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将手机对准收银台,无需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完成整个支付流程。
打开手机上的“我常去的地方”功能,旅行时的你将会拥有更多回忆……
但你有没有想过,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先进,其各类功能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
那么,智能手机的诸多便捷功能中,哪些功能应该谨慎使用呢?
微信和支付宝“免密码支付”功能需谨慎使用
近期,有消费者发现,在某些购票APP上购买机票时,只需填写手机短信验证码即可完成交易。免密支付虽然客观上方便了消费者,但也增加了刷卡盗刷交易的风险。
去年12月,杭州市民徐先生的手机被其室友马某盗窃,其利用小额免密码支付功能盗取了4000余元。
这一“隐患”并非孤例,此前媒体就曾报道过利用支付宝2000元小额免密码支付进行信用卡诈骗的案例。
及时关闭WIFI功能
WIFI虽然为上网提供了便利,但也留下了安全隐患,当你找到免费的WIFI时,不要随便登录,有可能成为黑客入侵你手机的工具。
△图片/视觉中国
江西一男子利用免费WIFI,无需设置密码即可直接登录,用手机输入网银卡号和密码,结果3万多元钱被转出。
启用 USB 调试时要小心
安卓手机开启USB调试会带来重大风险,手机一旦开启USB调试模式,就相当于给电脑上的软件开了后门,手机的锁屏密码、绑定的账号等都可以被各类应用随意调用,一般不建议开启。
不要记录“我经常去的地方”,不要打开微信上的“附近的人”
手机里有“常去地点”功能,可以在地图上显示常去地点,暴露个人日常活动。如果犯罪分子“惦记”着你,就等于给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样,打开微信的“附近的人”功能,也可以定位你的位置。
我该如何关闭这些功能?
安装软件时,应禁用敏感权限,并减少点击“允许”的次数
用户在安装应用后,会被要求允许软件读取相关权限,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等敏感权限尽量关闭。
在手机上安装游戏或其他软件时,经常会被要求“使用您的位置”,如果点击“允许”,这些应用可以扫描并上传您的手机信息到互联网云服务器,一旦信息泄露,别人就可能知道你的位置,知道你家在哪儿。
发朋友圈照片要小心
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发自己的火车票、护照、机票等,但这些票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包含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借助特殊软件可以轻易读取。
微信上的“位置”功能可以与好友分享你的行踪,但如果你在旅行、出差,也相当于告诉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小偷“此人不在家”,为他们创造了条件。
“陌生人喊孩子名字搭讪”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犯罪分子可能是通过家长的朋友圈得知这一情况的,家长在发布孩子的照片和文字记录时,可能不经意间泄露了孩子的长相和名字。
微信“定位”功能如何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