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8日晚,泰顺县政协地域文化研究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温州廊桥文化学会等单位、组织联合举办了以“泰顺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沙龙,就泰顺乃至温州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话题展开探讨,当时沙龙在微信群“廊桥村”举办,主题沙龙的主要论据发表在2015年2月温州日报《瓯越·风土》第7版上。
时隔8年,2023年1月28日晚,“廊桥村”微信主题沙龙再度上线,主题定为“泰顺本土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依然受到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欢迎,以及泰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热心网友的热情关注。
回顾8年来泰顺本土文化和旅游的保护与发展,近期泰顺相关课题和成果颇多:泰顺廊桥—氡泉旅游度假区晋升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5月5日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长会议上,文化和旅游部将廊桥保护列入2023年全国文化旅游年度计划;除夕之夜,中国风舞蹈《定步桥》在春晚上热播,带来了以泰顺市水定步为灵感的舞蹈……
时隔8年,我们再次探讨泰顺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您有何感想?
本次讲座精选内容刊登于《温州日报》2023年1月30日第6版文旅专刊
让乡村回归人文气息
李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
对于泰顺最近突然兴起的旅游热潮,我其实还有另外的想法,比如廊桥上涌入大量游客的时候,是否应该打扰周边村民的安静生活?我觉得在中外文化旅游发展中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其实在早期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中,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就衰落了,我觉得这些问题正是我们以后发展旅游时需要注意的一点。
如果游客来到廊桥周边的古村落,我希望他们能够欣赏到村民和古村落非常自然地共存,而不是一个村民出来卖东西,然后游客进来的商业古村落,就像走在一条小商品街一样,其实我们可以把商业区建在离廊桥一公里、两公里、三公里的地方,但是当他们走进廊桥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感受到古村落的宁静和谐之美。
全面保护、深入探索、审慎发展
胡小莉(泰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挖掘与保护肯定是基础,留下珍贵的回忆和对过去的怀念,本身就意义重大。我们俗话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有价值,开发改造之后不一定还有价值。所以我一直反对过度开发当地的资源。当然对于古村落之类的,适当的保护与开发是必须的,否则古村落、古宅的抢救与保护就难以为继。
还有泰顺的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是当地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失传的民俗风情在泰顺还保留着,需要好好挖掘、好好保护。我一直说,来到泰顺,就能找到失传的时光。这或许是未来吸引城里人来泰顺的一个重要“卖点”。
对于泰顺的地方文化资源,我们的原则是充分保护、深度挖掘、审慎开发、大力弘扬。
打造泰顺可循环古村落社区
旭里熊(旭里民宿创始人)
徐里宣底社区,位于泰顺宣底古村落,是一次综合性社会建设,代表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社区建设实践,包括城乡居民新生活方式、城乡经济、城乡一体化等,社区循环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从800年历史的宣底古村落到宣底社区,这是一条很少有人为宣底走过的路。招募新村民、国际交流、产业孵化的下半场。
我们在社区里构建了两个体系,一个是商业体系,一个是社会价值体系,两个体系相辅相成,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觉得宣底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村落,也是一个有国际品质的村落。如果这样定位泰顺,我们需要有新的思维。
文物古迹里满满的泰顺故事
齐刚(温州大学历史系专职教师、瓯江特聘教授)
![]()
泰顺地方文化资源的主题特色和资源的系统分布与泰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我在整理廊桥资料时,特别留意了每座廊桥的海拔高度,发现明清时期廊桥的分布呈现出不同的高低差异,同时廊桥的历史不仅仅是技术的历史,更是山地开发的意义,所以,桥梁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历史。
我在最近对泰顺的研究中,提出了“桥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不仅包括老桥的修建者,还包括捐资修桥的家族,包括当地的精英和普通百姓。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廊桥,关注桥头堡。桥上的桥碑和粉色匾额,都写满了我们泰顺的故事。
