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根据2013年至2017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图可以发现,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并持续走高。加之随着众多消费场景的涌现,第三方支付使用频率日益提升,已深度渗透到大众“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中。
结合场景支付,1+1>2
支付已经成为商业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希望拥有自己的支付牌照,抢占支付入口,进而占领市场份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不仅在支付手段上倾尽全力,在场景的争夺上也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毕竟,场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当场景和支付结合在一起,效果是1+1>2。支付作为天然的流量入口,不仅可以进入理财、保险等金融行业,还可以作为支付工具,收集用户数据。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基于用户流量。因此,探索和占领场景的根本目的,是吸引流量,进而布局其他领域。
而且,通过场景的挖掘和占领,除了增加用户的显性消费需求,还有可能刺激用户的冲动性消费,从而带动隐性消费。比如第三方支付的市场规模就像一个巨大的沙漏,场景就像沙漏的口,口越多,可以积攒的沙子就越多,然后就可以把更多的沙子用到其他地方。
目前,手里拿“沙子”最多的就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不仅成为传统银行卡之外的新型支付方式,甚至超越银行卡支付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支付场景的争夺,注定是这两大巨头无法回避的战场。
支付场景竞争受阻
支付行业的快速变化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各家支付机构广泛布局各类消费场景,阿里、腾讯又怎么会放弃在这场大戏中扮演主角的机会呢?
在支付场景的争夺中,腾讯和阿里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你先行一步,我跟进,实力相当。
在公共交通领域,马云在上海首创语音售票、人脸识别,采用双离线技术和积分制模式,即使没有网络连接,用户也可以在0.3秒内扫码上车。后来,合肥公共交通被马化腾接手,上车也通过扫码完成。
面对公共交通领域的行业壁垒,以及改造地铁闸机、公交总站所需的巨额资金,马云、马化腾乃至中国银联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不遗余力地布局。为什么呢?
公共交通领域支付金额虽小,但具有高频次、刚需的特点,各大巨头表面上都在大力推广自己的移动支付方式,但真正的用意并不在于方式,而在于支付场景。
在电商行业,阿里巴巴几乎可以算是霸主,腾讯也深知自己不太可能在阿里巴巴的核心领域有大的突破,但也希望在投资唯品会之后,与京东、唯品会的合作能帮助自己抢占一些支付场景。

在零售领域,阿里巴巴率先提出“新零售”概念,并自建大店,并成功推出“盒马鲜生”。
这家标志性的门店代表着零售革命。除此之外,阿里巴巴还投资了苏宁、银泰百货、三江购物、新华都等实体零售巨头。2017年底,阿里巴巴再次投资高鑫零售。这样一来,阿里巴巴在零售业支付场景争夺战中的布局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腾讯也不甘示弱,先后拉拢了永辉、沃尔玛、家乐福等投资者。在零售行业完成选边站的“仪式”之后,不排除的一个可能就是,等这些零售业巨头实力减弱的时候,阿里或者腾讯会想办法控制甚至收购它们,然后把对手的支付入口彻底堵死在这里。他们心里的潜台词就是:我麾下的团队只能用我的支付工具,用别的也可以,但不能用马家的。
在共享单车领域,腾讯投资摩拜其实就是想在这里打开支付入口,掌握它的支付场景。阿里巴巴融资ofo、投资哈喽,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如果说以前融资只是单纯的把钱砸在单车上,那么现在各大公司投资共享单车的目的其实并不简单。他们不管是否有利于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反正就是瞄准这个领域的支付场景。其实不只是共享出行领域,这两大巨头想要垄断的其实是整个出行领域的支付场景。
此外,腾讯、阿里也在租房、校园、外卖等场景下下了不少功夫。毕竟支付之战的本质是支付场景的竞争,场景为王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谁能更好地融入消费场景、提供更好的体验,谁就有机会获得其中蕴含的商业价值,最终胜出。
这也涉及到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企业创造消费场景,让用户习惯、依赖,还是用户在支付过程中产生场景需求,然后由支付机构提供,逐步完善,最终达到极致?
是先考虑场景再考虑习惯,还是先考虑需求再考虑场景?这需要企业的眼光和战略部署。
面对政策、巨头的压力,中小企业的出路何在?
腾讯、阿里就像一条巨蛇,占据着各个领域,中小企业很难超越他们,像他们一样渗透到各个领域,其实他们也很难超越自己,即使给支付宝、微信支付一个场景,也很难创造出另一个阿里、腾讯。
除了巨头带来的市场压力,他们还要面对国家的监管。支付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这就意味着国家注定不会放弃监管。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公司共计开出109张罚单,约为2016年34张罚单的3倍。共计24张支付牌照被吊销,其中19张是在2017年。可见国家在加大对支付行业的清理力度。面对巨头和国家监管,中小企业的处境就像夹在“三明治”里,无论是生存,还是场面的争夺,都显得无能为力。
不过,强有力的国家监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
监管会降低市场的潜在风险,这些公司需要紧跟国家政策,支持并积极响应央行的去中心化政策,以国家政策作为保护伞,在不牺牲安全性的情况下,大举拓展支付业务,寻找拓展场景的机会。另外,先手棋高手难得,作为行业巨头,国家的支持可以让你从地上爬起来,也可以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把你送进坟墓。
俗话说打蛇打蛇,应对巨头的压力也是有办法的。巨头业务广泛,中小企业可以往专业化、垂直领域的方向走,找到自己的定位点,再把点连成面,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在场景的竞争中,可以找到自己的领域,然后努力培养用户的场景消费习惯,增加自己的用户粘性。
虽然各家公司对于场景的探索已经近乎变态,但还不够彻底,毕竟支付场景还没有实现生活全覆盖,理论上大家还有机会,只是不知道中小企业最后会不会成为大佬们的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