疑会让这些牌照更加稀缺。
8月11日,连续两年亏损、年营收仅几百万元的讯联智付,以3-3.8亿元的高价出售了90%的股份,买家正是被称为证券版“银联”的正通股份。讯联智付所持有的支付牌照,或许是最大的看点。近年来,支付牌照无疑成为资本竞争的抢手货。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助理所长杨涛表示:支付越来越不只是支付本身,它已经逐渐成为这一商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支付这样的渠道,可以配置更多的金融和非金融业务。因此,它会积极通过并购或其他方式获得这样的牌照。关键在于优胜劣汰的思路,未来能否通过牌照续发逐步落地。
对此,央行表示,支持有资金实力、资源优势、技术能力、合规意识、发展前景好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快发展,但坚决制止倒卖支付业务牌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