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同处一个领域,难免会存在明争暗斗,在这场较量中,占据特殊地位的商业银行明显占据主动,但第三方支付为完善普惠金融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银行对其打压无异于逆水行舟,未必能轻易取胜。
据零一财经了解,5月30日,工商银行上线“自助取消快捷支付”功能,用户可以在其手机银行APP上查询、解除绑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再次表达银行业对第三方支付的明确态度。
银行为何如此排斥第三方支付?第三方平台支付流程和银行支付有什么区别?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我把银行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流程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流程图,供大家参考。
1. 支付流程开发
第一阶段:商业银行结算
20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纷纷在商户安装POS机,顾客购物时在商户刷卡与商业银行对接,商业银行完成顾客与商户之间的转账结算。
现阶段,顾客若需要刷卡支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商户安装POS机;2、顾客在POS机所属银行开立银行账户。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尚有一定难度,现阶段卡结算规模仍较小。
从客户服务角度来说,这一阶段解决了无现金支付的问题。
第二阶段:银联结算
上世纪90年代,商户里出现了一派“热闹”的景象。各商业银行都在商户里安装了POS机,顾客刷卡时,收银员在一堆POS机中寻找顾客开户银行的POS。为了方便顾客刷卡,避免安装过多POS机造成的浪费,中国银联于2002年3月成立。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商业银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保障银行卡跨行、跨地区、跨国界使用。
银联提供的跨行交易清算系统,使客户可以在任何有POS机的地方刷卡支付,大大提高了客户服务水平。银联清算背后的收单银行、付款银行、客户与商户之间的清算,与客户无关,客户不需要了解。银联模式依然是线下收单模式。
从客户服务角度来说,此阶段实现了由开户银行有POS到有POS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客户服务能力。
第三阶段:第三方支付结算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04年支付宝诞生,2011年人民银行颁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随着支付业务从线下走向线上,第三方支付接手了线上支付的重担,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支付。第三方支付有两种模式。
(1)渠道支付结算
这种模式和银联类似,各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商户和商业银行之间的通道,在商户支付阶段,第三方支付公司负责跳转至商业银行支付接口,完成支付通道的职责,银联的职责则由第三方支付公司承担。
线下,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商业银行未覆盖的地方安装POS机,从而获得部分线下支付收款业务。
从客户服务角度:实现了线下支付向线上支付的转变,扩大了线下支付的范围。
(2)账户支付结算
为了提高客户服务对接能力,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支持账户支付。此时,第三方支付平台负责与商业银行对接。客户通过充值、提现实现银行账户与第三方支付账户之间的资金转移,商户与客户之间的支付结算由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
线上第三方支付就像第一阶段的银行,客户与商户之间的支付结算直接在第三方支付系统内部完成,客户和商户无需关心在哪家银行开户。
在线下,支付宝和微信也实现了电子扫码枪、二维码扫描支付等技术突破。有了电子扫码枪,不依赖网络就可以支付;有了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支付。支付宝和微信的扫码支付,可以和任意第三方进行支付,比如在菜市场随处可见二维码扫描支付。
此时第三方支付不仅影响银联的利益,还会截留银行资金,客户资金滞留在第三方支付上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资金损失,同时商业银行也失去了支付业务。
从客户服务角度:客户付款结算的限制大大减少,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付款。
2.支付及第三方支付
虽然银行卡支付和银联在近场支付(NFC)支付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但并没有给客户足够便捷的体验。在线上线下支付方面,第三方支付已经足够便捷,因此这种产品创新直接影响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份额。在这种市场被抢占的环境下,银行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通知区域被第三方支付平台一点一点蚕食,想要重新占领市场,银行支付就是商业银行和银联之间的斗争。
2016年2月18日,在银联和商业银行的欢迎下,Pay高调进入中国。Pay声称,只要有支付设备,手机就可以和银联支付系统建立连接。苹果只提供接口,客户无需在苹果开户,苹果也不留存客户信息。显然,Pay是一种支付创新,不会影响银联和商业银行的业务。这种模式类似于没有账户的第三方支付。
银联、商业银行、Pay等合作的本质,是通过这样的尝试来冲击第三方支付。但由于各类Pay应用场景都需要NFC的支持,而NFC支付在消费者支付习惯、支付场景、智能终端等方面仍面临困难,因此短期内仍难以取得成功。
3. 银行打压第三方支付平台
由于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同在一个领域发展,其“战争”在所难免。不管怎样,第三方支付及其客户都必须在商业银行开户,商业银行的主动性还是非常明显的。银行打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手段层出不穷,比如:
——快捷支付限额
2014年,四大银行下调支付宝快捷支付额度的“集体事件”,被业界视为银行向第三方支付宣战的“第一枪”。至于此次调整快捷支付额度的原因,各家银行早已联合起来,统一表态,“主要是为了客户资金安全。”理由很充分。事实上,第三方支付比商业银行风险更大的说法是否成立,是一个问题。显然,目前还没有研究数据显示第三方支付风险更大。
从客户服务角度:客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大幅下降。
——自助取消快捷支付
5月30日,工商银行在手机APP上允许用户查看自己银行卡绑定了哪些第三方支付平台,并可以取消不想使用的快捷支付功能。此举当然是为了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但其“围剿”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意图却十分明显。
四、结论
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互联网金融最成功的模式,它给客户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未来很多身份识别程序都会简化,为客户提供越来越优质的用户体验。比如SITA近期推出了一项名为Path的技术服务,借助这项新技术,旅客只需扫脸并接受生物识别检查,即可进出机场和登机,验证通过后,旅客无需再次出示登机牌、护照或旅行证件。虽然2015年底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并未对此放松,但相信迟早会放松。如果商业银行不在创新发展上做出更多努力,而是依然采取这种抵制、打压的态度对待第三方支付,那么,第一,有理由相信它不会成功,因为第三方支付说到底就是创新便捷的客户服务,而商业银行是在限制支付场景;第二,如果商业银行一再限制,是否会有垄断的嫌疑?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大大拓宽了我国消费支付的范围,通过扫码支付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尤其是在一些落后欠发达地区,传统金融机构设立网点的成本过高,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涉足,但第三方支付由于其依托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将普惠金融蔓延到了这些传统金融的“荒漠地带”。
第三方支付为完善普惠金融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扫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随地支付,手机支付,线上支付,这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创新,是时代的潮流,希望各方不要再迎难而上,逆流而上。
本文为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院原创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也可搜索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或“普惠金融研究院”获取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