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还能火多久?产品更新速度受摩尔定律掌控不可逆转

2024-08-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叶铁桥、田向宁

也许在微信公众号火起来的那一天,很多人都在问:下一个平台是什么?

扰乱别人的人,总会被别人扰乱。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信息时代的形势发展得太快了。如果你回头看,你会发现,自大规模的互联网时代到来以来,短短几年时间里,手机普及,手机厂商的旗帜换了多少次?微软、雅虎曾经那么辉煌,但转眼间就被谷歌甩在身后。而最近最新的话题就是,谷歌,这家手机厂商曾经巅峰,现在也正在落后。

微博曾经在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现在,当人们讨论微博时,他们会问:你有多久没上微博了?微博会死吗?

它们每一个都流行了三五年,如今产品更新速度已经受摩尔定律控制,不可逆转。微信能火多久,也将决定微信公众号、基于微信的产品能火多久。微信平台,能够保持人气。

微信公众号诞生于2012年8月,刚上线时被当做自媒体的试验田,不少潮人借此大放异彩。经过两年多的改革发展,微信公众号数量微信公众号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微信公众号数量已超过800万,平均每160个人就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可以说是目前最火爆的产品。在互联网上。

但即使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人们仍然会问,下一个平台是什么?这并不是说微信有什么明显的弱点,只是颠覆是这个领域的新常态。

本文无法给出长期的预测,即预测下一个平台是什么,但可以根据现有的线索,探讨一下未来两到三年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方向。

微信公众号活跃时间至少为5年

论坛、博客、微博等互联网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但也正一个个走向衰败和老去。微信的巅峰期还能持续多久?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论坛、博客、微博的衰落这些产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缺乏平台特性,不能充分对接现实世界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微博是第一个得到广泛普及的移动互联网内容产品,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内容产品还有很长的距离。缺少了它们就会给生活带来不便。

而微信则不同,它是一个真正的平台级产品,集单向沟通、互动沟通、人际沟通、组织沟通、大众沟通等多种沟通形式于一体,功能空前全面,甚至可以取代语音功能。相当程度上,手机语音通话功能已经不再绝对重要,微信还处于成长期,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难看到有哪款产品可以取代它。

微信公众号只是微信的一个副产品,是微信生态的一部分,皮在,毛在,只要用户不大规模弃用微信,微信公众号这个微信生态的内容产品,就一定能成为微信发展的引擎。和微信结合最紧密,不会消亡。

除了微信的冲击,微博的没落还有几个重要的内在因素:一是不利于僵尸粉的清除,破坏了生态;二是放大了明星、大V的声音,使得草根阶层感到被忽视;三是开放阅读计数、点赞等功能,让平台越来越繁琐、功利。微信公众号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微博的经验,一直注重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平台生态方面,即使开放阅读量,也只是部分开放;对诱导关注、分享等行为严厉打击,营造了相对干净的环境。

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2014年大幅下滑,活跃寿命为5年。虽然现在已经下滑,但仍然相当活跃。微信公众号于2012年8月上线,活跃寿命为不应少于5年。

2. 进一步垂直化和分层

微信公众号已经开始渗透到各个长尾市场,逐渐覆盖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微信公众号以其“小而美”的形态,天然具备精准传播的特点。未来,这一功能将进一步放大,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垂直沟通是大势所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用户量大、读者量大的微信公众号几乎都是垂直领域,不仅在大领域,在小领域也同样如此。比如汽车领域的微信公众号,比如查违章、查路况、教学车辆、教学维修、教学车辆改装等都有专门的微信公众号,用户量大。在“新媒体排行榜”上,由各大媒体推广的文章平均阅读量达排名前50的汽车微信公众号几乎都超过1万个。

相反,一些内容比较全面的微信公众号却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用户而面临发展的尴尬。

一些大型机构,特别是媒体机构,正在寻求分层传播转型。以人民日报为例,在微信公众平台搜索“人民日报”,会显示20多个认证微信账号,包括各板块的官方微信人民日报社设有评论、文艺、时政等栏目,以及山东、江苏、上海等省份的官方微信。人民日报社微信公众号系列通过构建多层次的传播体系,不但不仅向受众传递国家重要时政新闻,还提供属于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服务内容,在微信平台上百花齐放,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号召力、传播力。

2014年底,微信官方出台新政策,放宽企业和机构的认证规则,只要企业具备资质,任何微信名都可以认证,这一政策也有利于微信公众号的分层传播。同一机构可根据需要开设多个子账户,分工合作更加精细化。

3.更加注重优质内容的制作

2014年7月,微信公众平台首次公布文章的“阅读量”和“点赞量”,丰富后台数据,旨在产生更多优质内容和创意互动。今年,微信上线了“原创声明”功能及抄袭处罚规则,抄袭五次者将受到永久封禁处罚,让更多原创作者受益,优化平台维权机制。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回应了长期被诟病的“微信抄袭”,也对微信运营者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后,微信平台“1个原创者,99个抄袭者”的现象被更为公开透明的阅读数据也打击了欺诈和恶意营销,微信公众号需要更加专注于生产优质原创内容,并通过“阅读量”等指标吸引商业投资和监测传播效果。

