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至上弊端多,乱象频发引关注,如何衡量传播效果成关键

2024-08-23
来源:网络整理

衡量产品和服务的传播效果离不开必要的流量数据,然而流量至上主义的弊端以及由此引发的混乱也伴随着“流量加冕为王”。

——如何让交通经济重回正轨

流量经济背后,乱象丛生。 徐博力 摄

衡量产品和服务的传播效果离不开必要的流量数据,然而流量至上的弊端以及由此引发的乱象也随着“流量为王”而来,由于过度追求流量,只顾点击量,夸大销量和数据之风盛行,也引发了许多乱象甚至违法现象。

诡异惊悚的操作吸引流量

今年2月,一篇名为《华南海鲜市场供货商自白!揭露巨大黑幕!》的自媒体文章被广泛转发。无锡警方查明,这是一个利用自媒体账号制造、传播谣言的“网络喷子”团伙所为。这篇文章将2016年的一篇旧帖拼接篡改,更换内容,换上与疫情相关的标题,利用疫情传播谣言获取流量。警方已对涉案6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仍有2人在逃。自2019年9月以来,该团伙购买了70多个自媒体账号,虚构各种内容,通过发布“吸引眼球的文章”和“吸粉引流量”,获利约25万元,积累粉丝50多万。

此次事件并非个例,为了吸引流量,一些营销号、直播、视频经常试图标新立异,不少稀奇古怪、令人震惊的操作时不时被媒体曝光。

“大家赶紧下车,小心地雷!”2019年5月17日,地铁上下班高峰期间,广东深圳地铁7号线,突然有人大喊“赶紧下车”,惊恐的人群爆发骚乱,地铁运行被迫中断,地铁工作人员和警察随即疏散现场。后来警方查明,5名男子大喊大叫是为了拍摄一段短视频,5名男子因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至5年有期徒刑,缓刑3年。

两年前发生的“黄鳗门”事件,严重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污染了网络环境。2017年3月,某直播平台女主播为引人关注,发布“黄鳗门”视频,引起轩然大波。涉案女主播因犯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并处罚金五万元。

严厉的刑事处罚和随后的平台整顿,看似遏制了一些不择手段的直播主和视频制作者,但对流量的渴求,仍让各种边缘行为时有出现,为了吸引流量和粉丝,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自称“中国高空极限运动第一人”的花椒直播主播吴某,因拍摄大量高空极高危险性的攀岩视频而成为当红主播。但2017年11月8日,年仅26岁的吴某在长沙某楼内拍摄攀岩视频时不慎坠楼身亡。吴某家属随后将某直播平台告上法庭,法院判令该公司赔偿吴某母亲3万元。法院查明,该直播平台曾邀请吴某参加活动,某某拍摄了高空极高危险性的攀岩视频,并做了一些平台相关的宣传活动,并向吴某支付了费用。这种罔顾安全和社会影响的行为,自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流量欺诈已成为一个产业

2018年8月,当红明星蔡某某的一条微博被转发过亿,引发关注。一亿转发意味着每三个微博用户中就有一个转发了这条微博,其真实性值得怀疑。这起事件折射出互联网时代流量造假的一大表现形式:刷流量。

“流量”可以造假,早已是行业普遍现象和公开的秘密。刷流量就是通过自动化、人工的作弊手段,制造虚假的流量数字、创造流量神话,以吸引流量、引发眼球经济。比如通过操作软件或雇佣“喷子”来增加某部电影、电视剧在某平台的观看人数、某条微博的转发和点赞人数、某场直播的观看人数、某件商品的购买人数等。

假数据跟真数据能有多大差距?有媒体报道称,2019年1月,一名叫胡姓店主的店铺老板花10万元找了一位当红主播推广自己的商品,但半个小时只卖出了1144元的商品。胡先生后来发现,这位主播有100万粉丝,但活跃的只有6.8万。

2019年12月30日,微博之夜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经过技术跟踪和排查,发现微博之夜“KING&”榜单存在投票造假现象,决定对投票数据进行“去水”(剔除假票)。截至2020年1月6日,部分明星数据呈现断崖式下滑,一分钟内甚至跌了90多万票。

