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点赞有奖”,到头来隐私被暴露、“中奖”二维码扫描出病毒链接、“免费”红包原来是盗号软件、总有假“好友”催你充值……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智能手机、社交软件为中心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正在向更加广泛的领域蔓延。
据记者了解,2015年,全国法院共受理电信诈骗案件1000余起,最高诈骗金额超亿元。你遇到过新型电信诈骗吗?这种现象蔓延得如何?防不胜防?如何才能彻底遏制?
假客服“常年”、假兼职、假淘宝店……
①虚假客服
今年3月,北京朝阳区的林某不小心丢失了微信聊天记录,于是上网求助,找到了一个昵称“微信商务咨询”和QQ号的人。此人声称可以恢复聊天记录,并要求林某支付服务费和客户保密费。随后,林某通过QQ红包和支付宝转账,分三次向对方账户转入3500元。然而,对方收到钱后,就将林某列入“黑名单”,不再与其联系。
②虚假打工
除了“假客服”,近年来“假兼职”也成为常见案例。近日,学生小吴在网上发现一则帖子,称可以通过给商家代买赚取佣金。添加对方QQ号后,收到一个链接,要求他预付款购买链接上的商品,完成三次购买后,货款和5%的佣金会一起返还。结果,小吴完成三次任务,预付4000元后,就再也联系不上对方了。
③假冒购物网站及淘宝店铺
有的犯罪分子还设立虚假的购物网站或淘宝店铺,一旦受害人下单购买商品,就声称系统瘫痪,订单有问题,需要重新开通,然后通过QQ发送虚假的网址,受害人填写淘宝账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后,从卡上扣除金额。
“身份冒充并非新的诈骗手段,只是传播平台变了。”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表示,社交软件的技术门槛和信息传输成本较传统传播方式下降很多,过去要用假基站冒充电话号码,而现在只要伪装成看似正规的微信公众号就能发布诈骗信息。
微信安全风控负责人杨鹏表示,2015年微信共收到850万条用户投诉,并根据这些投诉严厉打击了数十万起欺诈用户行为。
不要认为这些“免费午餐”是理所当然的
① 微信红包诈骗
近日,北京居民李女士在微信抢红包时,因误信一个链接,被骗走一万多元。事发前,李女士被朋友拉进一个陌生人微信群,突然群里有人发红包,她便习惯性地去抢了一个。点击之后显示中了200元现金大礼包,但要提现需要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李女士填完单后,收到了一条提现验证码短信,按照提示输入验证码后,银行卡里的一万多元就被转走了。
②手机APP软件诈骗
有些诈骗分子将人引诱到外部链接或APP,这些链接或APP可能带有木马病毒。例如,广州一位市民就收到“学校”发来的短信,告知孩子体检报告。短信中的链接无法打开,他便按照提示下载了一款名为“手机APP”的手机APP软件。第二天中午,短信提示他的银行卡有两笔共计8000元的交易。原来,点击上述链接后,手机自动安装“手机木马APP”,导致资金被盗。
③中奖邮件诈骗
此外,通过网络发送中奖邮件,或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诱导受害者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等方式,最终将受害者引向信用卡诈骗软件。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现在的支付工具太方便了,尤其是支付宝等新支付方式的出现,用户不用退出社交软件就可以转账,这大大降低了用户钱包的安全性。”
今年两会上,广东陈伟才等3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公民对陌生账户的银行转账应延迟一天到账。随后,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对止付机制进行研究,预计年内形成相关政策初步意见。
区分真假“朋友”,不要把骗子当作“老板”
在QQ、微信、网络上冒充朋友、同事、老板、房东、银行、运营商甚至国家官员诈骗屡见不鲜。近日,上海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财务总监陈女士被拉进一个名为“公司高管讨论群”的微信诈骗群,群内人员姓名、头像与客户单位高管常用的个人信息一致。随后,群内“老板”称合同失效,要求立即退还对方公司支付的70多万元定金,并@了具体负责人陈女士,她便将钱款转入了“老板”指定的账户。后来,由于陈女士很快识破骗局,向银行求助,这笔钱才被及时冻结。
首都网警提醒民众,面对冒充熟人的诈骗分子,哪怕对方是“老板”“领导”,如果不确定,也要多方核实信息来源,避免因面子问题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消息
新闻更多
公安部提醒注意这八种易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行为
网上购物时谨防钓鱼网站
在网上购买商品时,应仔细检查登录网址,不要轻易接受和安装不明软件,谨慎填写银行账号和密码,谨防钓鱼网站,防止因个人信息泄露造成财务损失。
提醒:登录购物网站时,请务必核实网站域名是否正确,谨慎点击商家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发送的支付链接,谨防为钓鱼网站。
妥善处理快递单、火车票、购物小票等含有个人信息的文件
快递单上有网购者的姓名、电话、住址,火车票、机票上印有购票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购物小票上也有部分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如果不小心丢弃,可能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提醒:对于含有个人信息的废弃数据,需妥善处理。
请在身份证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
很多地方都需要留存身份证复印件,比如银行、移动或联通营业厅、各类考试报名、网络授课等,甚至一些打字店、复印店也利用自身便利,将客户信息暂时存档在复印机硬件中。
提醒: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请在身份证信息区域注明“此复印件仅供XX本人使用,其他用途无效”及日期。复印完成后请清除复印机缓存。
仅在简历上提供必要的信息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上投递简历找工作,而简历中则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个人信息,有些公司在面试时会要求你填写一份所谓的“个人信息表”,上面要求填写你的家庭关系描述、父母姓名、个人电话和地址、毕业学校(一直到小学)、推荐人(甚至学校推荐人),甚至身份证号码。
提醒:一般来说,简历中不要填写过多的个人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等。
不要在微博或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
人们在通过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等与熟人交往时,有时会不自觉地说出或标注对方的真实信息,如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这些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很多以伪装身份实施的网络诈骗都是基于这些地方泄露的信息。
提醒:尽量避免在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络上透露或标注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
在微信上发照片要小心
有些家长在朋友圈发孩子照片,照片上会写上孩子的名字、学校、小区等;有的人喜欢发火车票、登机牌,却忘记把孩子的名字、身份证号、二维码等模糊处理,这些都是常见的个人信息泄露行为;此外,微信的“附近的人”设置也经常被用来查看别人的照片。
提醒:发布照片时,注意不要发布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并通过建立群组来分享照片。
谨慎参与网上调查
大家在上网时,经常会碰到各种网上“问卷调查”、购物抽奖活动,或者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这些活动一般都需要你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
提醒:参加此类活动前,一定要选择信誉良好的网站,认真核实对方真实情况,切勿贸然填写表格,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免费WiFi容易泄露隐私
如果你在手机的网络设置中选择了WiFi(无线网络)自动连接功能,那么就会自动连接公共场所的WiFi,但是WiFi的安全防护功能比较弱,黑客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设备就可以窃取WiFi上任意的用户名和密码。
提醒:使用无线WiFi登录网银或支付宝时,可以通过专用APP客户端访问,为了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安全,最好将WiFi连接设置为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