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互联网投资环境趋冷,饿了么投资传言为何频起?

2024-08-29
来源:网络整理

2023年的互联网投资环境比较冷淡,大公司之间的收购传闻很少见诸报端,但也有例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关于饿了么的投资传闻:有时会有传言称“据彭博报道”,抖音将以超过70亿美元收购饿了么,“如果谈判顺利,预计春季后完成”。饿了么和抖音均对此予以否认。抖音一位内部人士直言“彭博没有这样的报道,抖音也没有这样的计划”。随后又有传言称饿了么正在寻求市场融资,阿里巴巴将加速饿了么的资本化。

关于饿了么的传闻,看似和阿里巴巴2023年重大组织架构调整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即时零售市场即将爆发,头部平台纷纷加速布局,让饿了么成为市场为数不多的优质标的。无风不起浪,两大平台除了辟谣之外,也做出了几个值得记录和解释的关键点。

1.抖音不会放弃“外卖”

2023年,除了淘宝、京东、拼多多三大巨头外,抖音电商、快手电商、小红书电商、视频号电商组成的“新电商四小龙”也在加速占领市场。抖音除了擅长兴趣电商、探索性货架电商,也将本地生活作为重要切入点。

在到店场景,抖音自第二季度开始疯狂增加补贴,商家数量和GMV飙升。用户目前可以在抖音上访问许多生活服务,包括休闲娱乐、美容美发、演出票务、生活支付、餐饮和旅行。据《电商报》报道,抖音上半年生活服务支付GMV(总交易额)已超过1000亿,主要由到店业务和酒店及旅行业务贡献。

在到家场景,抖音原本计划在2023年主打“外卖”。不过,年中据《晚邮报》报道,抖音对外卖业务改变了主意,放弃了年初定下的千亿元GMV目标,将主要目标改为尝试以更多方式跑通业务流程。此后,其将业务重心放在了60元以上的包裹上。

不过,下调2023年年度目标,并不意味着抖音会放弃或忽视外卖、送餐到家场景。

2022年的内部会议上,抖音集团CEO张楠公开表示,抖音将成为用户移动设备的通用入口,让用户不仅可以在无聊时打开抖音浏览内容;还可以用它来购物、选择餐厅、制定旅行计划、购买机票和预订酒店——上一个提出“通用”的平台是淘宝。

抖音若想成为“全民门户”,就不能忽视本地生活赛道。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19.5万亿元,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35.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6%。抖音志在必得本地生活,不可能不关注外卖场景的高频刚需。

一方面,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可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底,我国网络外卖用户规模达5.21亿,占网民总体的48.8%。2022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达1.1万亿元。以外卖为代表的餐饮新电商,已经发展成为万亿规模的新业态。“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餐饮新营销渠道,正在逐步改变以往的企业组织架构和市场格局。”这是抖音的机会。

另一方面,外卖更大的故事是“即时零售”,即“全能外卖”,买什么都可以,立马送到家。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2022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为5946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8504亿元。过去5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5%,大幅超过整个电商行业的8.9%。

抖音对于本地生活到家场景的野心,不只是外卖配送,还有即时零售。早在2022年,其就在深圳试点小时配送服务,随后慢慢铺开到北上广杭等重点城市,但全国范围内尚未大规模上线。今年9月,还高调参加15号首秀大战,培养“抖音什么都能买,还能送货上门”的用户心态。

2.饿了么可以选择做“神助攻”

因为“外卖到家”场景的重要性,抖音在2022年8月携手饿了么,2023年双方合作逐渐深入。9月27日,饿了么披露了与抖音合作的最新进展。双方合作正按计划推进,已落地星巴克、西贝等多家全国连锁龙头品牌,并在更多城市有序开展试点,更多行业龙头品牌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接入并落地。

媒体报道显示,9月20日至9月22日,抖音与饿了么两大平台联合上线星巴克品牌,并通过饿了么、星巴克抖音直播间,以专场直播方式促成超千万交易,创下饿了么抖音小程序轻餐外卖品类交易新高。

