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志
来源| 「ID:」
美图秀秀最近在日本非常火爆,其将自拍变成漫画的功能让它成为了日本下载量最大的应用。
我们对自拍滤镜已经习以为常,猫耳、红腮、猪鼻子等滤镜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而且用起来也十分熟练,仿佛这些东西真的长在我们脸上一样。
现在,普通的滤镜已经不足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了。必须有动漫脸或者更硬核的东西。比如我看到了一个名为“人类进化史”的滤镜——
你最初是一条鱼,游走于银河系。在你如光一般的旅程中,你迅速变成了猴子、猿猴、原始人、人类,最后化为宇宙中的灰烬。朋友们,短短几秒钟意义非凡。
图片来源:B站up主@辣辣pony
“人类进化史”滤镜让我想起了社交平台上无数次遇到的柠檬头、长西瓜,它们好奇怪,但人们也渴望用它们来代替自己的脸。
其实叫它们“滤镜”有点不公平,如今面对这些需要借助PS、AE、3D建模工具等大软件包才能制作的拍摄道具,我们需要恭敬地称呼它们为:特效。
以前我打开抖音,看到的都是帅哥美女,用滤镜美化自己的形象。但现在,我上下滚动,看到的要么是酒窝脸,要么是熊妆。
为什么现在我们喜欢用“怪异特效”自拍?这些奇怪的“怪异特效”是谁制作的?
特效师已经成佛了
特效艺术家可能是最先察觉到用户偏好变化的一群人。
特效艺术家“61”发现:“以前大家喜欢扮演化着漂亮妆容的角色,现在喜欢扮演滑稽、有趣的角色。”
2021年初,她无意中看到“了解抖音特效师”的广告,随后就开始自己做特效,一开始她没想过能赚到钱,直到收到定金的短信。
61说得对,美妆在滤镜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已久,毕竟滤镜就是因为人们想让自己看起来更漂亮才诞生的。
2009年,“美图大师”更名为“美图秀秀”,东亚巫师开始成名之路。2011年初,美图秀秀APP在智能手机上线。足够简单的操作、足够丰富的滤镜、足够强大的功能,让美图秀秀趁着手机自拍的新时代,引领了当时的人像美颜风潮。
这期间,2010年10月上线,这款集特效滤镜、图片分享于一体的APP,标志着全球范围内滤镜时代的到来。
滤镜应用的发展极其迅速,2011 年 7 月,(当时名为)也上线了,当时上面分享的照片和视频只有一些简单的滤镜、花语和小涂鸦,相比滤镜,更吸引人的是“阅后即焚”的临时性。
直到2015年,“AR”才面世,利用AR技术将3D渲染元素融入到摄像机画面中,强调互动性的AR特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美颜”几乎成了手机镜头的出厂设置,凡是涉及拍照的APP都有美颜功能——除非像国外那么火爆,主打“原图直出,无滤镜”——尖脸大眼就成了默认设置。
而AR特效则承担起创新的重任,力争多吸引用户注意力几秒钟。
皮克斯于去年六月推出
这是特效艺术家的工作。
对于特效艺术家来说,赚钱似乎并不难。
其实,只要下载安装抖音开发的开放特效平台,就有现金奖励——但提现就没有那么简单直接了:如果分别安装电脑版和手机版软件,各可获得30元奖励,但提现则要从130元起。
8月底开始为抖音制作特效的阿咪告诉我,她刚入行的时候门槛还是100元,“也就是说随便赚100元没问题,但还是得一直做下去,而且特效做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提现。”
“等级特效”是特效师的“行话”之一,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根据特效的使用频率来划分等级,如果上线后30天内能达到150万次,就是S级特效,能获得奖励金额1000元。S级以下还有A+、A、B+、B等9个等级,最低的G级代表使用频率达到300次,能获得10元奖励。
“面板”是另一个“行话”,相当于“推荐位”,也就是用户在准备拍摄抖音视频时,选择“特效”会出现的候选,能不能上这个“面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效能不能评分、能评分到什么程度。
被选入评审团本身也能带来一定的福利。
想赚奖金但不知道制作什么特效?
没关系,平台每日更新“每日年轻用户最爱榜单”、“每日投稿排行榜”、“每日男女最爱榜单”,以及一长串精选特效,只需向右滑动,即可获得“全网热门话题”和“最高500元”话题礼包供你选择。
2020年,一位特效艺术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最耗时的步骤是前期的构思和寻找灵感,但现在可能不会再发生这种情况了。
但所有特效师都能看到平台推送的“热点”,想要抢占先机并不容易。
阿咪说起这件事就生气,前段时间她也跟风做了一个“熊儿萌妆”,但等了将近一天审核通过后就被拒了,理由是“特效有疑似侵权内容”。
但为什么别人这样做就不侵权呢?
