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的传统艺术整活儿:道士演奏哆啦 A 梦主题曲,还有更多惊喜等你来

2024-08-10
来源:网络整理

最近在抖音上总看到一些让我有“DNA混淆”的感觉的东西。

比如下面这个视频,乍一看,是四位道士手持传统乐器,演奏着音乐,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凌霄仙宫的形象。

〓图片来源:、天津道乐团

点开声音一看,发现是一首道教音乐版的《多啦 A 梦主题曲》,瞬间感觉仙宫之中站着一位“多啦 A 梦多宝天尊”,面前的香炉里盛满了铜锣烧。

〓图片来源:、天津道乐团

是的,如今在抖音上,各种传统艺术正通过“搞事情”的方式焕发新生:有人用唢呐吹奏电子音乐,有人用水墨画进行二次元绘画,有人用传统腹语为变形金刚配音……

而在今年的“2023抖音奇妙夜”上,一档名为《打磨雕琢》的节目,将传统元素进行非常有创意的混搭。

磨砺、雕刻、论道

用一句话概括,这档节目是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的“华山论剑”,是一场民间传承技艺的“江湖论谈”。

开场一幕,鸟鸣声随处可闻,此起彼伏,营造出一幅森林景象。但舞台上只有一个人、一个话筒,万千种声音,全都出自他那张巧夺天工的嘴巴。

演出在腹语艺人方浩然的独唱开场下正式开始。

舞台两侧各有一名乐师,一人手执古筝,一人手执笛子,一前一后地演奏,谁也不服输。古筝声近在咫尺,笛声高亢飘渺。一天一地的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一时难分胜负。

随后,中国元素融入其中,雄浑的中国鼓点响起,清脆的唢呐声响彻云霄。

在众多器乐的纠缠中,两名手持武器的武士走上舞台,在刀光剑影中来回厮杀,在节奏的音符配合下较量。

最后,一曲终,打斗结束,双方鞠躬离去,留给观众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武林世界。

“磨砻雕切”四字出自王安石《进说》,意为互相磨砺、互相借鉴,不断提高。

这场演出中,每一位演员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佼佼者:

女武术家张汉良7岁习武,家人“武器比口红还多”;演奏古筝的李杨冠宇4岁学习古筝,现任中央音乐学院教师;演奏唢呐的晓楠,将“传统民乐”与电子舞曲相结合,让唢呐成为“潮乐器”……

〓图片来源:抖音,韩良老师

而让这些大牌明星在同一个舞台上通过比赛呈现一场精彩的表演,最终表达的也是不同的技能,在竞争中提高,在交织中成长。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其实只要你常看现在的抖音直播就会发现,《磨砺与雕琢》这档节目与其说是一次新鲜的混搭尝试,不如说是一场对当下曲艺直播PK的汇报演出。

高山流水,拿着话筒PK

长期以来,要想让直播间PK得有趣,首先话筒上的主播要“有才”,其次主播们要能“群策群力”,产生“1+1>2”的互动效果。

至于前者,凡是搞传统艺术的老师都不怕,毕竟他们在进军抖音前都有着独门绝技,并致力于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女战士”张汉良想让更多人看到酷炫的中华武术、弹奏古筝的李杨冠宇想通过短视频普及民乐、演奏唢呐的晓楠想抓住机遇实现国乐复兴……

那么如何才能在直播中普及传统技艺并保证节目的有效性呢?

有的老师选择走“复古路线”——把以前的“文化”形式转移到直播平台。

飞花令原本是古代流行的一种饮酒游戏,文人为了取乐,进行一种根据固定关键词进行的连环诗游戏。

这个夏天,四位朗诵主播齐聚抖音直播间,以《飞花令》为载体,相互比拼,重现了文人雅士共同吟诗的场景。结合当时热播的电影《三万里长安》,让无数观众感受到了盛唐诗歌文化的冲击。

当时的直播间里,很多网友都忍不住加入诗歌连环画的行列,还有人感叹“抖音就应该这样”。

同样,吴琼、梅元君两位大师,也将现实生活中的戏曲比赛搬到了数字空间,现场PK演唱《孟姜女》选段。

两人唱腔合一、相互尊重,高水准的对决让观看直播的观众惊呼“神仙打架”、“今天赚大了”。

抖音麦克风怎么使用_抖音麦克风什么意思_抖音连麦怎么搞

有些主播选择重现旧经典,而有些主播则决定彻底采用混搭风格。

日前,一段“二胡与大提琴PK”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

在直播间两位音乐老师的演奏下,东西方两种音调交织在一起,仿佛在告诉对方“只有你能懂我的忧伤”。

同样还有一位60多岁白发老者,在直播间里用自己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与一位20多岁女孩掌握的古筝技巧较量。

