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的朋友圈被一条消息刷屏:浦东法院2015年受理各类案件11万余件,位居全国基层法院之首!这惊人的数字让我不禁感叹,但张斌院长却告诉我们:虽然“案多人少”,但“案大比天大”!满足群众的司法需求,是浦东人民的共同追求。值此“3.15”到来之际,我们也为您带来权益保护的温馨提醒。
“网络消费”已经成为当今主流消费方式。金融便利时代,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各种消费诈骗。浦东法院每年受理此类诈骗案件上万件,因使用银行卡、信用卡不慎被骗的案件尤为突出。看看,80后蒋女士就遇到这样的事……
蒋女士在网上申请了A银行的一张信用卡,但从未用该卡进行过网上支付或交易。在她联系客服表达提高信用额度的愿望后,连续三天接到自称是A银行客服的电话,称可以通过刷积分的方式帮她提高信用额度,需要蒋女士提供手机上收到的实时动态密码。蒋女士信以为真,没有仔细看银行的提醒短信,就把动态密码全部告诉了对方。三天时间,她的信用卡通过网上交易被骗子刷了2万多元。
【A银行发送的实时动态码验证短信内容】
【A银行发送的消费提醒短信内容】
原来,为了方便用户,部分信用卡在首次网上支付时可以同时开通网上支付功能,诈骗分子正是利用这一漏洞,偷偷开通了蒋女士信用卡的网上支付功能,并进行了多次盗刷购物。
初读此案例时,我也曾疑惑:蒋女士为何连续三天被骗子“牵着鼻子走”?甚至对交易后银行发来的消费提醒信息置之不理?!带着疑惑,我进行了一番询问,并为您献上温馨提醒。
实现
小心识别银行客服电话号码并仔细阅读银行短信
国内各大银行的客服热线都是以95开头的5位数字。据小编了解,如果银行以这个客服电话给你打电话,你手机上显示的号码只有5位数字,没有“,”等附加区号。经过小编的实验,这类电话直接回拨和直接拨号效果一样,都确实能接通官方客服热线,这也是人们容易受骗的原因之一。这类号码确实欺骗性很强,就连本案中80后蒋女士也放松了警惕。中老年持卡人更要谨慎。
信息时代,信息的繁杂的确让人心烦,但银行的提示信息事关您的切身利益,请务必耐心、全面地阅读,包括验证码信息、提示信息、消费信息等,如有疑问“三问三答”,及时拨打官方客服热线,避免“割肉之痛”。
第二次启蒙
信用额度提升和信用卡积分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信用卡积分体现持卡人的消费,是银行为促进持卡人消费而设计的一种积分,通常可以兑换银行提供的各种商品,也可以说是银行回馈持卡人的一种方式。
信用额度的提升一般由银行定期进行调整,且多受系统控制,该系统根据持卡人的消费习惯或持卡人新的财务证据,按照既定程序增加信用额度。
说得通俗一点,上述两种制度也都是银行的营销模式,银行的初衷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持卡人,吸纳更多的资金流。上述案件中所谓的“刷积分提高额度”模式,只不过是骗子为获取实时动态密码而编造的借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银行若使用这种伎俩,很容易流失客户群。本案诈骗之所以能得逞,就是因为诈骗手段刚好击中了蒋女士在相关金融知识方面的“盲点”。
三个启示
了解快捷支付及“无合约网上支付”,妥善保管您的资料及动态密码
快捷支付,无需开通网银,购买商品时只需提供卡号、账户名、手机号等信息,银行核实手机号正确性后,会向用户手机号发送动态密码,正确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
网上支付功能是网上银行众多功能之一,一般需要客户主动签订合同才能获得。但在实际电商操作中,银行为了给客户提供便利,往往会提供“无合同网上支付”服务:银行系统自动将网上支付合同与首次支付交易合并。具体来说,客户首次进行网上支付时,会弹出开通网上支付的同意信息,客户核对无误后,通过同一动态密码同时完成网上支付合同和网上支付功能的开通。
“动态密码”是本案中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银行在短信发送动态密码时,一定会告知“凡索要动态密码者,均为诈骗分子,请勿泄露”。请记住,“任何人”也包括银行客服。
纵观各类涉及银行卡的网络盗窃或诈骗案件,其实,只要保护好自己的重要信息——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卡有效期、卡安全码以及手机上收到的动态密码或确认码,犯罪分子任何花哨的“远程窃取”手段都不会得逞。
希望以上这些小建议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减轻我们的工作压力只是一句玩笑话,维护大家的合法权益才是我们真正的初衷和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