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今天早餐你用刷脸支付买牛奶了吗?如果没有,那你可能不是最时髦的那一个。事实上,刷脸支付正在线下支付领域掀起新一波潮流,微信支付、支付宝等企业都在推动刷脸支付加速落地。但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巨头们拼命推广刷脸支付,但后者依然没有普及。那么,除了潜在的风险,刷脸支付还遭遇了哪些阻碍?未来刷脸支付又将走向何方?
体验、风险、成本:刷脸支付普及之路的阻碍
刷脸支付使用起来看起来非常“酷”:消费者只需要将脸对着相关硬件扫描,就能快速完成整个交易流程。然而,如此便捷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便和担忧。在体验上,虽然消费者不再需要扫码,但仍然需要打开手机接收验证码,并在终端设备上输入。这种不便的体验证明,刷脸支付仍需要进一步进化。
从风险角度看,消费者担心的是人脸信息泄露。据业内人士介绍,刷脸支付的基本原理是将终端硬件采集的信息与云端存储的信息进行比对,看信息是否一致,然后解锁并完成刷脸支付。如果云端生物特征数据库泄露,将给账户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这意味着,如果个人信息泄露,刷脸支付将面临更高的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看,刷脸支付的效率仍不尽人意。刷脸支付更适合人流量大的消费场景,比如大型超市。而对于小型餐厅、小型水果店、服装店等,刷脸支付就不太适合。在商业实体中,刷脸支付带来的效率提升并不明显,相比于传统的二维码扫描支付方式,刷脸支付更是繁琐,这也是很多个人商户对刷脸支付持冷淡态度的原因。
此外,刷脸支付终端硬件价格昂贵,增加了商户的成本。据了解,支付宝刷脸支付终端硬件价格近2000元,高于大部分POS机的价格,中小商户难以承受。纸质、亚克力二维码支架价格动辄几元,刷脸支付终端硬件价格还有待进一步降低。另外,二维码体积小,商户可以随意摆放,但刷脸支付终端硬件体积大,会占用很大空间——这也让中小商户举步维艰。
扬帆起航?刷脸支付企业正积极突围
虽然刷脸支付遭遇重重阻碍,但其前进的势头不会停止。从监管层面来看,相关部门正加快顶层设计,确保刷脸支付平稳安全发展,如央行在此前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专门提到“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有执照的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作为路由标识的转账清算体系示范”。不难发现,相关部门正自下而上构建刷脸支付标准,让其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与此同时,相关企业也在积极寻求突破之道,除了不断优化技术提高安全性,还展开了“军备竞赛”。比如去年12月,支付宝针对人工收银员推出了首款刷脸支付硬件“蜻蜓”,今年4月,支付宝又推出了升级版——第二代“蜻蜓”。微信支付在今年8月底发布了智能商务硬件“微信青蛙Pro”,这是一款以刷脸支付和双面屏为特色的智能硬件,是亮点所在。
与此同时,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均采取了补贴策略,此前支付宝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0亿元支持商家完成刷脸支付硬件数字化转型,今年9月,支付宝再次将“不限投入”政策延续,最高补贴额由1200元提高至1600元。此外,微信支付还为每台刷脸支付设备提供1000元以上的补贴。一场刷脸支付的烧钱大战已经打响,有了补贴,刷脸支付终端硬件的普及有望加速。
可以预见的是,刷脸支付在突破重重阻碍后,一定能够迎来爆发式增长,届时,民众的支付方式将更加丰富多彩。(康斯坦丁《新技术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