“廊桥通海”是泰顺地方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钟小波(温州市廊桥文化研究会会长)
除了长期关注廊桥保护,我们廊桥学会近两年还联合发起了“廊桥通海”活动。2023年是廊桥项目实施的关键一年,目前温州肯恩大学新廊桥建设已准备就绪,美国肯恩大学项目也在逐步推进中。“廊桥通海”团队也在积极加强与其他海外高校的联系,筹备廊桥通海希腊行动、廊桥通海意大利行动、中非行动等。廊桥海外示范项目将在外事部门、公益组织的大力支持下,继续推动温州国际友好城市在欧洲、非洲等地的海外示范项目。这也是泰顺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土文化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薛一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一建议是联动外部机构,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结合收藏需求、生活需求、旅游需求,从作品创作、产品开发、衍生产品转化等角度,开展石雕、木偶头、木玩具等传统工艺项目的改造,开展一系列地方特色产品的研发,开展一系列衍生产品的转化生产。第二是策划实施文化体验项目。比如木拱桥的营造技艺是廊桥文化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打造技艺体验,让游客感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泰顺是木偶戏的故乡,我们有北宋几大木偶剧种,如果能引进水上木偶就更好了,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木偶戏的种类,也是一项备受瞩目的文化活动,能成为廊桥文化园的热点。三是建立“家乡情”机制。比如廊桥村人才济济,当年人们一提到泰顺就想到廊桥,一提到廊桥就想到泰顺,能形成这样的效应,离不开当年一大批参与本土文化保护的人们的共同努力。现在,我们要继续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各显神通,共同把泰顺本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根脉不能断,文化脉络不能断
张晓燕(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温州市投融资委员会委员)
我的建议:一要“本土化”,本土文化要“本土化”,本土气息不能在所谓的开发中被破坏,哪怕是每一棵草、每一棵树,都要珍惜、尊重,根脉不能断,脉不能断。一要“活”,文物要会说话,会讲故事,能和游客交流,才能活得长久。《石水溜梯》2023年春节期间火爆,底气就在于它200年的历史。土生土长在这里,它“活”在登上央视春晚的浙江原创舞蹈节《定步桥》里,也“活”在《定步龙》的“人海”里。个人建议,一定要保护好《石水定步》的原貌,在万桥之乡讲好《廊桥》和《琴桥》的故事。包括当地义桥“义翘”“忠勇”等民俗,打造步步高旅游生态,传承步步高文化遗产,并在适当时候举办高水平的“世界最长秦桥学术研讨会”,探讨“十水灵步”的建筑、美学、民俗、十二生肖、舞龙等文化现象。
太顺氏水丁步和丁步龙表演。
网友观点精选
@谈直却:库村、许里、袁州、大安……这些古村落每一个都很有意思,总觉得泰顺的古村落是开放的,乡村文化必然会与外界接轨、融合发展。过去,很多地方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过于急于追求“原生态”的静态形象:点起炊烟、牵着牛、划着竹筏、走在石板路上……但真正的本土文化本身是在变化中动态发展的,泰顺的乡村文化旅游亦是如此。
@林明军:一次性的游客蜂拥而至的去廊桥、石水顶步,不是好事,让有质量的游客安顿下来住上几日才是质量,花地目前做的很好,希望有更多好的项目在做。
@海沙:我觉得,泰顺这样一个自然的地方,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造一个“真”的品牌,真风景、真风情、真石头、真水……在这里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最真实的!
@郑乔乔:我觉得泰顺地域文化的保留与弘扬,是“文化与商业的共生”,是“文人、地方名人与村民的共生”,是“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的共生”。我们不可能绕着古村落转一圈,拍张照挂起来“参观”或者“打卡”,而是需要找到共存的思路和方法,让各自在关注某一“看点”的同时,有共同的情趣,让相关元素(在地居民、文化历史、现代生活、精神追求等)相互影响、相互丰富。
@赖立位民俗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顺民俗极其丰富多彩,是除了廊桥、定布之外,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元素。
@包雪梅泰顺县泗溪镇东溪河流域整体保护开发值得重视,从廊桥文化园到上院、玉岩村、百科湾村、九峰村、西递村,这里蕴藏着丰富多样的国家级保护传统民间文化,有令人陶醉的自然山水资源,有清澈蜿蜒的溪水和众多的自然景点,有重要的红热地资源,还有提线木偶、灯舞的传承和研究。基地有古道、古屋、古桥、古树、古村落,充分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现代化乡村版。如何全面有序地保护、开发、提升?好,需要重视。
@陶秋风泰顺下洪家访宴,下洪家访文化(孝文化)等诸多民俗文化可以深入挖掘。下洪民俗活动如农历七月十五的“抢佛头”,两层木架支撑着几只用米糕做成的巨大“佛手”,年轻人会组成几队,比赛“抢佛头”,里外围观者达三层之多,活动也十分惊险刺激,就像电影里的黄飞鸿舞狮一样,就像抢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