4.迎接商业化、生活方式化的浪潮

微信公众平台分栏_公众微信平台分栏怎么操作_公众微信平台分栏怎么弄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彭波曾在成都论坛上表示:PC时代,中国人上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取新闻信息、发表观点。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新闻信息、发表观点。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互联网的政治属性已经大大降低。

确实,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个人生活,从事个人业务和社会经济活动,我国互联网应用正在向商业化、生活化转变。

在舆情生态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微信公众号的政治色彩和媒体属性正在逐渐消退。一方面,《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等政策的出台,让公众号的政治色彩和媒体属性逐渐消退。 ”对微信公众号造成了很大冲击;另一方面,传统内容生产本身也会遭遇危机。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在演讲中表示,他鼓励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出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微信确实是适合商业化、生活方式发展的服务号平台。

不以内容驱动也意味着微信公众号下一步要充分发力O2O、B2C功能,线上聚集用户,线下运营。比如层出不穷的各类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必然会从线上走向线下。下線。

还有一例:一位情感专栏作家在微信上创建了同名情感问答公众号,每天回答用户关于爱情、择偶、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解答疑惑。除了发表她对性别的看法为了吸引粉丝,她还定期推荐美容产品,这些产品都在她的淘宝店里有售。通过这种方式,她成功地将读者引导到电子商务平台上。2014 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她的淘宝店销售化妆品同品类店铺销售额排名50位,前49位均为品牌商家。

5. 走向制度化

我们,翻译成中文就是“自媒体”,其实不太准确。如果说微博才是真正的自媒体,那么发展成熟的微信公众号,都越来越不像“自媒体”了。

一些微信公众号开始招兵买马,转型做内容机构,比如徐大内,早年就开专栏,受到广泛欢迎,随后转战微信公众号战场,再次积攒了不小的影响力。但现在他力求“去个人化”,很少亲自写专栏,而是让团队成员生产内容,并整合资源成立“长沙鹿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更多新媒体产品。不仅是徐大内,很多微信公众号开始以公司身份注册,走向机构化,成为小微企业大军中的一员。

运营过微信公众号的人都知道,个人运营微信公众号已经变得很难了。原因有两点:第一,随着微信公众号的爆发式增长,个人运营微信公众号变得非常困难。内容单薄的账号很难在红海中脱颖而出。其次,随着底部栏目、微网站等功能的开放,对微信运营者的技术开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个人很难包揽所有业务。内容,技术和维护等方面。

目前,要经营好一个微信公众号,需要有高水平的团队,持续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而这很难单凭一己之力就能实现。因此,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不得不走向去个性化以及团队运作。

6.抢占传统媒体广告资源

微信公众号的制度化、商业化必然会抢占传统媒体广告资源。

据CRT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呈现负增长,而互联网广告市场则迎来发展高峰。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444.9亿元,同比增长104.1%。一个佐证是,2014年初,海尔向纸媒发出通知,表示不再在纸媒投放硬广告,整个集团的广告策略倾向于新媒体。

面对日益增长的广告市场,微信公众号也在积极抢占传统媒体广告资源,努力培养自身的自生能力。

除了常见的卖广告位、广告投放等形式,未来微信平台上精准广告技术、移动广告联盟等支撑体系会更加完善,它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充当“中间人”,帮助高效精准匹配广告需求与广告投放。例如,腾讯微信广告自助平台广点通可以智能匹配广告主与微信公众号,广告投放形式为打开微信公众号图片下方文字链接,广点通以短信页面为载体,按用户点击量收费,被誉为2014年移动广告市场最大的黑马,清华大学一名硕士生通过广点通个人微信公众号每月可收入4000多元。

此外,承担自媒体业务投资、为企业或机构提供营销传播服务的自媒体联盟等也抢走了不少原本属于传统媒体的业务。

七大政策转变

在微信公众号的发展过程中,政策也曾出现波动。例如,允许阅读量,但阅读量超过 10 万次会被屏蔽;有些公众号允许每天发送多次,但新人却被禁止。几乎不被允许这样做;人们尝试过微社区,但并不十分受欢迎。

微信公众号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平台,更像是搬到移动互联网的纸媒,可以每日推送,运营人员也能看到用户反馈,但沟通不方便,用户之间难以沟通为此,微信曾尝试开放评论区功能,但一是只能呈现精选评论,难以形成互动氛围,二是容易让平台变得繁琐、功利。微信至今没有尚未大规模发布评论区功能,接下来会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可以预见,腾讯对于在微信上发布哪些功能,还会继续摇摆不定。

也有声音称,微信公众号进入疲软期,比如订阅号平均打开率只有10%左右,内容越来越没意思。不过,现阶段,基于随着微信的普及和发展,微信公众号不会过时。目前,微信上有2亿到3亿活跃用户,这比俄罗斯的人口还要多。它是俄罗斯最大的用户聚集平台。中国,用户在哪里,内容提供商就应该出现在哪里,微信公众号未来的发展方向,仍需深入观察和研究。

超过

刺猬公社

媒体观察原创平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