她不服气,就截图发到有4924人的“答辩群”里争论,很快,被她改名为“熊萌妆”的特效就上线了。
不幸的是,“当我上网的时候,这种热度已经过去了”,她说。
《More 》也和熊二有些渊源,她表示自己是熊二仿妆特效的首创者,掀起了使用这种特效的潮流,但因为工作繁忙,她总是无法跟上潮流。
她告诉我,虽然她也会根据平台推送的“热点”寻找灵感,但“经常跟不上节奏”。她做过两个热点特效,但卡在审核环节,等她修改好再次提交时,别人做的特效已经上线了。
相比于努力博取关注,从此前媒体报道中了解到,“接商业单”或许能为特效师带来更多的收入。
2019年,抖音特效师白小白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接一个商业单就能赚到万元。
不过阿咪告诉我,只有少数“顶尖”的特效师才能接到商业订单。
她自己也曾接到过大学生委托做特效的生意,后来才知道,这是大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还要跟学生竞争呢。”她好笑又无奈。
但或许因为特效只是一份兼职,我采访的四位特效艺术家在“是否会爆红”的问题上,都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放轻松,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就好。
对他们来说,特效似乎更像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习到了新的技巧,也实现了自己的灵感,如果效果不错,那更是锦上添花。
社交平台离不开怪异的特效
当然,特效师并不是一个新职业,在“孵化”特效师方面,海外公司已经走在了的前面。
2019年,用户被允许上传AR滤镜作品。
同样是在这一年,18 岁的设计师 Ana 通过自己制作 30 个滤镜赚取了 4,000 多美元。
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被称为“数字艺术家”,因为厌倦了现成的滤镜,干脆自己制作滤镜,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更好地与他人互动。
这位德国女孩是当时最红的AR滤镜设计师。
她创作的“ ”滤镜在抖音上爆红,已有超过2亿人使用。每个人都喜欢那层薄薄的透明彩色镭射膜覆盖在脸上。光影随着头部的运动不断流动,极其逼真、科幻。
打造这款滤镜的初衷,在于如今这个“网红时代”,人造美颜已经深入人心,既然如此,不如打造一个最超现实、最不讲道理的滤镜。
2017年12月,它为有兴趣且拥有创建AR滤镜技术的用户建立了开放特效平台Lens。
不过,她的赚钱方式是将自己制作的滤镜组合起来,以 49 美元的价格在网上打包出售。她得到了 等大品牌的赏识,这些品牌为他们制作了具有品牌推广意义的滤镜。她还设计虚拟服装并拍卖。2 亿次的使用量让她名声大噪,但似乎并没有带来直接收入。
至于Lens,除了提供创作工具之外,有时也会充当创作者与有需要的品牌、公司之间的桥梁。
相比之下,抖音借助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优势,构建了层层激励、层层引导的“体系”,吸引了大量年轻人为其打工,甚至相互竞争。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在安装了两个客户端,试用平台自带的模板,提交了一幅花了三分钟制作的《徐半夏仿妆》特效后,累计收入已经90元了。连我这种毫无绘画基础的人,更别说是新手了,都在心里想:“何不再试一次?万一能赚到这130元呢?”
但“六一”告诉我,赚钱没那么容易:“去年上半年的奖励机制比现在容易多了,以前只要你做得多,就一定能拿到好成绩,但现在你必须人气高,用户多,才能拿到奖励。”
现在最受欢迎的无疑是互动性强、玩起来有趣的特效。
以今日平台推送的精品特效《恐龙卡丁车》为例,该特效需要用户左右转动头部来控制卡丁车的行驶方向,当车子撞到金币时即可获得积分。
当然,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沉浸感和强互动性。玩法类似的《小学数学测试》荣登今日“青少年用户最爱榜”榜首。这款特效还融入了一根长长的西瓜,可以说是buff满满。
除了抖音,快手也在发力,其旗下的碧阳特效开放平台在2021年推出2.0版本,其中的特效被称为“魔法手表”和魔法表情。
平台为什么要如此细化规则和机制,来激励创作者创作特效?