从抖音与饿了么的合作来看,饿了么并不是简单利用抖音的流量,还发挥自身在商家运营、餐饮营销、餐饮数字化等方面的优势,带领餐饮品牌在抖音这个移动新入口探索直播/短视频外卖、直播/短视频营销,从内容、商品、网红、场景等多维度发力,打通餐饮行业的营销推广、交易兑现、粉丝运营等环节。

抖音在本地生活领域增长势头强劲,与饿了么的助力不无关系。2022年相比2021年,抖音生活服务平台交易额增长7倍以上,团购达人数量增长163%。抖音在2023年生活服务生态大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其服务的商家数量已达200万,2023年1月开启直播并有销量的商家数量较2022年1月增长了432%。

不过,与抖音2万亿的电商GMV和宏伟的野心相比,本地生活的进展还是不够快。但抖音改变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外卖是一个“慢生意”,是一场“持久战”,百度外卖等昔日的强者大多已不复存在,美团外卖、饿了么在市场上苦苦挣扎了10年左右,能活到今天,一定有些本事。抖音很难靠“拼命创造奇迹”在短时间内内部孵化出一个饿了么,如果能花钱接手饿了么,那可真是一举三得:

1、弥补“场景化”的不足。在店内场景下,用户看完短视频/直播被推荐后就能顺利“囤券”,但在居家消费场景下,需求往往是明确且主动的,用户不太可能因为看到主播推荐就点一份外卖回家,可能在直播间“等优惠、等链接”下单时就已经饿晕了——相反,饿了么有天然的“外卖”应用场景和用户心态。

2、补齐“运力”短板。即时配送网络是外卖和即时零售的基石,但打造即时配送网络绝非易事,涉及百万骑手的管理、调度和运营,有钱可以做,但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好。即便是抖音这样财大气粗的公司,短期内也不太可能自建配送团队。目前抖音的分时购物等业务,都采用第三方配送,很难平衡用户端的时效性和体验感,以及商家的成本和效率。即时配送网络是饿了么的核心价值之一。

3、完成电商业务的重要拼图。据预测,抖音2023年电商支付GMV将突破2万亿元。如此规模的电商平台,自然不能忽视“本地”场景。饿了么的场景、运力、商户、运营、数字化能力,可以极大加速抖音本地生活业务的增长,也能让抖音在即时零售新世界占据一席之地。

饿了么《2022蓝骑士发展与安全报告》显示,2021年,有114万骑手在饿了么平台赚取稳定收入;有媒体根据阿里零售的信息推测,饿了么商家数量早已超过600万;今年5月,饿了么去重用户1万户,同比增长102.1%,其中App占比32.3%,微信小程序占比64.1%。单从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饿了么是绝对的“优质资产”。抖音要挑起本地生活这块硬骨头,收购饿了么可以“花钱买时间”。

关键问题是阿里巴巴愿不愿意卖、卖什么价?2018年之前,抖音或许已经收购了饿了么。但如今饿了么已经成为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之一,阿里巴巴集团会轻易放手吗?

3. 饿了么不再只是一家外卖配送服务公司

2023年,阿里在业界轰动性的“1+6+N”调整,但分拆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调整仍在继续。不过,阿里的调整不是“卖掉业务”,而是赋予不同团队更强的独立性,增加业务创新能力,以适应新形势。阿里可能会放弃一些非核心业务,但不太可能直接卖掉饿了么。

核心原因是,饿了么不仅仅是一个外卖平台,它早已进化为一个即时零售平台。

2023年,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均加大了即时零售的投入,原因有三:

首先,它满足了用户“什么都送到家”的需求;其次,餐饮外卖的天花板相对较低——毕竟用户一天只吃三顿正餐,加上下午茶和宵夜,最多也就是三顿半。消费次数固定后,无论客户订单增加多少,都很难提升整体交易量。而即时零售的天花板要高得多,几乎与零售市场看齐;第三,即时零售与餐饮的“低谷”消费时间段相互补充,可以更好地释放容量网络的价值,提高骑手的收入。