一老一少、一中一外,联袂演绎一首《兰亭序》,网友评论“所谓合奏表演,不过如此。”

此外,抖音上还有“钢琴vs琵琶”“小提琴vs古筝”等一系列混合PK直播,将两种相隔半个世界的音乐形式以对决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极其新鲜的视听体验。

不管是中西合璧,还是经典再现,其实质都是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互相切磋技艺。

这种交流的魅力可以说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文化基因中。

互相搏击、互相竞争,是一个延续的传统。如果你纵观中国文化艺术史,就会发现,虽然形式和载体一直在变化,但“PK搏击”的文化竞技精神,可以说自古以来就存在,并流传至今。

不论是音乐、棋类、书法、绘画,还是诗歌、歌曲,前人都可以借用它们来互相学习,表达“情”。

再往前追溯,唐代诗人喜欢以“送别会”为名,聚集在全国各地的驿站、客栈,进行诗歌竞赛、切磋技艺。

如唐顺宗永贞年间,刘禹锡被贬,路过韩愈所在的江陵,韩愈写了《岳阳楼送窦思之》一诗请刘禹锡欣赏,并坚持要刘禹锡以“应诗”应和,以与自己较劲。

再说近些年,河南电视台从1994年开始播出的京剧《梨园春》,就是一档在全国范围内选拔观众,邀请他们通过电视比试演戏的节目。

十多年来,该节目已培养出上百位“梨园春冠军”,在唱腔、形体比拼中,我们看到了戏曲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在如今自媒体、直播盛行的时代,民间技艺的交流从办公桌、电视机,转移到了连接抖音的直播间。

这一改变可以说让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真正地“回归到人民群众”了。

因为在直播间的PK中,没有死板的资历制度,也没有枯燥的专业评论,只有因为兴趣和热情而点进来的观众,唯一的问题是“你的天赋够不够好”。

比如在那些戏曲现场PK中,经常会看到几位专业演员轮流唱歌。

为了比拼实力,演员们纷纷亮出自己的招牌歌曲,不仅演员们唱得津津有味,观众们也看得津津有味,纷纷赞叹“都是高手中的高手”、“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真正的高品质PK”。

正如河南省海宣池曲剧院院长周少军接受采访时所说,在抖音上“只要你足够优秀,就永远会被人们看到”。

而在“琵琶VS二胡”、“古筝VS钢琴”的跨界现场PK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些“百家争鸣”的碰撞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俗话说,没有唢呐高亢激昂的音色,就不能衬托出古筝悠扬婉转的音色;没有来自欧洲大陆的大提琴低沉忧伤的音色,又怎能衬托出二胡独特的东方哀愁?

因此,“只有经历过跨国界的比较,才能真正、完整地感受到一件艺术品的魅力”。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而且一场传统乐器的直播只能吸引特定的受众,而一群传统乐器在直播间一起PK,相当于把所有的观众都联系在了一起,让大家看到了一幅叫做中华传统文化的画卷,给人一种全新的正能量审美体验。

正如不少观众在评论区感叹,这些传统艺术的现场PK中,没有打斗,没有胆怯,只有纯粹的技艺切磋,没有针锋相对的敌对,只有“山河故人”的相互欣赏和切磋。

对于传统艺术传承者来说,所谓的网络PK,并非是单纯的对抗,而是一种“以武会友”、“以文沟通心”的共同成长。

因此,直播间投票的胜负最终只是形式而已,观众在这场PK中真正收获的是对文化的领悟、对艺术的修养。

用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曾的话来说,作为PK直播的观众,“我们不但获得了一种有趣的娱乐方式,更增强了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与忠诚”。

这或许是古典传统艺术遇见现代直播PK所能激发出的最奇妙的化学反应。

凤凰公众号读者群正在招募中!

如果您想获得我们提供的专属优惠和礼物;

与我们互动,讨论热门话题;

对凤凰公众号发表任何意见或建议...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群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