要知道,特效已经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很多时候它就是内容本身。
“爆款特效”将会成为一个又一个的“财富密码”,给平台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
母公司Snap的CFO曾透露,AR滤镜是吸引流量的最大功臣,1300万日活跃用户中,有700万到900万人是为了AR滤镜打开APP。
抖音进一步把这些被特效吸引的用户定位为“年轻人”。
阿咪告诉我,用户太复杂,不同群体的画像不一样,中老年用户喜欢节日边框,年轻人则更喜欢“做做样子”的3D特效。
该平台还鼓励特效艺术家迎合年轻人的喜好。
在开放特效平台的激励规则中,有一项是“年轻人额外收入”,其详细内容是:“为鼓励特效艺术家创作年轻人喜欢的特效,平台将根据创作特效的年轻人投稿数量,给予额外的现金奖励!”
每个特效下方还分别标注了“基本收入”和“年轻人收入”。
然而,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多大岁数才算是年轻人?
这个标准平台并没有明说,大概就像一个应用能不能过审、能不能上“榜”一样,属于黑盒算法。
谁在使用它?最好问谁没使用它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算是“年轻人”,但我不得不承认,3D特效重新点燃了我对自拍应用的热情。
不只是我一个人,随便在哪个视频网站搜索一下,都会看到“诡异特效”“地狱特效”帮助无数博主解决了选题难题,给无数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和笑声。
“六一”觉得大家的生活压力普遍增大,需要释放和倾诉,“也许一个特效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很多网友看了有共鸣,看了多次之后也会想用这个特效来发自己的日常生活。”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柠檬头”的用户,他安全地躲在一颗柠檬后面,头上盖着一片绿叶,只露出眼睛和嘴巴,用颤抖或尖锐的声音描述自己社交死亡的经历,极具同理心(和嘲讽)。
再看看垂头丧气的“长西瓜”,一出场画面,emo氛围就铺天盖地。
诡异的特效不再依赖于脸部,它为普通人提供了非常贴切的面具,一个普通人只要“学而用之”,开发出滤镜玩法,就能成为流量的起点,成为被抄袭模仿的对象。
“当你发布类似的内容时,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滤镜,这有助于你的视频获得算法的推荐。”作为一名资深的滤镜爱好者,25岁的美国女孩沃林发现,网红与滤镜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网红希望用滤镜拍出火爆的视频,滤镜则希望受到网红青睐,掀起全民模仿的狂欢。
因此这些视频的观看次数很容易就达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可以说这些诡异的特效实现了安迪·沃霍尔的断言:它们让每个人在15秒内成名。
特效除了可以缓解情绪、制造欢乐之外,也是一种宣传手段,对于影视剧、明星、品牌乃至城市都大有裨益。
例如抖音推出的AR技术,可以让建筑物在抖音短视频中动起来,不少用户专程前往打卡体验特效,西安钟楼、重庆洪崖洞、成都IFS、上海天空城市、北京三里屯是最受欢迎的五大地标建筑。
当然,最擅长推广的是品牌。
上述艺术家因设计具有未来感和科技感而被品牌邀请创作一款合作滤镜。
特效对于影视剧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2015年,“赞助镜头”( Lens)项目上线,帮助品牌设计用户自拍时使用的特效。二十世纪福克斯斥资75万美元为《史努比:花生漫画大电影》定制自拍特效。
快进到现在,试问那些痴迷《苍兰诀》的人,谁没有尝试过用特效把自己打扮成“大人”或者“小兰花”呢?
此前,在“韩剧雪中送炭”特效火爆之时,杨紫等明星也曾借用这一特效为自己的新剧进行宣传。
此前,在影史留下名字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与抖音合作,打造了与电影同名的特效,通过这个特效,360万人看到自己“穿越”到了上世纪80年代。
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流行的3D特效在形式和效果上与以往的美颜滤镜有很大区别,但它依然不失为用户表达自我,表达情绪、喜好、风格的一种方式。
单纯的“可爱”或“美貌”已经无法激起任何人的热情,温柔柔和的“伪素颜”不得不以“日常”的名义让人多看两眼,每年都会出现的“复古红唇”,也因为“徐半夏”的果断而获得了新的号召力。
从头像,到美图秀秀、B612、清颜相机,再到另类的“奇葩特效”,当第一批磨皮、瘦脸滤镜被嘲假、俗气时,在短视频时代,玩法和颜值的认可才是硬通货。
前段时间, 上流行一款“对称脸”滤镜,在镜头下,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脸部左右两侧被调整到完美对称。
同样,几个月前在上非常流行的一款名为“Zoom”的滤镜声称能够看到“你在别人眼中的样子”。
《纽约时报》对此的解释是,近年来我们面对面观察自己真实面孔的时间太少,因此特别痴迷于自己和他人脸上的细微变化。
什么样的滤镜能让你人气爆棚?
归根结底,流行的滤镜总是在回答两个问题:“我们希望看到什么样的自己”和“我们希望别人如何看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