饿了么2023年推出的“外送”功能引发极大关注,这正是其在打破“外卖”刻板印象、强化“万物皆可送”的用户思维模式所做的事情。

双十一期间,饿了么通过“1分钱买好货”、“大礼包”等活动,拓展了纸品、粮油、母婴、乳饮品、零食等十个非食品类目,参与商家数量同比增长50%,仅双十一当天,酒类、3C数码、服饰鞋包、家电等十余个品类销售额就翻倍,超过90%的合作品牌交易额突破历史高点。

商家端,饿了么在11月上海举行的即时电商品牌商家大会上透露,已与近500个品牌深度合作,成功帮助品牌实现月交易额过亿,与品牌共同打造超过10亿级单品。大会上,饿了么推出“双百计划”:将与100个零售品牌携手,在两年内实现100%的增长。

抖音抖抖等于几_小抖等于几_抖音小游戏2+2等于8

用户心智的培育、产品品类的丰富、优质商家的吸引,都表明饿了么正在加大对即时零售的投入,并已成为与美团、京东等同台竞技的领先者。

4. 阿里巴巴不太可能放弃饿了么

如果将饿了么视为“即时零售平台”,阿里巴巴放弃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即时零售的增长速度远超电商,是电商行业的“后起之秀”。传统实体电商增长缓慢,库存竞争愈发激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总额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1.6%,高于去年同期的4%,低于2021年的18.5%。即时零售是电商行业的一个全新领域。

京东等平台将即时零售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着力拓展。京东将在2023年大力发力。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京东活跃门店数突破30万家,同比增长超70%。今年9月,京东启动“双百亿计划”,加大投入。

国外也有类似趋势,在美国,亚马逊、沃尔玛等都在尝试将自己的平台开放给其他实体零售商,以更快速地开展即时零售业务,成为“全渠道零售商”,获得新的增长。

作为“新零售”概念的发起者,阿里巴巴早已布局全渠道电商,包括即时零售,旗下拥有多张即时零售王牌。上半年,阿里巴巴重组淘菜菜、淘鲜达业务,更名为淘宝买菜。此外,盒马和饿了么在各自领域都有核心竞争力,但这些团队分属不同事业群,彼此之间难以形成协同效应,这是阻碍阿里巴巴即时零售走得更远的重要因素。

2023年,阿里巴巴在重新规划各项业务的路线,盒马更加注重线下扩张,饿了么分拆口碑给高德后主打外卖、快递等即时零售场景,淘宝买菜则主打同城生鲜即时零售,业务重合度较低,两者合作性更好。

在电商行业纷纷加大即时零售布局的背景下,已经在即时零售领域积累多年经验、具有先发优势的阿里巴巴,又怎能放弃饿了么而“自断一臂”?美团等平台则以即时零售为切入点,成为阿里巴巴实体电商业务的挑战者。从防守角度看,阿里巴巴不可能坐视“本土版淘宝”崛起而无动于衷。

5. 饿了么仍是优质资产

饿了么的业绩正在改善,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出售它并不是一个“无望”的业务。

2023年,“砍项目”的确成为巨头之间的一种趋势。字节跳动战略性放弃游戏等重要业务、腾讯终止布局“未来业务”XR元宇宙、百度自动驾驶业务地位也被弱化……但正如“价值研究院”在《2023年大公司不再“优先扩张”》一文中总结的那样,巨头砍掉的项目要么是商业前景不明朗的热门项目,要么是短期内没希望、正在烧钱的项目,要么是可做可不做的边缘项目。饿了么显然不属于这些类型。

过去的一年,在消费缓慢复苏、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饿了么动作频频,从“扩张先行”的轨道转向“高质量增长”的轨道。

“饿了么免单”活动在暑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12月,饿了么又推出全新“跳一跳”玩法,将“饿了么免单”玩法升级,吸引用户的同时,也为商家提供了增长机会。这和拼多多“天天都是双11”的理念有些相似,提升了用户的实惠感,降低了获得优惠的门槛。