“我们看到的数据有多少是真实的?不同的数据很难一概而论。”一位业内人士说。不过,有些数据被夸大了90%也不足为奇,因为采购数据是这个行业的常态。

如果你在一些电商平台、搜索网站上搜索“流量”、“阅读量”、“转发评论”等关键词,就会跳出一大堆“数据维护”的小广告。

在一些群、论坛,“购买1万直播粉丝只需要几十块钱,当然这个价钱买的粉丝肯定只是数字,而且是‘死粉丝’。”该粉丝销售员表示,“也有人买人气值,也就是直播实时观看人数,也有人买排名、人气位,价格更贵。除了增加粉丝、评论、转发量,还可以在直播过程中展现‘有人进直播间’‘有人要购买’等效果,给人感觉直播产品很火爆、直播很火爆。即便内容很优质,由于竞争激烈,优质内容也需要很好的展示机会,也需要购买流量。一个页面挂在平台第一页和第十页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数据不是假的。”一位互联网业内人士表示,流量造假已经形成了一条专业的产业链,不仅有专门做流量数据的公司,很多平台、商家、网红、明星公司都有自己的数据、公关团队,或者和数据公司有长期合作,这种现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则”。

2019年7月25日,在腾讯举办的“守护者计划”安全沙龙上,腾讯网络安全与犯罪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张宝峰透露,各类虚假流量平台的站点已超过1000个,其中排名靠前的虚假流量平台每月的流量占总流量的10%以上,平均每月的流水额达200多万元,国内虚假流量行业从业人员已达900万人。“如果‘虚假流量’成为部分企业的思维惯性和常态做法,那么商业竞争的轨道也会发生偏移,从比拼品质、服务、创意、价格等滑向比拼道德底线和黑产投入。”张宝峰认为,虚假流量不仅破坏了商业诚信体系,大幅增加社会交易成本,还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交通欺诈可能面临什么处罚?

如果虚假订单、虚假流量的数量和严重程度达到一定程度,就是违法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负责人、北京汇嘉律师事务所主任邱宝昌表示,虚假订单、虚假评论对消费者的危害很大,对一些企业来说,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对另一些企业来说,是不当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有相关规定,违法者可以受到处罚。

2017年6月20日,首例“野蛮订单诈骗案”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法院公开宣判,被告人李某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余杭案是首例网络购物平台虚假订单案件,而两年后发生的爱奇艺案则是首例视频网站虚假订单案件。

2019年,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就国内首例因视频网站“刷单”引发的不正当竞争案件作出判决,爱奇艺后台数据发现,一家刷单视频公司利用多个域名不断更换访问权限,公司因虚假广告和不正当竞争被罚款,法院判处其赔偿50万元。

例如2019年,流量明星蔡某某“亿转发量”事件背后的“星缘”APP及相关人员被公安部门查获,该APP在不到一年时间内非法获利近800万元。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假订单产业链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这些应用显然会对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造成威胁,实践中不少数据公司的假订单行为已经触及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2019年2月至5月,一个犯罪团伙利用自行开发的批量操作软件,对2500余名客户提交的32万多条微博点赞、转发超过1亿次(每万次收费70元),非法获利200余万元。5月29日,7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抓获。

近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法院宣判了台州市首例DDOS攻击案,该案涉及某网游公司计算机信息系统被破坏。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罗某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凌某亦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2019年1月,台州某智能科技公司接到多名游戏玩家投诉,称在玩游戏时经常出现断线的情况。公司立即报案。自2019年1月11日开始,公司网站服务器、游戏服务器等20多台服务器出现断线现象,服务器共遭受未知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256次,导致用户无法登录,大量用户离开,仅一台服务器就有近2万注册用户受到影响,给公司造成了很大损失,公司损失惨重。

公安机关立案查明,2019年1月14日,该公司服务器系统崩溃,持续1小时15分钟。经调查,罗某涉嫌重大犯罪嫌疑。罗某长期沉迷于网络,研究黑客技术,他在一些论坛、QQ群等平台上看到有关攻击网站、买卖攻击流量的信息,认为这是一种赚钱的门路,便开始接受“客户”的雇佣,从事网络攻击订单。罗某接到一名“客户”10万元的订单,要求他对台州市某智能科技公司的网站进行攻击,“干掉”服务器IP。罗某接到订单后,通过之前加入的QQ群发出订单,将业务转包给熟悉DDOS攻击技术的凌某(昵称“黑猫”)等人,从中赚取差价获利。

