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几秒钟就能搞定,同时也方便了很多个体小商贩做生意,他们只需要提供支付码,就能与消费者建立交易通道。
但央行对微信个人支付码的使用提出了要求,个人支付码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且规则将于3月1日正式实施。小商贩该怎么办?这一规则是否会影响移动支付的走向?
个人支付代码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每天,有数亿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进行交易,无论是扫描商家的二维码,还是向商家提供付款码。无论使用哪种方式,消费者都可以顺利与商家完成交易。
但消费者对于支付码的区别并不关注,只知道这些支付码可以完成交易,并不会深究个人支付码与商户支付码的区别。
所谓个人支付码其实很好理解,只要通过手机号注册支付平台账号,并完成实名认证,就可以获得个人支付码。
个人支付码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扫码支付。商户支付码商业化倾向明显,多用于实体店或流动摊贩。根据央行规定,个人支付码3月1日起禁止商业使用,其远程支付功能也将受到限制。
网上对这一规定的误解也很多,比如有人认为,既然个人支付码被禁止商业使用,是不是意味着个人支付码就不能再使用了?
其实并非如此,个人支付码依然可以使用,但对于一些有明显商业行为的用户,需要按照规定将个人支付码升级为具有商业性质的商业支付码。
如果个人没有从事经营活动,这一规定对普通民众没有影响,会保持原样,消费者无需做任何改变。距离规定正式实施还有半个月时间。微信支付主体财付通也对该规定作出回应,称在用户升级之前,会保留一段时间作为过渡。
操作性质判定具体方法和标准将另行公布。
那么街头小贩呢?
小商贩面对支付码业务性质的改变,也无需过于担心,如果明显是从事经营活动,只需要按照支付助手的要求进行升级即可。
小商贩无需自行判断其业务性质是否符合规定,因为支付平台会按照标准要求推送通知,符合要求的用户才会收到通知,此时升级还不算晚。
相反,如果没有收到通知,也不必担心,一般来说,没有收到通知的用户要么不符合业务性质,要么不在升级范围内。
有些流动摊贩没有固定的经营摊位,经常更换经营地点,但其实很容易判断支付码是否符合经营性质。小摊贩成为使用商业支付码的特约商户,不仅降低了个人支付码被他人使用的风险,也保护了个人信息。
此外,禁止个人支付码用于商业用途实际上是在鼓励面对面支付,将个人静态支付码转变为动态支付码。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自己不是商家,也不从事商业活动,只是偶尔需要用个人静态支付码收款,毕竟个人静态支付码很快就要被限制远程使用了。
其实是有解决办法的,第一可以申请白名单,第二个人支付码有一定的收款次数,在规定的次数内肯定可以完成操作,就好比借钱给别人,为了方便催收,必然要给对方提供个人支付码,让对方来还钱。
但如果个人支付码在远程交易中还是不起作用的话,更简单的方法就是提供交易账户,添加好友,让对方转账。
一般而言,小商贩遇到个人支付码新规并不需要做太多事情,如果其业务性质符合要求,就会收到支付助手的通知短信,按照支付助手的要求进行升级即可。
个人支付码禁止商业使用是否会影响移动支付趋势?
央行对个人支付码做出规定肯定是有原因的,就是为了防止其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洗钱的交易渠道。
但如此复杂的规则,在个人支付码被禁止商用后,是否会影响移动支付的走势?如果商家符合条件,却不按照要求操作,是否会放弃移动支付,鼓励消费者使用现金?
事实上,个人支付码商业使用的禁令对移动支付趋势的发展影响并不大,商业支付码的升级并不复杂,可以轻松完成。
移动支付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规则的改变不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再加上现金使用频率减少,很多人出门都不带现金。商家也明白这一点,怎么能只进行现金交易呢?
总结
个人支付码的使用范围很广,但从3月1日起,微信、支付宝个人支付码将禁止商业使用,商家必须将个人支付码转为商业支付码用于商业用途,如果你长期使用商业支付码,则无需担心,可以继续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