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记者 潘婷 每一位编辑 马子清
深圳全球支付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日前,记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7月底,香港市民共见证38万户开户,累计交易额超过240亿元,占大湾区的百分之九十。
深圳的 5 家银行通过香港的 320 个合作银行网点参与了试点项目
今年3月,深圳印发《深圳市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建设全球支付示范区的工作方案》,提升来深圳老年人和海外人士的支付服务水平,建设深圳全球支付示范区。在“深圳便捷支付商圈”,消费者可以体验到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
为解决外国人来华“开户难”问题,启动了第一批港人见证开户试点。据悉,深圳5家银行已通过香港320个合作银行网点为港人开立内地账户,便利在深圳消费,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生活建设注入金融“活水”。该试点项目被纳入“支持前海金融的 30 条政策”,也是惠港 16 项政策之一。在深圳推广外国人凭有效证件开户的简易开户服务,建设181个标准化的外语服务示范网点。
创新推出移动支付“外卡绑定”和“外包内用”,攻克国内消费“买费难”。一是引导微信支付“简化”卡绑定,“秒”开户,扩大服务范围。国外用户无需身份验证即可绑定国外卡,在路边摊、出租车、商场等各种消费场景享受便捷的支付体验。据了解,该措施在今年春节前夕迅速实施,7 月份的“简化”卡数量增加到了 3 月份的近 13 倍。
第二项是推出国内首个互联互通的香港微信钱包,以数字举措连接深港两地的热门商户。2024年, Hong Kong 的覆盖范围将从线下扩展到线上,从大湾区扩展到全国,1月至7月的交易数量和金额将同比增长4.1倍和3.4倍。
已在深圳的 1,708 个银行网点和 32 个外币兑换点兑换了超过 810,000 个零钱包
在率先推动数字货币硬钱包应用方面,深圳为外国人来华提供了“新选择”。一是通过在机场、港口设置自助发卡机、发放数字货币消费“红包”等措施,推动深圳数字货币硬包用户快速增长,已发放近3万个硬包,实现了与主流国外卡、香港八达通的互联互通。
二是逐步推进地铁应用场景,在深圳地铁8号线部分车站创新试点“智能锁定+延时扣费”双模式方案,可在无网无电场景下完成缴费。
第三种是第一个移动端 APP 聚合收付模式。商户可以通过使用支持 NFC 的手机接受硬钱包,有效降低了小微商户的改造成本,在出租车场景率先试点。
在创新推出“零钱包”服务“民生”方面,精准配送解决了“找零难”的问题。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定位,引导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存放零钱和硬币的小钱包,在出租车站、充电站、交通枢纽出租车排队等现金使用率高的场景下,随时在个人和单位兑换现金。已在深圳的 1,708 个银行网点和 32 个外币兑换点兑换了超过 810,000 个零钱包。其中,组织了 13 家银行与 62 家出租车公司配对,共计 75,000 个零钱包在门换。
此外,深圳已组织金融机构在全市300多个商圈提供“紧急支付”支付服务,在紧急情况下,联合网格工作人员将为国外消费者提供现金提取、信用卡等服务,满足紧急支付需求,持续激发国外消费活力。
聚焦“深圳第一站”,构建综合服务标杆。聚焦机场、港口、高铁站等交通枢纽,建设2个海外宾客支付服务中心和5个便捷金融服务点,集“支付+文旅+通讯+交通”为一体,为访华外国游客提供24小时综合服务。
目前,深圳机场共有 6 个外币兑换点,新引入 8 台可受理外卡取现的 ATM 机和 3 台数字货币硬钱包终端设备,外卡受理覆盖率达 100%,数字货币受理覆盖率近 90%,超过 100,000 份英文支付指南, 日文、韩文和中文繁体中文版,外籍人员共计 1000 多篇咨询。