本案发生前,无业人员凌某等人以“小害虫”、“天科”(网名,另案处理)等名义,一直通过DDOS网络攻击服务器牟利。为承接服务器攻击业务,凌某等人租用中控服务器,抓“僵尸机”(即黑客通过黑客扫描软件,在防护能力较弱的电脑上偷偷植入木马程序,进行“后门控制”,窃取最高管理权限),通过域名将木马解析到服务器。1月14日,凌某等人利用DDOS黑客技术,对上述公司服务器轮番攻击,致使服务器无法正常运行。

技术黑客的介入,让网络安全问题更加令人担忧,网络安全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采取行动,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相关监测平台和防刷系统,提升治理效率。

此外,刷单刷数据的行为甚至催生出了一种新型诈骗:刷单诈骗,相关数据显示,这类诈骗的发生率很高。

“你能帮我拍一下我店铺商品的销量吗?我每笔订单给你1%的返现,你足不出户,一天就能赚几百元!”这样的广告在微信、QQ群里很常见,尤其受学生和全职妈妈的青睐。2019年10月20日,全职妈妈小雪在“靠谱吸金”刷单群里看到这样的广告,便联系淘宝“一美飘雪”店主杨庆龙帮店铺刷单。但她支付了8190元货款后,店主就消失了。被骗的还有80余人。2020年3月20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起诉了杨庆龙,法院提起公诉。

相关数据显示,疫情防控期间,利用虚假订单、网络游戏等方式实施的网络诈骗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举报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7%。

加强网络监管是整治乱象的必要条件

相关部门和平台屡屡严厉打击数据造假,但这一现象为何杜绝不了?

北京市志林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玲认为,数据和排名直接关系到多方的商业利益,而这些数据往往不透明、缺乏权威性。由于刷单、刷排名等行为具有第三方身份,且相对隐蔽、违法成本较低,一些相关利益者难以抑制作弊的冲动。

“黑色产业创造流量以获取利润,流量需求者利用流量吸引资本或舆论的关注,资本和舆论依靠流量赚取更大的利润。”张宝峰认为,没有人有勇气戳破这个泡沫,而是在这个产业链上,大家各取所需。

交通乱象愈演愈烈,已经破坏了交通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不少人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整顿乱象,净化网络环境,维护廉洁的网络生态。

专家普遍认为,交通乱象涉及面广,治理需要多方合力,并非单一部门能够独立完成。

邱宝昌解释称,这不是市场监管部门单独能够解决的问题,公安、网监等部门要联手严厉打击虚假订单及相关违法行为。

对于打击虚假数据及其引发的网络暴力,张宝峰建议,目前可行的措施包括进一步推行通讯实名制、加强互联网行业技术鉴定、加强法制保障、倡导多方共治等。

“要进一步落实通信实名制的规则和要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业内人士,张宝峰也建议,虚假流量的产生离不开大量实名账号。治理流量欺诈的第一步,就是在注册环节的第一步,登记手机号。只有加强各类通信卡号的管控和管理,真正落实实名制,才能断绝恶意注册的源头。同时,要不断更新判定恶意账号的安全策略,不断升级安全措施。

如何预防和打击外部哄抬订单行为?

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马元超认为,平台的监管至关重要。他表示:“平台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自救,屏蔽、过滤掉这些虚假数据。另外,平台的技术手段也有其滞后性,暴利的虚假流量行业,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升级,所以总有一些数据无法过滤掉。技术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那么,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利用法律手段,找到违规者,逐一打击,让他们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法律代价,起到震慑作用。”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平台在治理交通乱象方面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邱宝昌建议,各网络平台应加大对“买粉丝”、“卖假货”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相比监管部门,平台凭借数据优势和管理权限更容易揭开商业欺诈的面纱。

一些行业专家也认为,其实互联网商业平台对流量乱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平台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不良秩序的纵容者,往往需要乱象来炒热气氛,也会纵容数据造假等行为。如今,行业乱象普遍存在,平台更需要自我反省,携手制定行业规范,承担起企业应有的监管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监管部门也应对直播等各类互联网平台进行监管,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覆盖,引导直播电商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数据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但单单注重流量是偏颇的现象,社会各界应该理性看待各种流量数据,判断经济或市场的发展显然需要从整体、综合、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而不能单单看一个流量指标。

(本案涉案人物均为化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