从业绩来看,饿了么在2023年发展良好。阿里巴巴Q3财报显示,本地生活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6%至155.64亿元,订单量同比增长近20%。本地生活集团的用户获取和留存持续改善,年度活跃消费者环比持续增长——饿了么发挥了显著作用。此前报告显示,饿了么活跃用户数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业务结构中,餐饮订单和零售订单均实现强劲增长,其中非餐订单实现快速两位数增长,表明其即时零售升级已初见成效。

阿里巴巴集团此前的财报显示,经过近两年的数次关键调整,饿了么整体业务已步入增长的快速通道。虽然客观上来说,饿了么的规模不如美团外卖,但可以看出这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其不再以粗放式亏损换取规模,而是通过系统性的降本增效努力实现盈亏平衡,尤其注重“单位经济效益”“订单密度”等业务健康指标,实现亏损的持续收窄。

综上所述,如果只看饿了么目前经营状况良好,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亏损收窄;而放眼未来,饿了么已经成为即时零售平台,事关阿里巴巴在电商大本营的“防守”和在即时零售新世界的“进攻”。因此,阿里巴巴不太可能将饿了么交给别人,更不可能以如此低的价格出售——传闻中的数十亿美元收购价甚至低于阿里巴巴2018年收购饿了么时的估值。阿里巴巴还未到缺钱需要“低价出售资产”的地步。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饿了么是优质资产,更是战略资产。阿里巴巴也多次在财报中表示,将重点投资饿了么。新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永明在发布Q3财报时强调:“阿里巴巴控股集团将继续坚定地投入基于位置的技术服务,继续聚焦本地生活的两大业务阵地,即以高德为主体发展出行及目的地的技术服务,以饿了么为主体发展即时到家的技术服务。”

6. 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吗?

至此,“抖音将收购饿了么”的传闻基本被证实为谣言。在谣言出现的当天,美团股价低开低走,全天下跌,盘中跌幅超过8%。这说明,如果饿了么和抖音联姻,将对本地生活和即时零售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因为抖音的流量势能加上饿了么在本地生活赛道多年积累的运力、商家、用户等资源将产生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足以改变行业格局。

不过如上文所说,阿里不可能直接放手饿了么。但是,有没有第三种可能:饿了么和抖音深化合作,甚至形成某种资本层面的合作?我觉得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互联网行业,头部巨头联合投资一家公司的情况很多,比如阿里和腾讯联合投资的众安保险,目前已经成为最大的互联网保险巨头,阿里和腾讯都向众安引入资源,助力其成长。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抖音与饿了么的合作逐渐深入,双方有更深层次合作的需求和基础。抖音的流量、内容生态,与饿了么在本地生活赛道积累的即时配送、商家等资源,或许会以更深层次的资产形式联动起来。在腾讯与字节跳动相互合作的今天,巨头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非敌即友”,淘宝与字节跳动一直都是合作与竞争,但“三角关系”兼顾各方的经营智慧,或许才是巨头纠葛的关键。

尤其对于饿了么来说,外卖本身就是一个“慢热”的商业模式,考验的是供给侧、消费侧、物流侧的整体联动效率。短期内注入大量流量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帮助,反而会给物流侧带来新的履约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便抖音与饿了么在深化合作、互利共赢,饿了么是否愿意成为抖音的“神助攻”,还要看饿了么的综合考量。

换言之,下一步抖音、饿了么和阿里巴巴将如何竞争、合作、较量,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即时零售是电商和本地生活的“后起之秀”,已成为行业共识。就连2023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联合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阿里巴巴、抖音、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巨头志在必得。

无论是否会被收购或投资,都无法改变饿了么成为即时零售领头羊的事实。能在2023年成为互联网行业罕见的“并购传闻主角”,足以说明饿了么依然拥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这也算是对其近年来探索的发展路径的间接肯定。

最后,我们回到“谣言”的话题上:无论抖音、饿了么与阿里巴巴将如何合作,合作的深度、规模有多大,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节奏进行,都还未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什么“今天宣布”“确认发售”“节后公布”等严肃的说法,纯属吹牛。

结尾

过去的亮点

观点

个人

关闭

笔记

酒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