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推出自助注销快捷支付功能,对第三方支付有何影响?

2024-09-03
来源:网络整理

近日,工行推出的“自助取消快捷支付”功能让第三方支付公司抓狂不已,只要是第三方用户,都可以在手机银行APP上自由查询、删除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绑定,还向我宣称是“快捷解放”,银行业再一次亮出了对第三方支付的“黑脸”

虽然工行是国内首家推出“自助取消及快捷支付”功能的大型银行,但我们认为该行为将影响其他银行效仿,对部分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造成毁灭性影响。而对于业务量足够大、用户规模足够大的支付宝、微信支付而言,用户习惯已经养成、消费场景也已布局,因此影响可能有限。

四大银行的限额

说完新仇旧怨,银行与第三方支付的恩怨纠纷可谓由来已久,近两年四大国有银行下调支付宝快捷支付额度的“集体事件”,被业内人士视为银行正式向第三方支付宣战的“第一枪”。

2014年2月28日,工商银行率先降低支付宝快捷支付限额,其中,将电脑转账至第三方支付的限额降低至单笔5000元,每月限额为5万元,单笔每日限额降至1万元。

3月17日,中国银行也迅速跟进,对支付宝快捷支付实行单笔、每日最高1万元的政策。

3月22日,支付宝交易量第一的中国建设银行也“后来居上”,将快捷支付限额下调为单笔最高5000元,每月最高不超过5万元。

随后,四大银行均下调了支付宝快捷支付的限额,整体来看,四大银行基本都将支付宝快捷支付的单笔交易限额和每日累计限额限制在1万元以内,最低的仅为5000元。

当然,银行对此肯定会有“借口”,面对用户群体的质疑,各家银行早已齐聚一堂,统一表态,“主要是为了客户资金安全。”

但阿里巴巴不甘心放弃,马云曾在深夜发文《支付宝,请坚持下去!》力挺支付宝:“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不相信封杀,市场怕不公平,四大天王联手封杀,支付宝败了还有实力,死了还活着。但决定市场成败的,不应该是垄断和权力,而是用户!”。“支付宝,生在了天时?死在了地利?”马云也质疑,是谁给了银行权力,损害了储户对自有资金的支配权。不知道四大“国脚”联手封杀的合法性,又由谁来监督。

不过随后马云直接删除了该文章,这让外界更加怀疑。

央行又开了一枪

2015年7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支付业务设置了限额。征求意见稿显示,支付机构单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年度累计金额不得超过20万元。如此低的限额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央行主要想让第三方支付回归支付本身,只起到对银行的补充作用。

随后,《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于2015年12月28日正式发布,并于2016年7月1日起施行。互联网支付账户分为三类:

从此,第三方支付不再是“草原上的野马”,而是被央行套上了“缰绳”。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非银行支付机构开立的支付账户总数为26.36亿个,其中个人支付账户26.30亿个,已完成实名认证的支付账户数为13.46亿个,占总支付账户数的2.6%,占比51.07%。

第三方支付是一只无敌的蟑螂

遭到银行追击的支付宝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展开了大胆的反击,2014年12月12日,支付宝向金融机构打出第一枪,推出线下扫码5折优惠活动,并正式从线上走向线下。

正如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的上线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一样,支付宝此次抢占线下支付场景,被业内人士形容为向银联正式宣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中国银行网上支付收入_网上支付收入中国银行_网银在线收入

俗话说,面对当下不顺者谋反的现状,上位者们已经坐不住了,奋起直追的银联在去年双十二之际联合23家银行组成“复仇者联盟”推出“云闪付”服务,随后在今年初与苹果、三星达成合作推出 Pay和 Pay,组建自己的闪付派系,并向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发起连环进攻,试图一举夺回此前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失地。

相关数据显示,支付宝、微信钱包已经占据了80%的移动支付市场,经过几年对用户扫码支付方式的培育,支付宝移动端实名用户数已达4亿多,微信钱包卡绑定用户数也突破1亿。

Pay虽然掀起了闪付热潮,但被寄予厚望的 Pay的市场表现却并未给支付宝带来太大冲击,这让银行十分失望;银联虽然在线下POS商户群体上占有优势,但缺乏在互联网和移动端有效的“催化场景”,同时在用户培育和营销策略上也缺乏投入,被“宠坏的用户”并不买账。

至此,银联与银行不得不承认,自己不仅未能在移动支付领域分得一杯羹,而且在线下刷卡领域还面临着支付宝、微信等更大压力的竞争。

用户数据之争

与支付宝、微信钱包的手机二维码支付方式不同,银联的“云闪付”等均为绑定卡支付,依然以银行卡为基础。付款时,其背后的清算原理与刷实体银行卡相同,并实现买家和卖家银行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银行可采集用户的具体交易数据。

目前流行的快捷支付都是基于支付公司自身的虚拟账户实现资金划转,相当于在银行账户体系下设立了一个二级账户体系,资金划转时,银行无法获取其数据。

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之所以争斗激烈,无非就是想实现“将支付行为留在银行账户体系内”的目标,这不仅是为了用户资金的安全,更是为了用户的资金流数据,这才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金额204.239万亿元,其中,我国商业银行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363.71亿笔,金额201.820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333.99亿笔,金额24.19万亿元。

与此同时,支付业务不断从PC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也十分明显,且增长迅速。2015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交易138.37亿笔、金额108.22万亿元,同比增长205.86%和201.7%;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交易398.61亿笔、金额21.96万亿元,同比增长160%和166.5%。

因此可以看出,在移动支付交易笔数上,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远远超过银行,从两年前人们开始对第三方支付心存戒心,到今天面对支付宝等平台如临大敌,银联和银行的加紧斗争似乎徒劳无功,“王位早已被恶人篡夺”。

互联网金融热潮中银联、银行、第三方“斗法”

虽然第三方支付也存在不少问题,但相较于银行、银联等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凭借其方便、快捷、手续费低等优势吸引了不少用户。此后,不少平台纷纷将用户投资资金委托给第三方机构进行资金托管,一是手续费低、方便快捷;二是技术相对先进。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银联、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之间的争斗在所难免。为应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冲击,银联曾多次切断、规范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直连。网贷行业发布的行业规划要求P2P平台与银行建立资金托管,将对第三方支付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据媒体报道,第三方支付机构被停止直接对接银行,跨行支付业务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具备法定资质的清算机构办理。

中国网财经记者致电支付宝、财付通等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财付通公关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尚未收到具体消息”,支付宝也没有正面回应记者的提问。

据悉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模式已叫停

据澎湃新闻报道,4月14日,央行等部委印发《非银行支付机构专项风险整治实施方案》,规定支付机构开展跨行支付业务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具备法定资质的清算机构。目前,支付宝、财付通等平台均选择了直连银行的模式。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曾表示,有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做银联的工作,但其实都是“小银联”。

上述方案中提到的“具有法定资质的清算机构”也正式浮出水面,即目前正处于审核阶段的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组建的“银联网络版”,后者有望成为继中国银联之后国内第二大人民币转账清算机构。

方案要求,“平台建成后,支付机构、银行通过多方接入开展的业务都要迁移到平台处理,逐步取消支付机构、银行直连处理业务的模式,确保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制度落到实处。”

更值得一提的是,支付机构面临的冲击不仅是不能再与银行直连,客户备付金管理也将更加严格,方案明确规定,要逐步取消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利息支付,减少客户备付金账户资金量,不得通过变相吸收存款获取利息收入。另外,备付金将实行集中存放,必须统一存放在央行或银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