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刷脸支付话题迅速升温,新年伊始,正当各位从业者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之时,却意外被泼了一桶冷水。
为了进一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各大城市均要求进入公共场所的人员佩戴口罩。然而,佩戴口罩时,用户无法使用刷脸支付,刷脸识别设备也无法使用。在精准识别用户面部的情况下,刷脸支付瞬间失去了用户基础。
2月3日,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零售和餐饮企业经营服务防控指南》,建议以卡支付和多种移动支付方式替代现金支付。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包括广州、杭州等城市也对刷脸支付亮起红灯,不鼓励现金支付,提倡扫码支付等非接触式支付方式。对超市的要求则进一步收紧,直接规定“不得刷脸支付”。
“影响很大,现在不能出门,手机也不敢装。”谈及新冠肺炎疫情对刷脸支付行业的影响,深圳一家刷脸支付服务商黄俊波告诉本报记者。
据了解,相较于其他支付方式,刷脸支付的商户属性更加明显,如果商户停业或者经营困难,将直接影响刷脸支付的交易流量。
“刷脸支付关键是交易流水,这直接和补贴分成挂钩。前期我投入了很多钱布局设备,但目前的情况下,根本赚不到钱。”黄俊波说。
支付巨头暂停营销,服务商线下业务停滞
01
2018年以来,支付宝、微信支付相继推出刷脸设备“蜻蜓”和“青蛙”,瞄准线下支付场景,并不断加大市场投入和补贴,由此引领的刷脸支付浪潮愈演愈烈。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微信支付、支付宝早已为今年春节消费热潮做好了准备,去年下半年两大支付巨头相继发布新款刷脸支付设备,对服务商的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单台支付宝“蜻蜓”设备最高补贴已达1600元,微信支付“青蛙”开放版设备最高补贴1740元。
与此同时,支付巨头也推出了一系列营销活动,去年12月,支付宝宣布新一轮刷脸支付春节前促销活动,当月28日至2020年1月18日,每周六,无论新老用户,使用支付宝蜻蜓机刷脸支付,均可享受消费满20元立减3元的优惠。
微信支付针对今年前三个月制定了全套折扣活动计划,具体来说,20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每周五,用户在参与活动的商户使用微信刷脸支付设备,消费满10元即可享受立减2元的优惠。
但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微信、支付宝已正式暂停“随机立减”、“设备激活”等刷脸支付营销活动。
微信支付方面向《华夏时报》记者证实,目前疫情是全国最严峻的形势,为保障用户和商户安全健康,助力当前肺炎疫情防控,微信支付建议大家佩戴口罩,并在线下购物时使用“刷脸支付”。针对此,微信支付于2020年1月31日停止了一切刷脸支付营销活动。
“我推广的是蜻蜓设备,合作的商户很多是便利店、餐厅等,大部分都还没开门营业。”对于刷脸支付服务商来说,受疫情影响,春节假期延长、人流限制、各地复工延迟,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长期来看,刷脸支付服务商面临补贴政策不明晰的风险。根据原公告,微信支付官方对青蛙设备的补贴政策将在今年3月底到期。此后补贴政策是否继续?微信支付并未正面回应。
黄俊波告诉本报记者,刷脸支付行业的同行基本都有着和他类似的经历,当线下目标商户倒闭时,他们也纷纷关门停业,高额补贴是促使他们加入这个行业的主要因素,而巨头后续的补贴政策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去留。
疫情是短期影响,刷脸支付仍有增长空间
02
当前疫情之下,扫码支付优势凸显,用户更倾向于使用非接触式支付方式避免病毒感染。待疫情得到控制后,目前被冷落的刷脸支付是否能重新受到青睐?
记者了解到,目前支付业界普遍认为,刷脸支付依然是国内移动支付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物联网属性决定了它是未来智慧零售、智慧餐饮等实体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刷脸支付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之一,是趋势。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志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阶段,刷脸支付业务主要集中在线下刷脸支付,由于疫情隔离,线下消费减少,业务出现了暂时的下滑,但从长远来看,需求还是有的,这只是短期的不利因素。”
与目前主流的条码支付相比,人脸识别支付依然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黄大志向记者介绍道:
首先,刷脸支付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具有唯一性可验证性,理论上更安全;
二是刷脸支付不需要支付媒介,理论上更加便捷;
第三,刷脸支付并不是完全替代条码支付,刷脸支付可以和条码支付进行聚合和兼容。
第四,刷脸支付在商业模式(如会员体系)、产业链等方面比条码支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对于支付巨头刷脸支付补贴政策的可持续性,黄大志认为,“短期内可以继续,但长期来看不可持续,任何健康的商业模式都需要有可持续的营收能力,刷脸支付同样如此,如果与条码支付早期推广做对比,可以发现,前期推广补贴是为了培养用户使用习惯,是市场拓展期的行为,而非长期行为。”
记者注意到,2019年,刷脸支付在逐渐普及的同时,也面临安全争议,并引发一些商家加盟骗局。目前,刷脸支付的基本制度规范正在逐步建立,行业发展环境同步改善。
今年1月,为规范刷脸支付应用创新,防范刷脸支付安全风险,保护会员单位合法权益,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线下刷脸识别支付行业自律公约(试行)》(以下简称《试行公约》),并于1月20日正式实施。
对此,黄大志表示,“《试行公约》是对行业发展的一个健康引导。刷脸支付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现阶段还面临客观条件、用户习惯等问题。新的商业模式引发了很多安全问题,特别是生物识别认证的数据安全。我们通过行业自律组织公约的形式,倡导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保证健康良性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共同构建良好的行业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